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王爷,你想太多
门外是大雨滂沱,硕大的雨滴砸上窗框,闷响如远远传来的击鼓声。
秦皈和方韧将冯县令给拎了过来,直面脸色阴沉的西平王。
梅庚沉声:“冯县令,本王一路而来,见百姓穷困潦倒,那朝廷每年拨下来的银子,都用在何处了?”
冯县令吓得险些晕过去,往地上一跪便高呼冤枉:“王爷明鉴啊!朝廷给的银子,到了下官这儿便所剩无几,已全数用作修建堤坝和闸口了,您若是不信,大可去瞧账本!”
又是那种违和感。
梅庚眯了眯眼,心下琢磨着。
这人自他们到临漳起,便开始似有若无地暗示着——我为官清廉,不曾贪财。
甚至还如此果断地说出贪墨之事,若是换了旁人,即便是真受了这等委屈,那也只求自保,而不会直肠子似的如此说,岂不是给自己招来灾祸?
他似乎在有意引导。
梅庚不为所动,任他哭天抢地地喊冤,瞧着十分冷酷,实际上只是在心里忖量有关于临漳县令的情报。
他来之前便已经查清楚,冯玉才有个独子,不曾参加科考反倒从了军,死在了长达两年的西北之战里。
而这个冯县令在任五年,也算是中规中矩,可梅庚盯着他不放另有原因——查得清清楚楚,即使是被克扣过的赈灾银子,到了临漳也还有不少。
可偏偏那些银子不曾用来接济百姓,也没如冯玉才所言修筑工事,反倒是…不翼而飞了。
他还寻思是不是冯县令藏进了自己的腰包,可如今一见发现也不是那么回事,这冯玉才像个老农一般狼狈,就冲这枯瘦的身体,也绝非一朝一夕能饿出来的。
那几十万两的银子,怎么就没了?
在梅庚沉思之际,那冯县令算是彻彻底底地展示出何为文人口才,洋洋洒洒地说了大半晌,竟是一句都没重复,但归根结底下来还是一句话——下官冤枉。
梅庚一时也拿不准,这冯县令究竟是个贪官,还是个奸臣,便大发慈悲地道:“冯县令起身吧,地上湿气重。”
冯县令晃晃悠悠地站了起来,好似随时都能倒下去似的,苦着脸叹道:“这雨也不知何时能停,这般下去,必定决堤。”
“这大雨以前不曾有过?”梅庚往窗外瞧了一眼。
冯县令面露苦涩,“下官在任五年,从未有过,这些年漳河还算是平静,倒是豫州更为严重些。”
一时无人开口。
梅庚也觉着自己倒霉极了,神色仿佛纯黑的、极冷的潭水,冷冷问道:“有人克扣赈灾款,为何不上报朝廷?”
冯玉才支支吾吾了半晌,才苦笑:“下官写了折子,也不见得能送进永安城。”
然而再问下去,冯玉才便遮遮掩掩,再不肯透露什么了。
梅庚知道冯玉才还有事隐瞒,他那双手也不见得干净,只是不曾彻查清楚,也不好妄论其罪,随意询问几句,梅庚便让他下去。
人刚走,方韧便沉痛感慨:“如冯大人这般的清官,朝廷理应多加封赏才是!”
“……”
回应是无限沉默。
屏风后走出个如画少年,身上虚虚地披着湛蓝的锦袍外衫,显得更加单薄文弱。
梅庚一抬眼,便瞧见本该乖乖在被子里的小家伙衣衫不整地跑出来,当即沉下脸,轻斥:“出来做什么?”
说着,伸手将小殿下凌乱的外衫穿好,还给系上了衣带,极其细致温柔。
楚策低眉敛目,唇边笑意清浅,似濯濯清莲,温声道:“不碍事。”
他反手牵了梅庚的腕子,伸出脚勾了个凳子便坐在他身边,动作自然无比,言笑晏晏,“临漳不干不净的事太多,一个一个查过去便是,不过眼前的大雨实在麻烦。”
梅庚偏就喜欢他这温润平和的模样,即便明知是伪装,也忍不住伸手捏了下小殿下的鼻尖,“好,这些交给我就是,你快回去歇着。”
方韧有点怀疑自己瞧见了什么,木然地转过头对秦皈使眼色:王爷和五殿下关系这般好?
秦皈奇妙地看懂了他的疑惑。
见二人又亲亲热热.地腻乎上,秦皈伸手欲将瞪大眼的方韧拉走,结果两人还没出门,便有人在门外通报道:“王爷,客栈外有人求见。”
秦皈和方韧都顿住,便传来西平王似冷泉似的轻声:“让他进来。”
在滂沱大雨中狼狈求见的是个男人,戴着斗笠,进门时满身湿冷的水气与细微的血腥气,身形高大结实,他摘下斗笠,露出一张硬朗俊逸的脸,只是过于冷肃,像一柄出鞘的铁剑。
这张脸有些熟悉,梅庚琢磨了片刻,想起来此人是谁——父亲的旧部。
只不过他们二人并无旧交,也不甚熟悉,梅庚记得他还是因前世有过一面之缘,当下不由疑惑,他找上门是想做什么?
与此同时,男人也在打量他,两人视线相撞,竟是谁也没有退避。
梅庚半眯起眼,他这是被挑衅了?
本是桀骜不驯之辈,无需隐忍之际梅庚向来不愿委屈自己,唇边勾起抹笑,眸底却是冰凉一片,如寒冬之际的霜花一般,看似平静,却蛰伏狠戾。
男人似乎惊讶于梅庚那双充斥郁色的眸子,微怔片刻,旋即俯身行礼道:“末将罗孚,参见西平王。”
梅庚并未应声,任由他维持着行礼的俯身姿势。
气氛凝固,窗外雨声清晰,房中却是死寂一片。
“起来吧。”
悦耳的少年声音响起,并非是梅庚开口,而是始终坐在他身侧的文弱少年。
罗孚愣了片刻,瞧了瞧矜贵的少年,又转眸瞧向了梅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