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农学人 - 苍耳 - 跄跄春河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苍耳 >

第12章农学人

陈老师边走边抛,继续示范:“抛种最好选在今天这种没有风的天气,均匀地抛洒下去,别看刚抛下去的时候是倒伏的,不到一周就会站起来。来,全班同学围着田埂站成一圈,每个人抛一块,等全部洒好之后,再派几个人下地补一补,在稀疏的地方多抛几颗就行了。去吧。”

小黑等全班同学目瞪口呆,觉得自己是小丑。

隔壁班同学很快将田地围住,在陈老师的口令下往地里呼啦呼啦扔苗子,还发出银铃般的笑声,落在苍耳班上同学的耳朵里,格外刺心。

朱教授见状解释道:“水稻秧苗有两种栽培方式,插秧和抛秧,各有利弊。插秧呢,水稻会长得更健壮、更抗风,但耗费人力;抛秧省时省力,但在同等条件下水稻产量会偏低。咱们这两个班种的两块地就是对照组。”

夏宇添忍不住问出大家的心里话:“那为什么他们班抛我们班插?”

“因为我石头剪刀布输给陈老师了。”朱教授有些不好意思地憨厚一笑,“但不用羡慕他们,虽然他们轻松,但你们这块地水稻产量高呀!”

好像并没有被安慰到。

“来,继续加油!”朱教授给大家打气。

无奈,大家只好放下心中的嫉妒,认命地弯腰干活。

隔壁班在银铃般的笑声中,半个多小时就解决战斗,迅速撤离。他们离开一个多小时后,插秧班的冤种们才终于插完了两亩地。

终于走出泥巴地之后,所有人都瘫坐在田埂上,甚至直接躺下。已经十二点多了,但没有人急着去吃饭,因为已经饿过劲了,而且也走不动。陶美兮神志不清地往后一躺,却躺到了小黑的背上,但她们此时都没有力气再推开对方,也没力气斗嘴,只能半死不活地各自往旁边一歪。苍耳帮朱教授收好麻绳交给他,随后也坐到地上。

朱教授看着这群仿佛被抽去三魂七魄的孩子,笑呵呵地在他们对面席地而坐,温和地问:

“你们当中有多少人是第一次干过农活?举手给我看看。”

除了苍耳、小黑和另外两个男生之外,班上同学都举手了。

朱教授看看向他们四个:“你们之前有谁种过水稻吗?”

四个人当中,只有一个黑黑的、腼腆的男生弱弱举起手。

“你叫什么名字?”

“陈杰。”

“你家里有多少亩稻子?”

“十六亩。”

“平时都是谁在种?”

“我爸,我妈,我有时候帮忙。”

“每年插秧的时候,你爸妈要忙多久?”

陈杰很害羞,不习惯被这么多人盯着,表情有些紧张,说话声音也小小的。

他想了想,答道:“两个人从早到晚……忙一个多月吧。插秧之前还要施肥、灌水,水稻苗子也要提前种,再移栽到地里。”

朱教授赞许地点点头:“难怪你刚才动作比别人都利落。

陈杰有点脸红,他也是新禾镇本地人,但不是镇上的,而是更偏远的农村里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用种稻子的钱供他和姐姐上学。他考上新禾农校的时候,父母高兴了很久,觉得家里出了一个大学生。

朱教授转头看向同学们:“大家听到了吗,普通农户,夫妻两个人四只手,要种你们二十七个人六倍的地,你们做的只是插秧这一环,真正的农民还要育种、给地施上底肥、灌水,插完秧之后还要除虫、防旱、最后收割。好不容易忙活完一轮,一口气都不能歇,二季稻就要开始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现在不都用机器了吗?谁还自己种啊。夏宇添扣着拖鞋上的泥巴,懒洋洋发问。

“你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我先问问大家,你们觉得种一亩水稻,能挣多少钱?”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https:///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大家都没什么概念,七嘴八舌回答了几个数字,有说五千的,有说三千的。

朱教授等大家猜完了再揭晓答案:“五百到一千之间。”

“啊?这么少?”

