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此策会动摇根本
我是怎么样的少爷?我是现在着急着想要结婚的少爷,想要娶媳妇,想要洞房花烛的少爷。
尉迟宝环的内心在咆哮。
“那,那我们到了县城之后,我这就着人去准备,你看这样可好?”
“可好?可好可不好?这还不都是你说了算嘛?我哦现在跟你来到了这人生地不熟的大山里面,到时候,到时候要是……”李明达挥舞着自己首宗的帕子,心不在焉地说道。
好像她说着的这一切,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
只是,尉迟宝环偷偷地看见了,看见了李明达眼神之中那一丝难以隐藏的笑意。
李明达这个人,要不是别人派来的,那肯定是喜欢自己的,这一点,尉迟宝环能够肯定。
就拿这三年的时间,尉迟宝环每一次走进京城,她对尉迟宝环都了若指掌。
成年人的世界,人家不喜欢你,才没有时间去鸟你。
不管是尉迟宝环前世,还是尉迟宝环今生,尉迟宝环都清楚的很。
除了闲的没事干的学生娃,其他的人,才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管跟自己不相干的人。
不说工作,不说家庭,除了这个之外,剩下的那点时间,玩玩游戏,看看闲书,不好吗?非要盯着你?
京城很大,这丫头盯着自己,那花销也不少。
“我们结婚要请多少人?这个,这个人数有没有控制?”
虽然李明达看着心不在焉的样子,可是每当尉迟宝环问话的时候,她还是会回答,虽然表现的及其不情愿。
“不要太多,你邀请几个你感觉好的人就行了吧,我不喜欢人太多!”
李明达说着说着,掩着自己的脸,咯咯咯地笑着:
“哎,宝环郎,县衙里面为我准备了住宿的地方没有,还没有成亲,我可不想……”
“没有,这可是山区的县城,你以为这是在长安城里面的县衙呢?”尉迟宝环一本正经地看着李明达,神情严肃地说道:
“你不说我还忘了,这可怎么办,到了县城之后,你要住在哪里呢?”
“那,那我就住在马车里面……”李明达嗔道:
“想不到我跟着你私奔到了这里,却只能住在马车里面……”
……
这边尉迟宝环跟着带来的姑娘心情愉悦地开着玩笑,在另外一边。
陇城小镇,秦州刺史的官署里面。
秦州刺史程知节坐在刺史的官署里面,旁边跟着十几个属官。
“大家看看,看看这尉迟宝环提出来的东西,这东西能不能上呈给朝廷!”
程知节说话间,就把一个折子给了周围的这些个属官。
周围站着的这些个属官,是程知节最信任的人,刺史的属官有二三十个,这是程知节比较信任的十几个。
当这些个属官拿到了折子,只是看到了尉迟宝环这个折子十二个字标题的时候,都是心中一震。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就看这个折子,开头这十二个字,程知节的这些个属官,就知道了成纪县城送来的这个折子是干什么的?
最近朝廷有辩论,辩论国家政策的辩论。
本来这个辩论,已经好几个月的时间了,一直都没有得出来什么,这一次,皇帝李世民下令,叫全国上下都说出自己的想法。
李世民真的是不怕辛苦,不顾及工作量,让全天下的读书人都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交给本地的官员呈上来。
这秦州的策论,就是刺史程知节收到的策略,已经几百份。
而这几百份的策论,还是那些个县令初步筛选之后的策略,可就是这些个策略,已经让程知节忙的脚不沾地。
在这些个策略里面,程知节基本上没有发现什么值得重视的策略,一直到了今天,他看到了成纪县令尉迟宝环的这一份策略,让程知节有些个震惊。
士农工商,几千年的传统思想,程知节第一次看到有人把农,工,商放在了对等的地位上。
总管前朝,商的地方为都是最低下,农的位置一直都是放在首要的位置上面。但是这一次……
这一次,尉迟宝环没有选择站位,而是把这三者结合了起来。
程知节的这些个属官,都不是笨人,就单单一看尉迟宝环这十二个字的标题,就大概知道了尉迟宝环的意思。
农为天下之本,而尉迟宝环给农的定位是稳。
中国一直都是传统农业大国,统治者没有不重视农业生产的,都把农业生产视为国家的根本,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这样确保了赋役和地租,是巩固封建统治,实现长治久安的基础。
历代统治者,都是劝农耕桑,兴修水利,编著农书,改革生产技术,在每一个有责任的朝代,都有人在做。
至于手工业,在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之中,一个“富”字肯定了手工业对小农经济的贡献。
只是,尉迟宝环的这个折子,在“无工不富”这一部分里面,提出了一个把家庭作坊放大化的做法,刺史府的属官看着都兴致盎然。
有些个官员想到了成纪县城这两三年发生的变化,更是觉得不可思议。
尤其是成纪县城据说有一家没有田产的家庭,尽然靠着烧制陶器,在成纪县城成为经常会被县令夸赞的人。
甚至还有很多的传言,说这个烧制陶器的人,还要把窑开到吐谷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