第222章人心向背脚投票
第222章人心向背脚投票
淮安路,泗州治所盱眙县。
冬月初,旷野萧瑟,北风呼啸着掠过枯黄的草甸和光秃秃的树梢,卷起地上的尘土和残叶,发出呜呜的声响,如同低沉的哀鸣。
若是太平时节,地里的小麦苗早已经分蘖,并经历过几场霜冻的考验,农人们也能稍稍从田间的忙碌中抽身,若没有官府征发的沉重徭役,或许还能偷得几分清闲,做些手工补贴家用。。
但自从虹县和五河等地接连被红旗营占据后,盱眙作为元廷出兵攻打红旗营和徐州红巾军的前沿据点,早已被无休止的战火和征敛折磨得千疮百孔。
官府一次次如狼似虎地抽丁拉夫,搜刮粮草,对本地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破坏。
放眼望去,大片大片的田地荒芜着,杂草丛生,只有不到三成的熟地勉强种上了小麦,还因人手不足,疏于田间管理,麦苗稀稀拉拉,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显得羸弱不堪。
但就在这片荒凉死寂的田野里,却仍有如同野草般顽强的零星身影,在寒风料峭的田间野地里蹒跚移动,试图从这片几乎被榨干了的土地里,再抠出一点点活下去的指望。
李贞身上这件麻布袄子补丁摞补丁,即便塞满了干枯的芦花,也根本抵挡不住无孔不入的寒风。
他猛地打了个哆嗦,不得不停下手中掏挖的动作,站起身用力跺了跺几乎冻僵的双脚,试图让冰冷的血液重新流动起来,带来一丝微不足道的暖意。
旋即,李贞使劲紧了紧身上那件破麻衣,叹了口气,又认命般地蹲了下去,继续用一根削尖的木棍,在冰冷的土坷垃里仔细翻找。
战乱流离,百姓逃亡,熟地撂荒,反倒是地里的田鼠、蛇虫等生物开始泛滥。
若能侥幸掏到一个田鼠储存过冬粮食的洞穴,或是找到进入冬眠的蛇窝,抑或几只已经冻麻的田鸡,那便是一家子几天赖以活命的口粮。
可惜,李贞今日的运气似乎差到了极点。连着掏了七八个可疑的洞穴,弄得满手泥土,指甲缝里都塞满泥垢,最终只收获了十来个不知名的越冬虫蛹。
这点东西,甚至不够弥补他这大半天在寒风中消耗的热量。
“哎!这鬼日子,真不是人过的!啥时候才是个头啊……”
兵荒马乱,去岁自家婆娘又染病撒手人寰,这日子眼见着一天比一天艰难,仿佛没有尽头。
愁苦和绝望如同冰冷的潮水般淹没了他,年仅三十六岁的李贞,鬓角已然花白,额头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看上去竟像是四十好几的人。
“爹!爹!”
正当李贞愁肠百结之际,一个半大的少年边朝李贞这边跑来,一边急切地喊道:
“爹!孩儿刚才在淮河边挖芦根,看到河上有船队!好大一支船队,往西面去了!”
少年冻得通红的双脚套着一双破烂的草鞋,身上同样是难以蔽体的破麻衣,手里提着一个歪歪扭扭的柳条篮,里面装着小半篮带着泥土的苦涩野菜。
“西面?”
李贞闻言一愣,眼底里闪过一丝困惑。西面不是被红旗营占着的五河县么?
淮河是重要的航运通道,红旗营占据五河、濠州后,并不肆意劫掠货船,以往只要不是与官军打得火起,从盱眙往西面五河方向,仍有不少货船冒险前往五河发财。
可自打几个月前,官军吃了败仗,退回来后就在龙窝站建起了水寨,严查所有过往船只,盘剥勒索,往西去的船就逐渐稀少,更别说成规模的船队。
“保儿,你看真切了?当真是往西?有多少条船?”李贞拉住儿子,紧张地追问。
李保儿虽然只有十三岁,从未进过学堂,却天生聪慧,竟能识数算账。他肯定地点头,道:
“一共十四条船!有大有小,孩儿躲在芦苇丛里数得真真切切,绝不会错!就是往西边五河方向去的!”
“通航了?难道……”
李贞心里咯噔一下,冒出一个念头:莫非官军已经偷偷打下了五河?可近些时日,没看见大队官军往西开拔,也没见官府像往常那样疯狂拉丁抓夫啊?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自从红旗营南下攻陷五河后,这块地方就成了官军的眼中钉、肉中刺,虽然每次攻打五河都损兵折将,灰头土脸地败回来。
但毗邻交战区的泗州百姓却没少遭殃,被摊派了无数的钱粮徭役,结果便是逃的逃,死的死,留下来的也如同李贞父子这般苦熬战乱早日结束,或者哪一天无声无息地死在战乱里。
李贞不知道西面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故,但他清楚自己在盱眙这块烂地方,是真的再也熬不下去了。再不想法子改变,恐怕真得冻死、饿死在这个看不到希望的冬天里。
“走!不挖了!回家!”
李贞看了一眼儿子篮子里那点少得可怜的野菜,又看了看荒芜的田野和阴沉的天空,猛地一咬牙,下定了决心,道:
“先把这点东西煮了垫垫肚子,有点力气了,我去城里打听打听,到底出了什么事!”
“嗯!”
李保儿重重地点头。战乱和灾荒最能磨炼人(扛不住的已经被自然“筛选”掉了),年仅十三岁的少年,眼神里却已有了远超这个年龄的成熟和对生存的极度渴望。
他之所以看到西进的船队后,就急着跑来告诉李贞这个消息,内心深处其实就是想劝父亲尽快离开盱眙这块绝望之地,去西边寻找一线生机。
接连不断的灾荒加上战乱,使得江北大地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若说这周边方圆数百里还有一块能让人喘口气,看到一点活路的地方,那恐怕就只有传说中的红旗营治下了。那里的传言很多,最诱人的便是“人人有饭吃”。
传言或许有夸大之处,就如同官军的战报经常胡编乱造,但战线不会说谎。
红旗营的地盘在不断扩张,官军节节败退,甚至一些被赎回的战俘带回来的消息,也或多或少证实了那些传言——至少在红旗营那里俘虏都能有口吃的,那普通百姓的日子,总不会比这边更差吧?
至于能不能吃饱?
这年头,能不饿死就已经是老天爷开恩了!
就连官军营中的军爷们,没仗打的时候,不也常常饿肚子吗?
李贞最终并没有进城,因为就在城外,他便从人们压低声音,却又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交谈中,听到了一件事:
官军和红旗营正式停战了,城中有不少商号掌柜急不可耐押上自己的货物,前往五河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