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三问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的样子,是当下尉迟宝环能够想到最容易的一种办法!
在这个年代,修建一条官道,开山那是不可能的,最大只能是架桥!“大人,还有三件事情,我们说完就差不多要分开了吧?”
马卡翻出来自己的笔记,对着尉迟宝环问道:
“大人,以后的道路,是不是都要用咱们新造的棕土泥来制作呢?”
棕土泥,就是尉迟宝环来到大唐,交给自己手下的那些人,用一年多的时间研制出来的水泥,因为颜色是棕色,人们也就称呼他为棕土泥!
“嗯嗯,全部用棕土泥,制作的配方直接去龙马城里面找那些先生,叫他们一定要保证你们官道的供应!”
龙马城的特殊防御体制,尉迟宝环最终还是把自己的工业科研体系,全部搬进了龙马城里面。
“对了,以后可能还有比棕土泥更好的泥出来,不管怎么说,只要是那些个先生反复试验过的东西,你就可以用,但是用的时候一定要看到他们的实验记录!”
这是尉迟宝环给马卡的要求,这一年多,将近两年的时间,尉迟宝环的工业科研体系已经度过了艰难的学习阶段,现在正是产品井喷爆发的岁月,到了收获的时代。
“知道了,大人!”
说话间,马卡在纸上记下了尉迟宝环的叮嘱。
看着马卡还是用鹅毛在纸上记录,这种走在外面的记录方式,尉迟宝环苦笑不已,在一个月之前,尉迟宝环还公开羡慕过,不过被狠狠地奚落了一番。
原来在古代,也有硬笔书写,只是讲究的中原人不怎么喜欢用那些个简陋没有涵养的玩意写写画画,才一直都提倡毛笔。
在京城的那几天时间里面,尉迟宝环知道了,在大唐周边的那些个小国家,都是用的硬笔书写,吐谷浑,吐蕃,突厥等等都是硬笔。
而在大唐,穷人家,买不起毛笔的人,也都是用各种各样的硬笔在书写。
知道了这些,尉迟宝环下令自己成纪的所有官员,在外面的时候,笔墨纸砚案不全的时候,必须要习惯用硬笔来书写,以防万一!
尉迟宝环颁布了这个之后,却依旧是没有一个人来听从尉迟宝环的话,全部都是学习在外面如何使用毛笔!
最后证明尉迟宝环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在野外的时候,毛笔只要在嘴巴里面嘬一下,或者找点别的“水”,就能够完成书写。
至于尉迟宝环找到的那些个硬笔,根本不能在外面书写。
真正的读书人,用毛笔书写根本用不到案,他们运笔如飞,能够胜任各种各样不同的环境中,在各种凹凸不平的纸面上进行书写。
以至于差点让尉迟宝华龙马城里面新研制出来的硬笔失去了市场。
不过,最终,是贾壮这个人帮助尉迟宝环找到了用武之地。
在军营之中,那些个大老粗可没有读书人的十年苦练,他们可不会用毛笔龙飞凤舞,而尉迟宝环的硬笔,自然就成了这些人的最爱。
而这个小小的改动,让军营里面的那些个粗汉子,他们第一次感觉到,自己读书识字的门槛没有那么高。
这一个小小的改动,也是让大唐在未来半个世纪里面,读书识字突破三成的一个最基本的改革。
不得不说,是尉迟宝环看似这个不被读书人认可,甚至是被读书人鄙夷的东西,却改变了大唐以后的文化程度。
在几十年后,尉迟宝环坐下来思考为啥自己那个小小的改动能够让大唐大多数人脱下文盲的外衣?
“哎呀,老头子,你咋就想不明白呢?这读书人要练好毛笔字,没有个三五年,怎么可能有成果,这样就是变相在提高读书的成本,而你这一下子,就把这个三五年的门槛踢掉了,你说这不是你的功劳吗?”
“嘿嘿,原来是这样,我就说呢……”
这是几十年之后的事情,让我们把时光机继续回到了当下的尉迟宝环身上。
“大人,您说过要官道遇到了沟渠的时候,要架桥,这个架桥是不是难度太大了?而且耗费实在是太大了!”
架桥,这是官道的基础,尉迟宝环可不想自己新修建的官道,有太大的急速下坡和上坡,所以他就想到了架桥。
但是架桥的话,就遇到了大难题,按照尉迟宝环的方法,修建水泥桥墩,那可是需要大量的水泥钢筋,就算是水泥这玩意现在能够保证,可是钢筋太难了。
这个年代,对于铁的生产实在是太落后了,完全跟不上节奏!
“这一点你不用担心,我只能告诉你,我能够保证你到时候有足够的铁用来做桥墩,你就放开手脚去做!”
骑在马上的尉迟宝环,有一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自信,把钢筋的事情根本就没有放在眼中,不过他却笑着说道:
“对了,秦州,甚至是周围如果有鲁班家的子弟,你也可以去拜访一下,如果他们能够出手帮忙的话,有些桥根本就用不到钢筋水泥,他们能够巧妙的利用大自然之中的东西去建造!”
这玩意尉迟宝环可是深有体会,赵州桥,都江堰,这些个千年的建筑,不都是那些个神秘的科学遗留下来的嘛?
拿着纸笔记录的马卡,对尉迟宝环的这个叮嘱表示疑惑,却也没有当面问出来,而是重重地打了一个着重号。
眼看着就要走出一线天峡谷,马卡知道时间紧任务重,也没有过多的问尉迟宝环其他的问题,便把自己准备好的第三个问题拿了出来。
“大人,这第三个问题,是闵国恩,闵大人叫我,问你的!”
闵国恩上任不久,就被尉迟宝环拍了出来,或者说他是去完成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
自然是钢铁产量的问题,他破天荒的提出来,要把生产铁的技术放在西海郡。
对于这一点,尉迟宝环表示赞同。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他们两个人的赞同,其他县衙里面的人都在反对,甚至是连研究出新的炼铁技术的先生,都反对把新的炼铁技术交给西海郡的人。
不说别的,就是西海郡在吐蕃的旁边,而吐蕃可能随时把这一种心的炼铁方法学习去了!
而尉迟宝环和闵国恩尽然是大笑着说道:
“既然你们担心这个,那干脆就把新的炼铁技术教给吐蕃人吧!”
所以闵国恩在尉迟宝环这里呆了没有一个月的时间,他就带着尉迟宝环的命令,带着三五个先生,带着十几个匠人,去了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