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布局高丽放长线 - 扫元 - 江湖野人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扫元 >

第304章布局高丽放长线

第304章布局高丽放长线

石山口中的柳濯,乃是高丽人,生于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官拜高丽国密直副使(相当于副宰相级别),兼京畿道兵马都统使。手握高丽京畿重地的兵权,乃是高丽名副其实的实权重臣。

脱脱此番挂帅南征,深知蒙元内部兵力空虚,粮草筹措维艰,为解燃眉之急,先后三次以宗主国名义,向附属国高丽下达征调令,催逼其出兵助战。

而在高丽国内一众能主导国策的重臣中,柳濯是响应最为积极,行动最为迅速者。

他不仅极力主张遵从元廷号令,更亲自作为平乱先锋,率领两千名高丽最精锐,作为首批援军,跨海入元,踏上了这片远离故土的战场。

此前,乌古孙良桢统领三万大军攻打扬州时,其中四千高丽兵便由柳濯直接指挥。

乌古孙良桢将这些高丽兵视为攻坚主力,布置在中军核心位置,寄予厚望。柳濯也希望借此战的功劳,彻底奠定自己的地位。

未曾想,汉将傅友德主动出兵,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湾头镇之战,元军败得极其窝囊。主将乌古孙良桢的临阵脱逃,导致全军瞬间崩溃,柳濯所部高丽兵还没来得及在战场上展现其价值,便被援军溃兵的洪流所裹挟、冲散。

柳濯本人更是在混乱之中,被受惊的战马掀翻在地,遭到溃兵践踏,差点死掉,随后被如狼似虎的汉军士兵擒获,成了傅友德的阶下囚。

其人虽是高丽大臣,政治立场却极其鲜明地倒向元廷,对蒙元宗主国抱有异乎寻常的忠诚。

被俘之后,柳濯表现得颇为硬气,不仅严词拒绝投降,对于汉军的任何讯问,除了报出自己身份有关的信息以求优待外,关于元军部署等情况一概缄口不言。

摆出了一副忠于元廷,誓死不屈的姿态。

只因其身份确实尊贵,杀俘无益,反而可能激起剩余的高丽兵强烈抵抗,傅友德权衡之下,才暂且留了他一条性命,将其与其他高丽俘虏分别关押。

但石山在得知傅友德俘获了两千多名高丽兵及其主将身份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特意下令傅友德严加看管,随后率主力赶至扬州,特意召见了柳濯。

那次召见,石山并未劝降,只是细致询问高丽国内的风土人情及与的元廷关系,柳濯没敢在石山面前拿捏身份,只要不涉及蒙元和高丽机密,倒是做到了知无不言。

傅友德因而对柳濯的印象很差,认为此人外强中干,毫无气节可言。

此刻,他见石山再次提及柳濯,似乎有利用此人去劝降负隅顽抗的高丽兵,忍不住上前一步,压低声音进言,道:

“王上,这高丽狗官狡猾得很,一心只想抱紧鞑子的大腿卖命求荣,绝非可信之辈。末将恐其不会听从王上的吩咐,搞不好会坏大事!”

“无妨!”

石山摆了摆手,语气平静而笃定。

早在初次召见柳濯,了解其出身经历和政治背景之后,石山就清楚这样一个与元廷利益深度绑定的高丽亲元派核心人物,绝不是自己当下能够劝降的。

因此,他当初压根就没提招降之事,此刻自然也不会天真的认为柳濯能为自己所用。

但许多事情的成功,未必一定需要依赖愿意投效自己的人。

有时候,那些立场坚定的顽敌,运用得当,反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石山抬手,用马鞭指向远处那片连绵起伏的元军防御工事,目光锐利,仿佛能穿透木栅和土墙,看清那些蜷缩在工事后面忐忑与不安的高丽士兵。

他嘴角泛起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对傅友德道:

“惟学,你换个角度想。若真是这些高丽人得知脱脱抛弃了他们,望风而降,咱们眼下,又该如何妥善安置他们?”

傅友德闻言一怔。

综合高丽俘虏供述的信息,脱脱麾下最多时有高丽兵近两万五千。即便经过连番大战消耗,存活下来的高丽兵总数估计仍接近两万(包含分别被傅友德和李武俘获的高丽兵)。

以汉国目前的体量,要骤然消化、整编如此数量庞大,且故国尚存、语言文化迥异的异族军队,确实是一个极其棘手的问题。

无论是分散安置的隐患,还是集中管理的风险,都令人头痛。

不过,若在此时简单地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来概括高丽人,其实并不完全准确。

要理解高丽王为何如此听从元廷命令,柳濯等人又为何如此“忠诚”于元廷,就必须深入了解蒙元与高丽之间特殊的宗藩关系。

蒙元对高丽的征服与控制,始于大蒙古国时期(国号就是“大蒙古”,无年号)。

金国正大八年(公元1231年),蒙古人以“讨伐流窜至高丽的契丹遗民”为借口,对高丽发动了大规模征伐。

高丽立国于华夏纷争的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18年),至今已享国四百余年,并非没有经历过风雨。它曾成功抵御过契丹辽国和崛起初期女真势力(当时尚未建立金国)的多次入侵。

凭借国内崎岖多山的地形,以及军民百折不挠的抵抗意志,硬是拖得这两个处于上升期的强大政权苦不堪言,最终不得不承认高丽王国与其政权并立的现实。

面对蒙古人的征讨,高丽人一度采取“迁都避战”的策略,甚至躲到海上继续对抗,试图重演过去几百年的故事,拖垮这个新对手。

然而,他们这次面对的是蒙古人,对征服拥有近乎无尽的欲望和可怕的韧性。

一次征伐未能彻底征服?那就再来一次!

这场残酷的征服与反征服战争,断断续续地持续了近四十年之久!

蒙古人前后发动了六次大规模征伐,铁蹄一次次蹂躏高丽国土,烧杀抢掠,无所不用其极。

直到高丽国力耗尽,民生凋敝,再也无法支撑这场不对称的战争,高丽王室才被迫放弃抵抗,向蒙古人称臣纳贡。

忽必烈建立大元后,在大蒙古国武力征服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蒙元与高丽的宗藩关系。

他强迫高丽国王娶蒙元大长公主为王后,以此定下两国的“舅甥”之名。

这等看似亲厚的联姻背后,实则隐藏着极其深远的政治算计——通过掌控高丽国王的后宫,进而操纵高丽王位的继承,从根源上加强对这个韧性极强的藩属国掌控。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元廷以筹备第二次跨海东征日本为由,设立了一个特殊的机构——征东行省。

征东行省与其他元朝本土的行省不同,其治所直接设在高丽国都,并以高丽王王睶兼任征东行省尚书左丞相。

此举名义上是方便协调征日事宜,实则是在高丽原有的国家行政体系之上,强行楔入了一套元朝的官僚和监督系统,进一步强化了对高丽内政外交的控制。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