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瓜豆集》(22) - 周作人散文自选系列 - 周作人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一百六十六章《瓜豆集》(22)

关于童二树

《越风》卷二十云:“童钰字二如,改二树,号璞岩,会稽人,著有《竹啸集》,《抱影庐诗钞》。”又云:

“二树髫岁即受知于太守顾某,下笔千言立就,兼工画梅,善隶草书,名满大江南北。丰邑令卢斋爱其诗,为刻《诗略》,《摘句图诗》,《秋虫吟》等集。”

《全浙诗话》卷四十九云:“钰字二如,改二树,号璞岩,又称二树山人,会稽布衣。”又云:

“按二树屡应童子试不利,遂弃举业,专攻诗古文。客大梁最久,性豪侠,不为家计,卖文钱随手散尽,卒于邗江。”

《随园诗话》卷六云:“郑板桥爱徐青藤诗,尝刻一印云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童二树亦重青藤,题青藤小像云,抵死目中无七子,岂知身后有中郎。又曰,尚有一灯传郑燮,甘心走狗列门墙。”

“二树名钰,山阴诗人。幼时,女史徐昭华抱置膝上,为梳髻课诗。及长,少所许可,独于随园诗矜宠太过,奈从未谋面,今春在扬州特渡江见访,适余游天台相左。嗣后寄声欲秋间再来,余以将往扬州故作札止之,旋为他事滞留,到扬时则童已殁十日矣。”

“童病中梦二叟,自称紫阁真人浮白老人,手牵鹤使骑,童辞衣装未备,真人晓以诗云云,童答云云,吟毕求宽期,紫阁真人立二指示之,果越二十日而卒。”

“二树临终满床堆诗高尺许,所以殷殷望余者,为欲校定其全稿而加一序故也。余感其意,为编定十二卷,作序外录其《黄河》云云。二树画梅题七古一篇,叠须字韵八十余首,神工鬼斧,愈出愈奇,余雅不喜叠韵而见此诗不觉叹绝。”

又《补遗》卷一云:“高怡园亡时贫甚,家有九棺未葬,夜见梦于二树,以笺纸索画梅十幅。画成,适河南施我真太守见之叹曰,画梅助葬,真盛德事。乃取其画而助葬资二百金。”

《冷庐杂识》卷六有《童二树画梅》一则,文云:“童二树画梅少粉本,时于月下濡翰,纵横欹侧,皆成妙画,故所绘无一复者。幼时,友人刘凤冈梦童化为梅二树。因以为号。生平题画诗往往奇验。尝元旦为周进士世绩题画,有第一朝开第一花之句,是年周发解。汤容煟有仆僮乞画藕,因题诗曰,具此清净姿,何为乎泥中。僮数日殇。”

《寄龛丁志》卷三云:“往时于故人秦秋伊处见二树山人画猫,题句云,食有鱼腥卧有毡,琐窗日午恼衔蝉,宵来黠鼠跳梁甚,却向花阴自在眠。”又云:

“二树山人童钰,乾隆中山阴布衣,诗书画称三绝。先以画猫名,有童猫之目,因弃其故技而画梅,前志画猫截句盖少作。山人画必有诗,画梅诗尤多,尝叠须字韵至八十余首,随园称为神工鬼斧,愈出愈奇。先有万树梅花万首诗小印,晚年自料恐浮其数,因改镌为一树梅花一首诗。嫁女同郡吴氏,惟以画梅百幅充奁,集中有句云,但有梅花藏书箧,并无黄犬作奁资,盖纪实也。吴氏得之大喜过望。余外舅息巢钟先生先世与吴氏有连,尝分得其一,余及见之,先生因为余言如此。”

以上所记颇多可喜,但与二树诗集对勘,亦有出入之处。寒斋所有二树山人著作只有下列四种:

