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2章废行之争 - 世子稳重点 - 贼眉鼠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世子稳重点 >

第912章废行之争

第912章废行之争

“新政司”这个官署是临时性的,它存在的时间期限,到新政完成修正工作后便可撤销。

新政司隶属政事堂之下,里面的成员是由政事堂的宰相们以及一些下过民间的普通官员构成。

这个官署看似没有任何权力,只是研究理论工作,但政事堂和朝堂上的群臣都很清楚,它的含金量绝非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

古代新科进士被取士之后,有的被调任地方任知县,这属于后台极硬的,有的直接在京城为官,这些人后台更硬。

还有一种存在争议的方式,那就是入翰林院当编修,修史,修帝王实录,批注圣贤经义等。

这种看似没有前途的枯燥的工作,实际上它的含金量却是最高的,古往今来许多宰相内阁首辅等,他们最初的起步都是从翰林院当编修开始。

如今大宋的新政司,差不多也是跟翰林院同样的性质。

甚至比翰林院的含金量更高。

新政司官员,是直接参与国家的新政修正工作,这对官员本人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官场资历。

将来新政修正完毕,新政司撤销,里面的官员仍然能得到重用的,不管在任何场合,只要亮出资历,我曾经入新政司为官,直接参与大宋新政修正,这条资历亮出来,绝对能上桌吃饭,而且不会坐小孩那桌。

甚至于,以后朝廷政事堂官员更迭,这些入过新政司的官员,肯定将优先考虑,而进了政事堂,基本就是未来的大宋宰相。

郑朝宗没想到,自己有生之年居然如此幸运,竟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了脑袋。

他原本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奉议郎。

“奉议郎”这种官儿,怎么说呢?汴京城里随手一抓,大约能抓出几百个奉议郎,领着朝廷每月发给的俸禄,吃不撑也饿不死,想用权力贪点钱,手里却丁点儿权力都没有,搞钱都没办法搞。

如此平凡的一个人,就因为态度认真了,写了一道数万字的奏疏送到了官家的桌案上,奏疏里面说了几句实话,浅谈了一下自己对新政的见解,然后,郑朝宗一飞冲天了。

此刻的赵孝骞坐在新政司内,翘着二郎腿,微笑注视着殿内的群臣。

今日在座的都是新政司官员,他们分别由政事堂的宰相和下过民间的官员组成。

殿内的气氛不算和睦,此时正有两人当着赵孝骞的面,吵得面红耳赤。

“‘青苗法’之实施,事实证明是弊大于利的!民间百姓所受不法官员之荼毒,大多因‘青苗法’而起,官府逼迫百姓借高利贷,百姓不借都不行,来年百姓还不上,只能卖田卖屋,倾家荡产。”

“故而,‘青苗法’其实根本就是恶政,官家,臣以为,若欲修正新政,先必废除恶政,‘青苗法’当立即废止,如此,百姓才可得新政之惠利。”

说话的人是苏辙,老头儿六十多岁的年纪了,吵架时还是中气十足,嗓音洪亮。

这把年纪,还有如此精力与底气,赵孝骞实在不敢想象苏辙年轻时是多么暴躁。

一把砍刀从汴京御街砍到大相国寺?

苏辙的见解倒是没有什么倾向性,他是旧党领袖,本来对王安石的诸多新政条款存在抵触心理,但赵孝骞曾与他深聊过关于新政的话题。

谈论新政时,不要带上个人的情绪,和党派的偏见。

大家纯粹就事论事,有理有据,言中有物。

赵孝骞的话,苏辙听进去了,此刻他提出的废止“青苗法”的观点,确实比较中肯客观。

苏辙是真心觉得青苗法是恶政,不应该继续实施。

此刻与苏辙争吵的人正是郑朝宗。

郑朝宗被调任新政司后,认真揣度过官家晋升他的原因。

他认为官家看中他的不一定是对于新政的见解,同样的见解,郑朝宗曾在汴京也听人说过,天下如此大,有见识有智慧的人太多,郑朝宗不见得是最出众的那一个。

所以官家看中他的,应该是他不畏强权,敢于说真话说实话的特点。

于是在调入新政司后,郑朝宗索性就放飞自我了。

既然官家看中了他的特点,那么他就要把特点发扬光大。

从今以后,他就是大宋朝堂里的一只小泰迪,怼天怼地怼空气。

当朝宰相,未尝不可怼一怼。    当着赵孝骞的面,郑朝宗丝毫不觉得自己位卑言轻,而是勇敢地跟苏辙吵了起来。

“苏相公的话,请恕下官不敢苟同。”郑朝宗先朝苏辙躬身行礼,以表礼数,但话里的锋芒却丝毫不假掩饰。

“《春秋》云:‘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苏相公刚才的话,下官以为便是典型的‘因噎废食’。”

苏辙一怔,接着勃然大怒,为了怼他,居然引经据典,还用上成语了,欺人太甚!

“竖子安敢……”

话没说完,赵孝骞作为围观群众兼裁判及时出来制止:“子由先生,新政司内无大小尊卑,一切拿事实说话,吵架争执可以,不能发火哟。”

苏辙深吸了口气,朝赵孝骞行了一礼,然后愤愤地指了指郑朝宗,以示警告,冷冷道:“你接着说,老夫洗耳恭听!”

郑朝宗显然打算当泰迪当到底了,闻言毫无惧色地道:“下官以为,‘青苗法’并非恶政,它的本意是善的。”

“大宋的农户靠天吃饭,但大宋境内每年有天灾,如若遇到天灾,地里没了收成,百姓家破人亡,不得不沦为流民,而流民若是聚集起来,动辄十数万,甚至数十万,对大宋社稷无疑是个极大的威胁。”

“‘青苗法’的存在,其实就是为了解决这个威胁,天灾无法避免,但朝廷和官府却可为农户兜底,哪怕地里颗粒无收,官府借给农户粮食,种子和钱财,帮他们度过难关,敢问青苗法何错之有?”

苏辙冷冷道:“可事实是,民间百姓家破人亡者,大多因青苗法而起。”

郑朝宗微笑道:“苏相公,我们现在说的是青苗法本身的善恶,您说的‘恶’,其实与青苗法无关,是地方上的官员做的恶,问题不在青苗法上。而在实施它的官员身上。”

苏辙不服气地道:“新政只能通过地方官员来落实,官员假借新政之名,行盘剥百姓之恶事,吏治如此败坏,非一朝一夕能解决,既如此,何不废除青苗法,让地方官员再也无法打着新政的名义做恶。”

郑朝宗叹道:“下官还是那句话,‘因噎废食,悖也’。”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