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213厚礼拜访东北农家饭罗兴邦的压力
阳光明看着二姐小心翼翼地将新衣服、皮鞋、手表和红包一样样收进她那个旧木箱里,动作轻柔而珍重。
她的眼眶依旧微微泛红,但嘴角却带着一丝如释重负的温暖的笑意。
“这下好了。”她的声音很轻,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弟弟诉说心意,“家里这么支持我,我心里……塌实多了。”
阳光明点点头:“家里永远是你的后盾。明天一早,你就托人给罗兴邦捎信吧,越快越好。”
“嗯,我晓得。”阳香梅应道,“屯子里经常有人去县里,明天一早我就去路口等着,看谁去,托他们给兴邦厂里带个口信。”
姐弟俩又说了会儿话,主要是阳光明问,阳香梅答,关于屯小的生活,关于罗兴邦家里的细碎情况。
“饿了吧?我去灶房看看还有什么吃的,给你弄点晚饭。”阳香梅站起身。
阳光明摆摆手:“二姐,别忙活了。一会儿你带我去孙支书家拜访一下。”
阳香梅愣了一下:“现在?去孙支书家?”
“对。”阳光明语气肯定,“上次二哥的事,孙支书和王队长帮了很大的忙,这份人情我一直记着。这次过来,于情于理都该去家里拜访一下,才不算失礼。而且……”
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说道:“有些事,有地头蛇帮着说话,总能方便些。只要你还在靠山屯,就有必要和他们搞好关系。”
阳光明站起身,走到那个沉重的旅行包前,弯腰打开。
除了之前拿出来的衣物、手表和钱,旅行包里面还有不少东西。他掏出两个半新的军绿色帆布包,看起来鼓鼓囊囊。
“拜访要带的礼物,我已经在半路上都分装好了。”阳光明将其中一个帆布包递给阳香梅,“正好,咱俩一人拎一个。”
阳香梅接过帆布包,入手沉甸甸的,她有些不安:“小弟,这……这得是多少东西啊?太贵重了吧?孙支书他们虽然帮了忙,但也……”
“二姐,都是人情往来。”阳光明语气平静,却自有主张,“咱们家不缺这点东西,礼重一点,也表示咱们记着人家的好。以后你还要在这里生活,和村干部处好关系没坏处。就说你哪天要办理回城手续,没有他们的同意,你就走不成。”
他拉好旅行包的拉链,将其中一个帆布包背在自己肩上,示意阳香梅也背上另一个。
“走吧,现在时间正好。去晚了,人家该吃晚饭了。”
阳香梅见状,也不再说什么。她知道弟弟做事向来有章法,考虑得也比她周全。
她连忙对着桌上那面小镜子整理了一下头发和衣服,又拿起毛巾擦了把脸,尽量让自己看起来精神些。
“我跟周老师说一声。”她说着,走到隔壁一间宿舍门口,轻轻敲了敲门。
门开了,一个同样年轻、戴着眼镜、梳着齐耳短发的女知青探出头来。
“周老师,我弟弟来了,我晚上出去一趟,可能晚点回来。”阳香梅说道。
周老师好奇地看了一眼站在院里的阳光明,笑着点点头:“行,你去吧阳老师,没问题。”
交代完毕,阳香梅走回来,对阳光明说道:“好了,咱们走吧。”
姐弟俩一人背着一个沉甸甸的帆布包,走出了靠山屯小学的院门。
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投在黄土路上。
屯子里很安静,家家户户的烟囱开始冒出袅袅炊烟,空气中弥漫着柴火和饭菜混合的香气。
偶尔有扛着农具收工回来的社员,看到阳香梅身边的阳光明,都投来好奇的目光。
阳香梅一边走,一边低声给阳光明介绍着孙支书家的情况。
“孙支书有三个儿子,都成家了,分开另过。他现在和老伴儿住在屯子东头的老房子里,院子挺大的,扎着篱笆墙。家里就老两口,很清静。”
阳光明仔细听着,不时点点头。
走了几分钟,来到屯子东头。一个宽敞的院子映入眼帘,果然如阳香梅所说,用粗细不一的木杆扎着齐腰高的篱笆墙,院里种着几棵果树,角落里堆着柴火垛。
三间土坯房看起来有些年头了,但收拾得利利索索。
院门虚掩着。阳光明推开篱笆门,和阳香梅走了进去,扬声喊道:“孙支书在家吗?”
声音在安静的院子里显得格外清晰。
很快,中间那间屋子的门帘被掀开,一个身影走了出来,正是孙德贵。
他穿着家常的旧衣服,头上戴着顶帽子,看到院里的阳光明和阳香梅,明显愣了一下,随即脸上迅速堆起热情的笑容。
“哎呀!这不是光明同志吗?啥时候到的?咋也没提前捎个信儿!快屋里请!屋里请!”他快步迎了上来,目光扫过姐弟俩肩上鼓囊囊的帆布包,眼神里闪过一丝了然,笑容更盛。
“孙支书,打扰您了。”阳光明笑着上前握手,“今天下午刚到的,过来看看我二姐,也顺便来看看您和王队长。”
“好好好!来了好!快进屋!”孙德贵用力握了握阳光明的手,侧身热情地让两人进屋。
掀开门帘,一股烟草味扑面而来。
屋里点着煤油灯,光线有些昏暗。一个头发花白、面容慈祥的老太太正坐在炕沿上纳鞋底,见到来人,连忙放下手里的活计站起身。
“老婆子,快看谁来了!香梅老师的弟弟,魔都来的光明同志!”孙德贵大声介绍道。
“大娘好。”阳光明连忙打招呼,态度恭敬。
“哎哟,你就是光明啊?听过你的名字,快炕上坐!”孙大娘笑得一脸皱纹都舒展开,赶紧用抹布擦了擦炕席,“香梅也快坐!”
阳光明和阳香梅把帆布包放在炕沿边,依言脱了鞋上炕。
“孙支书,大娘,这次来得匆忙,也没带什么好东西。”阳光明说着,将那个帆布包拉到身前,打开扣袢,“从南边带了点土特产,给您二老尝尝鲜,也是我家里人的一点心意。”
他从包里往外拿东西,每拿出一件,孙德贵和老伴的眼睛就亮一分。
“这是一只金华火腿,咱们这旮瘩少见,炖汤炒菜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