一,《二树诗略》五卷,乾隆戊辰(一七四八)刊本。

二,《抱影庐诗》一卷,乾隆癸酉(一七五三)刊《越中三子诗钞》本。

三,《秋虫吟》一卷,乾隆辛巳(一七六一)序,原已刊板,今系抄本。

四,《二树山人写梅歌》一卷,续编一卷,乾隆己亥(一七七九)刊本。

《二树诗略》下署会稽童钰璞岩稿,璞岩下有小注二行,卷一二云“一字借庵”,卷三云“倚树”,卷四云“梅影”,卷五云“如如”。越中三子之一刘凤冈著《梅芝馆诗》有《闲中习静怀逃禅二友》一首,注中第二人云“童二十八借庵自号梦摩居士”。又《秋虫吟》自序后署“镜曲山农童钰题于蝇须馆”。《写梅歌续编》中四十九叠韵首二句云:

“童二如,鬑鬑须。”二如下注云,“予幼字也。”又三十三叠韵诗题云:

《先母李太君曾梦髯翁驱一牛负梅花相授,且曰,好种子,勿负也。越日生予,岁值辛丑。先君子以为佳征,常举以相勖,特不识髯翁为谁。后读郑元祐题元章墨梅诗,有留得髯翁醉时笔岁寒仍旧发枯槎句,始知煮石山农固髯翁也。此事素不语人,无知之者。老友冯鉴塘赠予写梅歌起句云,闲散大夫今白须,不意竟以元章呼我,怦然有感,爰述其事,并答鉴塘》。诗中有云:

“昔者先子绝爱吾,庭植二树吾与俱,诗翁忽过为书额,题字顿使人间呼。”注云:

“予幼读书处先君子感旧梦植梅二株,爱异群卉,予亦晨夕处其中,颜曰抱影庐,金丈补山过庐改题二树书屋,嗣后人咸以二树呼余矣。”这里说明改号的事很是清楚,《冷庐杂识》所云盖系传闻异辞,亦有点近于道听途说。《抱影庐诗》中有《画梅引赠刘凤冈》一首,中有云:

“闻君去年学画初,梦中亲见罗浮姝。”注云:“凤冈客四明,梦人以梅花两枝见赠。”这显然是刘凤冈自己的私事,与二树山人丝毫无涉者也。

二如虽然改了二树,可是旧名似乎并未完全废去。如《诗略》卷五之“一字如如”即其一例。家中旧藏石章一方,黑色甚坚硬,三角自然形,印文长圆,长约二寸宽半寸,文曰“如之何如之何”,边款云,“丙戌九秋作,二树钰”。文中隐藏两如字,亦即二如或如如之意。二树生于辛丑,即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写梅歌》五十八叠韵诗题云,“九月十二日为余生辰”,案此可以考见其诞生月日,至乾隆丙戌(一七六六)已四十六岁,可知其时尚保留二如字义也。卒年未能详,《随园诗话》所云今春不知是那一年,或者查小仓山房诗文有游天台的年月,即可知道,唯手头无此书,容再考耳。

袁子才好名,诗话所记多过于夸诩,文章亦特无趣味,盖其缺点也,唯二树之推崇随园盖亦系事实,《诗略》卷四有题袁香亭《音集》诗,其二有云:

“楚中昔日称三道,(注,谓中郎兄弟,)吴下今知有二袁。”可以推见,但此等事禁不起本人自述,况袁公又缺蕴藉之致耶。梦高怡园索画梅花似亦事出有因,《写梅歌》二十二叠韵题云:

《连夕苦吟,侵晓始得假寐,已月有旬日矣。上元前二日梦一老翁,颀而长,面目苍黑,虬须白且尽,衣冠亦甚古,相接极欢,出笺纸十束,上篆龙须二字,索余写十梅图,余欣然应之,初不知其梦也,醒后历历可忆,噫异矣》。案《写梅歌》第一首题云:

《沈又希范孙以长歌索写梅花,时值腊月,适有冻蜂集余画梅,又希异其事,为作此歌见赠,愧不敢常,次原韵酬之》。四十二叠韵诗题又云:

《方柯水辂悬余画梅于洛阳何六该明府署中,丁酉除夕前三日有冻蜂飞集帧上,又希倡须字韵诗纪事,一时和诗日至,四十二叠前韵谢柯水兼寄同时观者》。前题所云上元前二日可知系戊戌(一七七八)年事,《随园诗话》云高怡园卒于丁巳(一七三七)后四十余年,计丁巳距戊戌已有四十二年,时代正相当。又十四叠韵诗注云:

“丙申冬应河南施太守纂修郡志,至今已两年矣。”续编小引云: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