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238集中培训同学羡慕感谢老师
接下来的日子,阳光明仿佛一架上了发条的精密仪器,高速而有序地运转起来。
他首先向系里和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汇报了情况,提交了相关文件。
这个过程异常顺利,系主任和研究生院的负责老师早已接到通知,脸上都带着鼓励和期许的笑容,手续办理得飞快,盖章、签字,一切都在为他让路。
阳光明能感觉到,自己这个名字,在清华园里,似乎已经与一个特殊的符号联系在一起,代表着机遇,也代表着责任。
学校对此高度重视,迅速为他开启了各项手续的绿色通道。
这“绿色通道”并非虚言,它意味着繁琐流程的极致简化,意味着部门壁垒的暂时消除。
原本可能需要几天甚至数周才能跑完的流程,在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下,以惊人的速度完成。
阳光明几乎是刚提交上一份材料,下一份需要填写的表格就已经递到了他的手边。这种效率,让他深刻体会到了国家意志在具体事务上的体现,也让他更加明确了自己肩上承担的份量。
仅仅间隔了一天,他就接到了前往指定地点——位于城西的外语学院,参加公派留学人员集中培训的正式通知。
通知要求他当天下午即前往报到,培训为封闭式,期间不得随意离开。消息来得如此之快,甚至让他有一种不真实感。
培训是封闭式的,要求即刻报到。阳光明甚至来不及多做整理,便带着简单的行李,匆匆赶往外语学院报到点。
他的行李只是一个半旧的帆布旅行袋,里面塞了几件换洗衣物、洗漱用品和几本最重要的专业书籍与笔记。
坐在驶往城西的公交车上,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街景,阳光明的心绪难以完全平静。他知道,从踏进外语学院的那一刻起,他的人生轨迹将发生决定性的改变。
外语学院的环境与清华园迥异,少了些理工学府的严谨厚重,多了几分人文气息的雅致与开放。
红砖砌成的欧式小楼点缀在疏朗的林木之间,蜿蜒的小径旁立着文学巨匠的雕像,空气中似乎都飘荡着一种不同于公式与定理的更为感性的韵律。
他被安排进了一栋专用于培训的宿舍楼,房间是两人一间,条件还算不错,干净整洁,配备了书桌和衣柜,比清华的宿舍要宽敞一些。
与他同屋的是一位来自中科院某研究所的年轻研究员,姓郑,名国涛,研究方向是理论物理,同样是通过递补名额获得了这次宝贵的留学机会。
郑国涛身材瘦高,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话不多,但眼神里透着科研工作者特有的专注。
两人简单寒暄后,一种同为“幸运的递补者”的微妙认同感,让他们迅速拉近了距离。没有太多时间客套,他们都清楚时间的宝贵,便都迅速投入到了紧张的准备中。
这次针对他们五名“插班”递补人员的培训,堪称一场高强度、高浓缩的突击战。
由于第一批确定的留学人员已经进行了长达数月的系统培训,尤其是语言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而阳光明他们则缺失了这部分时间,因此培训内容更具针对性,节奏也更快,仿佛要将几个月的知识强行灌输到他们的脑海里。
每天的学习,安排得满满当当,从清晨到深夜,几乎没有任何喘息之机。
清晨六点,尖锐的哨声便会准时在楼道响起,催促着学员们起床、洗漱、晨读。
七点整,准时在食堂用早餐,餐桌上也常常是外语交流的练习场。
上午是密集的外语课程,下午是政治思想、保密纪律、外事礼仪等各类专题讲座,晚上则是自习、小组讨论或模拟演练,直到十一点熄灯号响,大脑才能得到片刻的休息。
这种高强度的节奏,让阳光明回想起了当年备战高考时的岁月,但压力和目标却不可同日而语。
外语强化是重中之重。
尽管阳光明对自己的英语,尤其是听说能力极为自信,但他也不敢有丝毫松懈。
培训采用的是沉浸式教学,课堂上严禁使用中文,全部由经验丰富的外教和国内顶尖的英语教师授课。
内容从日常会话到学术交流,从专业文献阅读到论文写作模拟,覆盖面极广。
外教的口语往往带着地道的美国口音或英国口音,语速很快,还会夹杂着大量的习语和俚语,这对于习惯了书面英语和标准发音的学员们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此外,还要学习所赴国家的一些特定俚语、校园用语和文化背景知识,诸如如何点餐、如何搭乘公共交通、如何与导师和同学进行学术讨论之外的社交等,力求让他们尽快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阳光明凭借其扎实的底子和在图书馆长期阅读原版书籍积累的语感,很快就在同期递补人员中脱颖而出,但他依然不敢怠慢,每晚熄灯后,还会借着走廊的灯光,反复背诵和练习。
政治思想教育和保密教育是另一个核心板块。
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亲自授课,神情严肃,语气凝重。
他们反复强调出国留学生的责任与使命,要求他们时刻牢记自己是新中国培养的知识分子,代表的是国家的形象,要坚定政治立场,提高警惕,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严守国家秘密。
学习材料中不乏一些反面案例,讲述个别留学人员如何在国外的物质诱惑或思想渗透下迷失方向,最终走上歧途,甚至背叛祖国,警示意义强烈。
这些课程让学员们清晰地认识到,他们此行不仅是去学习科学技术,更是在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坚守国家的阵地。
反策反教育则带着一丝神秘和严肃的色彩。
授课的专家们语气平和,但内容却极具冲击力。
他们详细分析了国外情报机构可能采用的各种策反手段:从提供小恩小惠开始拉近关系,到利用学术交流、思想讨论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从设置美人计、感情陷阱,到抓住个人或家庭的某些弱点进行威逼胁迫。
专家们教导他们如何识别这些陷阱,如何应对各种盘问和策反企图,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爱国心。
“遇到无法判断的情况,或者感到被针对、被胁迫,第一要务是保证自身安全,然后想方设法与我国驻外使领馆取得联系。”这句话被反复强调。
这部分内容让学员们深刻感受到,此行并非单纯的学术之旅,背后还有着看不见的暗流和风险。
纪律教育和外事礼仪培训同样严格,细致到近乎苛刻。
从着装规范、言行举止,到与外籍人士交往的分寸把握,都有明确的规定。
甚至如何用西餐、如何握手、如何递接名片等细节,都有专门的课程进行讲解和演练。
这些要求,对于习惯了国内相对简单人际交往的学员们来说,既新奇又感到一种无形的约束。
国情与政策学习则帮助他们更好地向外界介绍中国,解答可能遇到的关于中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