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人脉广的好处
脑中一转,陶苏瞅着陈栋道:“陈叔和这位典史的关系不错?”
这种话,可不是敢随便说出来的。
陈栋笑道:“也是机缘,他有很严重的胃病,前些时候我跑去府衙想去瞅瞅热闹的时候,他正好犯病,晕在了府衙后门,我身上带了药,便赶紧拿出来给他服用,由此认识,那一位和我年纪差不多,而且也是北方人,我们喝了两次酒,甚是投缘,他说这些话之时,也说了,让我心里有个数。”
陶苏嘿嘿一笑,陈栋这人心善而且仗义,当初在舒洲,陈栋那时候看她们一群孩子加个老人,那是连车费都不收她们的。
后来和她做起了药的生意后,这随手送药救人的事也没少做。
所以很多人都愿意和他交往,这几年,他走的地方越来越多,结交的朋友也是越来越多。
那典史当他是朋友,连这种心腹之话都说出来,的确非常陈栋。
陈栋也嘿嘿一笑,揉了下头,道:“对了,姑娘,那典史说,蒋家豪富,家产甚多,光江南和两湖之地的田地就有两万多亩,还有好些店铺和屋宇,这充作边军军饷,肯定不可能拿田和铺子去发,那些产业,都是要发卖出来换做现钱送去幽州的,所以,明日蒋家的人一被砍头,那些产业就会被放出来。”
陶苏眨巴了下眼。
陈栋笑道:“他意思是说,知府大人和钦差大臣在上面压着,他们这段时间都没有从蒋家捞到多少好处,也就是让李家的人发泄了怒火而已,所以,这次蒋家产业拍卖,明面上的事不能做,不过私底下的一些便宜还是可以给的,比如说,这筹款时间紧迫,产业就不能慢慢的卖,那要想卖的快,价钱自然就要打折,一些最好的产业肯定是会被关系户拿走,但若是我们想要一些小的铺面,或者是小一点的院子,可以先告诉他,他给我们留意。”
陶苏眼角顿时一挑,道:“小院子!”
是啊,陈栋找了这么些天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这典史虽然是掌管缉捕和监狱的官,但一府为官,到主薄那里问问屋宇买卖登记什么的还是可以的,陈栋应该是拜托过他帮忙物色。
现在这蒋家的产业发卖,属于赃物发卖类型,典史也有插一脚的权利。
这可真是当陈栋是朋友,给他透话了。
陈栋点头道:“不错,小院子,我已经将姑娘你的要求给他说了,他说这次蒋家犯事,虽然没有将顾家带进来,但是很多蒋家的管事,还有一些和蒋家有生意往来的人也会被定罪,那些人手上倒是应该有这种类型的院子,他会去翻翻记录,有合适的就先给咱们要下来,应该会比市价低个两到三成,姑娘,我也说了,房价一成,当做谢礼。”
见陶苏点头,陈栋又道:“姑娘,他说的那些田地山林等物,咱们要嘛?”
他在杭州府转悠了这么久,是明白了一个道理,这杭州府的确很富,富到很少有人会将手上的产业出售!
特别是产出稳定的田地桑林。
现在蒋家一倒,一下放出来这么多,而且价钱还这么优惠,着实是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陶苏自然也是心动,可算了算手头上的钱,再想着李敬说过会帮她弄一些山林,那也是要钱的。
不觉轻叹了口气道:“哎,可惜了,若是现在手上有钱,这可真是占大便宜的时候。”
那个山谷加上这个院子可是一大笔钱,陈栋估计陶苏手上应该也没有多少钱了,本也就是随口一说,有这么个机会,要是有钱就可以多买点。
听得陶苏这懊恼口气,陈栋笑道:“姑娘也不必懊恼,这样,那院子你给我的预算,若是这次咱们拿下的价格便宜,那剩下的钱,我便找找有没有合适的小块田地,买下来也是个念想。”
好歹占点便宜,也不枉遇到这么大个机会。
陶苏点头道:“好好,十亩也是念想啊!”
说完,陶苏又道:“不过,这么好的机会,若是只便宜了杭州府这些大户,只怕有人会心有不甘。”
陈栋笑道:“这个姑娘就不用操心了,那典史说,毛知府是一心想着要升去京城的,那位钦差大臣又是太子府嫡系,哪里会让杭州府的这些大户占多了便宜去,这也是咱们要的都是小产业,是那些人不看在眼里的,若是咱们要个什么五进大院,或者是几百亩良田的庄子,他还真是帮不上忙,那种肯定是没有的!”
陶苏微怔了一下,眉头亦微蹙了一下,随之便舒展开来,道:“这些不关我们的事,我们只要能买到小院子便心满意足了,对了,陈叔,要是最近鹤年堂没什么事,我想回微子庄一趟。”
陈栋先是一怔,随后便想起陶苏往年都是在夏末秋初的时候出来,因为夏天正好是微子庄药材收割的时候,现在是初夏,陶苏应该是想回去收割那些药材了。
想了一下后,陈栋道:“要不姑娘你等我几天,等把院子这事处理完,山谷那边也安顿好,我跟你一起回去,庐州那边我也得去看看才好,这些时日我也询问了一些江南这边才有的药材价格,若是可以,我们可以和乐生堂合作,将一些药材贩往北方,利润虽然薄一些,但是数量大的话,应该还是可观的。”
不光是药材价格,他还去看了货运价格,乐生堂的药材都是走的运河往外面运,但是运河能覆盖的地区毕竟只有那么多,比如说庐州和舒洲便不在运河的路线之上,所以有些江南特产的药材都很缺。
就比如当年他们赚的第一桶金,那些菖蒲,就是多产于江南,舒洲那边都没有想到山上居然还会有。
这些药材,就会有个价格空间。
陶苏点头应道:“若是陈叔一起回去那自然是好,行,那这几天我和宋玄再对下药堂里的事,山谷那边我会和陈大夫将一些事定好,或者抽个时间我去看看那山谷,要不这样,我明日就去吧。”
陈栋应了声好,喝了些水后,便又出了鹤年堂,去找那个典史去了。
陶苏则是去找了宋玄,将鹤年堂的帐再捋了一遍。
到得傍晚时分,陶苏离开了鹤年堂,在自家小院的巷子口,看到了李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