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石帅至尽收兵权
第192章石帅至尽收兵权
接下来的数日里,红旗营后续兵马,在金朝兴、陈通、仇成、叶升、张焕等将领的率领下,如同溪流归海,一拨接一拨地汇入宿州城东大营。
这些部队人数并不多,每支不过三五百战兵,但他们身后蜿蜒而来的民夫队伍,却成了宿州军民眼中最震撼的景象。
七月末的毒日头炙烤着大地,空气中弥漫着尘土、汗水和车轴摩擦的焦糊味。
民夫们赤着上身,古铜色的脊背油亮亮地反着光,粗重的号子声此起彼伏,将一袋袋粮食、一捆捆刀枪、一箱箱箭簇从辎车上卸下。
城东大营的库房早已被填得满满当当,连插脚的空隙都快没了。
李喜喜抹了把额头上滚落的汗珠,咬牙下令:
“大营周边百步内所有民房,尽数征收!腾出地方存放军资,安置大军!记下房主姓名,战后按价补偿!”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尽管石元帅和红旗营主力仍未抵达,但只要看看先期运抵的辎重规模,就连彭二郎、赵均用也不再怀疑石山寻元军大战的决心了。
只是,这么庞大的军事行动,其集结、调度、乃至存放物资,从头到尾,都没有任何人来向他们这两位宿州名义上的最高将领请示或通报一声。
这种被彻底无视、被排除在核心决策圈外的感觉,像无数根细针,刺得二人浑身难受。
可徐州红巾军本是一体,芝麻李是他们的共主。当彭、赵二人选择龟缩宿州,坐视徐州被围而不救时,他们就已经主动放弃了“营救大帅”这杆最硬的大义旗帜。
没有这面旗帜,他们号令诸军的正当性,便荡然无存。石山如今扛起这面大旗,聚拢起为救芝麻李而战的洪流,他们又有什么立场、脸面和实力,去要求“知情权”?
事实上,面对城东大营日益高涨的士气,和源源不断运抵的物资,彭、赵二人也彻底放弃了再去拉拢那些摇摆将领的努力。
毕竟,再犀利的口舌和说辞,在赤裸裸的力量展示面前,也会显得苍白无力。
而到了这个时候,除了彭、赵二人最死硬的铁杆心腹外,宿州诸将也终于看明白了形势,纷纷倒向李喜喜:
或率领全部人马来投,或主动送麾下敢战将士助战,甚至还有人暗中传递彭、赵营中布防情报。
大战在即,李喜喜心知这些仓促来投者良莠不齐,能发挥的作用很有限,甚至可能成为累赘。
但他并不挑。胆气壮敢拼命的,编入战兵序列,一起操练;性子怯懦不敢厮杀的,安排去押运粮草、修筑工事——再怎么也比临时征召的普通民壮稍强些,至少懂点军中规矩。
唯一让彭二郎和赵均用暗自庆幸的是,李喜喜和薛显一门心思扑在整训新兵、接收物资上,聚拢的兵马越来越多,声势越来越大,却始终没有主动来找他们的麻烦。
二人也不想节外生枝,惹怒石山,都严令本部人马紧闭营门,不得外出滋扰生事,更不得与城东大营的兵马发生冲突。
由此,宿州城中仅存的少许百姓,竟意外地过上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日子。
这短暂的安宁,在遍地烽烟的元末,显得如此讽刺而又珍贵。
彭、赵二人不得不如此小心谨慎。
因为,算上薛显带回来的三千人马,此刻团结在“救援李元帅”这面大旗下的军队,一举超过了一万五千人!早已稳稳压过了彭、赵二人的嫡系部队总和。
巨大的实力差距,像一块沉甸甸的巨石,压在彭二郎和赵均用的心头。
但当探马带回最新敌情时,这份实力带来的些许安全感又被无情地碾碎了。
此刻,聚集到徐州周边的元军,已经有八万余人,且还在不断增加,早将徐州围得铁桶一般。
相比之下,宿州这边东拼西凑起来的一万多人马,即便加上即将抵达的红旗营主力,在绝对的数量面前,也显得那么渺小和不够看。
沉重的阴云,笼罩在每一个关注徐州命运的人心头。
就在李喜喜所部整训的第九日下午,沉闷的宿州城,终于迎来了那支决定命运的力量。
申时三刻,南方的地平线上,腾起一道接天蔽日的黄色烟龙,沉闷如滚雷般的声响由远及近,那是万马奔腾,千军行进搞出的大动静!
最先进城的,是李武所率的骁骑卫余部一千七百精骑。如同一股燃烧的钢铁洪流,撕裂了烟尘的帷幕,其部清一色的赤色战袍,玄色铁甲,在烈日下反射着刺眼的光芒。
战马长途奔袭后依旧昂首嘶鸣,马背上的骑士,人人精悍,眼神锐利如鹰,控马娴熟,队列严整,带着一股百战余生的彪悍气息。
人似虎,马如龙!这支前锋精锐,瞬间震慑了所有目睹者。
骁骑卫铁流尚未完全入城,烟尘中,红色战旗刺破尘幕,上书斗大一个“常”字。紧接着,是如山如岳般的步兵方阵。
擎日卫都指挥使常遇春,亲率六千战兵,踏着滚雷般的步伐,开进宿州。
长枪如密集的死亡森林,锋利的枪尖直刺苍穹;各色旌旗在热风中猎猎招展,汇成一片旗海。整个方阵透着一股睥睨天下有我无敌的霸气,压得城中观礼的彭赵部士卒几乎喘不过气。
擎日卫方阵之后,气氛陡然一变。
鼓乐齐鸣,一面更加巨大的赤色大纛在烟尘中招展,旗面上一个巨大的“石”字,仿佛带着火焰般的光芒。
捧月卫都指挥使龚午,率七千精锐亲兵,护卫着这面象征红旗营最高统帅的赤色大纛,簇拥着元帅石山,缓缓入城。
捧月卫将士衣甲鲜明,擦得锃亮的甲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精神饱满,士气昂扬,眼神中充满了对统帅的崇拜。
他们拱卫的中心,一匹神骏的白色战马上,端坐着一位身披玄色精钢鱼鳞甲,肩吞睚眦,腰悬宝剑的将领——元帅石山!
石山的面容早被徐淮的风霜烈日镀成了古铜色,线条刚硬,眼神深邃平静,看不出喜怒,只是扫视着城楼和迎接的人群。被他目光扫过之处,喧嚣声都不自觉地低了几分。
紧随捧月卫之后的,是另一股沉默的力量。
拔山卫都指挥使胡大海,率五千将士,沉默入城。他们行进间几乎没有多余声响,只有整齐划一的沉重脚步声和甲叶摩擦声,如同移动的山岳,静则沉默如渊。
但每一个看到他们身上累累战痕的旧甲,和手中紧握的沉重兵刃的人,都毫不怀疑,一旦动起来,他们必将摧坚折锐,势不可挡。
接着是忠义卫都指挥使左君弼,率三千新锐之师入城。
他们的装备或许不如前几卫精良,脸上还带着些许新兵的紧张,但眼神中充满了渴望证明自己的火焰。如同一把刚刚出鞘的利剑,剑身或许还不够光亮,但锋刃已寒,只待此战中显露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