“靠,这么累,才挣这么点,谁还种地啊?”

朱教授给大家掰着手指头慢慢算:“假设这亩地是农民自己的,不用交地租,而且自己干,不用请人工。亩产一千斤,当然这是没有天灾和虫害的情况下,一斤晒干的稻米价格高的时候能卖到一块四,那么收入就是一千四。再看成本,种地要买种子吧?一亩地种子要三四十块;农药加化肥,至少要两三百,算它二百五吧;到了收割的季节,像这位同学刚才说的,大部分农户都会请收割机来收割,每天成本一百五。这样一来,一切顺利的情况下,一亩地收益也只有九百六十块。何况还有很多农民的地是租来的,要刨去地费。亩产一千斤、单价一块四也都是非常乐观的估计了。”

除了陈杰之外,其他人都是第一次听这个数字,都有些被惊着了。尤其是陶美兮,她实在难以想象,像刚才那样累死累活地种这么大一亩地,忙一年下来,只能挣九百六?九百六,连自己一把伞都买不到。

苍耳虽然在农村长大,但家里亲戚早就没人种水稻了,对这个数字也有些惊讶。自己每个月在镇上饭店打打零工也不止这个钱。难怪新禾镇和周边农村那么多地都荒着,大家都要出去打工。

“我再问一个问题,你们当中有多少人饿过肚子?”朱教授又问。

“我!”夏宇添举手,“我现在就很饿!”

大家都被逗笑了。朱教授笑着摇摇头,“不是这种饿,是真的饥饿,再不吃饭就会死的那种。”

见大家都沉默,或者摇头,朱教授接着道:“真是幸运的孩子啊。像我这个年纪的人,特别是农村人,小时候都是挨过饿的。肚子从早到晚都是饿的,家里兄弟姐妹又多,粥永远不够喝,每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体会到‘饱’的感觉。你们知道我们中国十三亿人口,啊不,现在是十四亿了,能吃上饱饭,应该感谢谁吗?”

这次很多人都异口同声答上来了:“袁隆平爷爷。”

“对,袁隆平院士,还有一代又一代像他一样投身水稻研究的人。袁院士就是农学系的学生。他原本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员,亲身经历了1959年到1961年的饥荒,立志要用农学打败饥饿,让中国人不再受到饥饿威胁。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坎坷研究之后,他终于在1975年正式育成了杂交水稻。一直到去世前,袁院士还在不断改良品种,提升亩产。”

春天的阳光照在朱教授粗糙的脸上,眉目间满是高山仰止之情,他认真对学生们道:“这就是农学人。我们农学人,要永远把老百姓的饭碗端在心上。”

此时此刻,春风拂面,田地里刚刚亲手插秧的秧苗冒着生生绿意,苍耳的内心莫名涌起一股澎湃。她没想过农学是这么了不起的学科,可以喂饱十四亿人,其他任何一个学科,都不会有这么伟大的贡献吧,而自己学的就是这门学科。

可是很快,这股澎湃又消退了:袁隆平爷爷是伟人,自己绝不可能做出他那样的贡献,自己只是一个末流农校大专的末流学生,哪能算得上什么农学人。何况老百姓的饭碗已经有人端起来了,她和外婆的饭碗却只能靠自己。

苍耳环顾四周,并没有人表现出太大的情绪,或许大家也都觉得事不关己吧。

没有人给出回应,朱教授似乎对大家的反应稍感失落,但又好像已经习惯了,他无奈地笑了笑,站起身:“好了,孩子们,都饿了吧,吃饭去吧!记得,从今往后一定要把碗里的米吃干净啊。”

说完,他推起自己的独轮车,默默离开了。

“晚上七点,第一次班会,所有人都要来,别迟到!”小黑大声叮嘱大家。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