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宝环推行县产制
现在虽然战事即将到来,不过大唐这个新秀朝廷,除了积极备战,平时最重要的心思,还是花在了治理国家的手段上面。作为一个新秀朝廷,大唐现在治理国家的主力军,依然是那些个跟着打天下的谋臣武将。
这些人在带兵打仗的时候,都是好手,只是现在,到了治理国家的时候,他们却都是一些个新手,新秀一样的人物。
这还是他们经历了不少的几级培训,积极学习之后的成果。
当然,也不是说大唐这个国家,自从打天下一直到了现在,他们没有治理国家的能人,而是……
而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天子对于旧臣虽然一直都在用,不过心里面却一直都有着些许的不满意。
武德年间治理朝廷的大臣,很多都是从隋朝遗留下来的老臣。
封德彝,萧瑀等等这些人为代表。
还有就是在打天下的时候招降的一些个人,就是这些人,一直都在为武德年间的天下治理,操心不已。
武德年间的太子是李建成,这家伙虽然带兵打仗不怎么突出,却在治理天下这方面,是一个能手。
李渊和李世民他们打天下的时候,后方粮草经济不愁,便是出自于这位爷的手。
在他的手下有一批治理国家,擅于理财弄政的好手,只是这些人,都是建成太子从武德年间,甚至是从隋朝就一直培养过来的手下。
在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这些人里面,能活下来的,也早就隐姓埋名,躲进了深山老林里面去了。
以至于,李世民上台之后,鲜有能够治理天下的能臣。
当然,还有李世民上台之后,担心建成太子的余孽,在很多地方上面的最高长官,都变成了武将出身的人。
现在秦州刺史,就是程知节,这个武将出身的人。
尉迟宝环的老爹尉迟敬德,也是挂着一个州的刺史。
话句话说,那些个从秦王府走出去的人,基本上都是一州刺史。
也就是在这个年代,尉迟宝环深刻的体会到,千年之后,自己小时候所在的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句话: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可不是吗?
程知节这样的武将,李世民说你行,你就上,不行你也要上。
至于建成太子培养出来的那些个臣子,李世民说你不行,你就不行,你行又能怎么样,反正你不能上去。
李世民接手大唐之后,和政事堂里面的三省六部的官员,一直都在摸索治理朝廷的办法。
那尉迟宝环这个小娃娃在成纪县城,在他老家武功县城的所作所为,自然是引起了皇帝和政事堂的注意。
就是因为尉迟宝环的优秀,给秦州刺史程知节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程知节虽然是武将出身,不过他知道,现在是基本上是太平盛世,武将已经渐渐的失去了用武之地。
再者,程知节看着自己的年纪,自己家中的那把大斧头,现在甩不起来了。
最后,那便是所有武将的通病:老子打了一辈子仗,就不能好好享受享受嘛?
打仗这样的事情,老子现在能不去就不去,那些个要立功的事情,给年轻人去做就行了。
老年人有老年人自己的生活,老年人有老年人自己的算计,程知节现在就想着称着尉迟宝环的治理成纪的手段,要把秦州治理好,早点调回京城。
正是因为此,程知节对于这一次议事那是十分重视。
在半年之后,程知节见到了成纪县城的变化之后,就想着全州推广。
正是因为这样,程知节多次派遣自己刺史府的官员,去政事堂论政,请示,辩证尉迟宝环在成纪县城的做法。
程知节心里面虽然细致,想的东西也多,在一切都处理好之后,却还是缺乏理论只是,这才有了程知节这一年多的时间,多次给成纪县城尉迟宝环写去书信,让尉迟宝环准备好理论知识。
现在收到了尉迟宝环的理论知识,想要举行一个议政会,却没有想到遇到了当地这些个破落户的极力阻拦。
秦州刺史官署所在的陇城小镇议政堂里面,有不少的班房,这些平日里都是休息的地方,现在变成了开小会的地方。
主持开会的自然是州六部的官吏,被带去开会的人,就是秦州的那些个刺头。
“赵家主,你说,你这是要干什么?你要造反嘛?”
跟赵家家主谈话的,直接就是州兵部的都尉,主簿。
“嘿嘿嘿,大人,你看看,咱们这不是议政嘛?不是叫我来议政嘛?怎么成了我造反了?”
尽管州兵部的都尉满嗓子都是怒吼,这赵家主却是皮笑肉不笑的嘿嘿笑道:
“大人,我只不过是把成纪县城的一些个做法汇报给刺史大人听,怎么就成了造反,你可不能这样诬陷。”
“赵家主,陷害,你这不是陷害嘛?人家尉迟县令怎么就成了土匪,你看看你们今天在议政堂里面说的,要是明天尉迟县令高你们,你们说的清楚嘛?”
“唉,大人,尉迟小儿收买路钱,这不是土匪是什么?大人,你见过别的人有收过路费的嘛?”
赵家主丝毫不害怕周兵部的都尉,两个人就这么一来一回地怼了起来。
“行了,你的那点破事你以为我不知道吗?”可能是这个都尉跟赵家主说累了,喝了一口茶,换了一种平缓的语气说道:
“你无非就是被他收了亩税,你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还拦路抢劫,成纪县令县内的官道,是整个秦州最好的官道,他收你钱不嘛?”
看着赵家主不说话,这州兵部的官员语重心长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