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原来如此 - 儒道至圣:从替考书童到万国帝师 - 老爷车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12章原来如此

县衙二堂内,县令于山心神不宁地批阅着公文。

笔尖悬在纸上良久,却一字未落。

他的心思,早已飞到了七方巷那座小小的院落,飞到了那个年仅八岁、却有着惊人智慧的孩童身上。

“荒谬……真是荒谬绝伦……”他放下笔,揉着眉心,低声自嘲。

想他于山,少年登科,进士出身,堂堂一县之尊,如今竟要为一个政斗难题,巴巴地跑去求教一个尚未开蒙的八岁稚童?

这若是传扬出去,岂不滑天下之大稽?

一半的他觉得昨日种种或许只是巧合,那孩童误打误撞罢了;另一半的他,却无比清晰地记得那计策施行后,姚主簿与蔡典吏之间那肉眼可见的裂痕,以及郭县丞那意味深长的沉默。

那效果,立竿见影!

“罢了!达者为先!”他猛地一捶桌案,下定了决心。

面子与里子,他选择里子。

这宛南县的水比他想得深,他这空降的县令,毫无根基,若再被郭达那老狐狸死死拿捏,莫说政绩,只怕任期未满就得灰溜溜滚蛋!

他本是科举正途出身,文章锦绣,奈何是典型的“象牙塔学子”,于这人情世故、官场倾轧一途,着实欠缺历练。高起点带来的,是更大的落差感与挫折感。

必须抓住任何一根可能的救命稻草!哪怕这根稻草,是个孩子!

申时过后,估摸着族学已放课,于山换了身不起眼的常服,独自一人,心神不定地来到了七方巷萧家门外。

他在那扇黑漆木门前来回踱步,几次抬手欲叩门,又尴尬地放下。

“该……该如何开口?”他脸色微红,内心挣扎:‘难道直接说‘下官特来请教为官之道’?不成不成!’

‘说……说来求购那哪吒磨喝乐?’对!这是个好借口!他确实想要那精巧的玩偶,但更想要的,是那孩童脑袋里深不可测的智慧!

正当他踌躇难决之际,“吱呀”一声,门竟从里面被拉开了。

老余氏探出身来,疑惑地打量着门外这位衣着体面、却面色尴尬、行为鬼祟的年轻人:“这位……先生?您找谁?”

于山吓了一跳,慌忙拱手,支支吾吾道:“在……在下,冒昧打扰。请问……贵府上是否有一位……约莫七八岁年纪,生得十分俊俏机灵的小公子?”

他窘得耳根发热,向人打听一个连名字都不知道的孩子,这实在……

老余氏闻言,脸上却立刻露出慈和的笑容:“哦!你找宁哥儿啊!他是老身的孙儿。先生是他族学的同窗?”

于山如蒙大赦,连忙顺势点头:“啊……是,是!算是……同窗友人!”心中暗忖:‘同窗?我与他若真是同窗,只怕我日日都要无地自容了!’

老余氏热情地将于山让进院内。

于山略显局促地跟着进去,目光却不着痕迹地快速扫过小院。

院子不大,却收拾得干净整洁,墙角堆着劈好的柴火,檐下挂着几串金黄的玉米,透着寻常人家的朴实与勤勉。

最引人注意的是,东厢房里隐隐传来朗朗读书声,似是有人在刻苦诵经。

于山心中微微一动:‘诗书传家?虽清贫却不堕其志?难怪能养出那般灵秀聪慧的孩子。’

想到自己也是读书人出身,他心中那点尴尬与羞耻感忽然淡了些许,腰杆也不自觉地挺直了几分,恢复了些许读书人的矜持与自信。

他暗自思量:‘待会儿见了那孩子,便以切磋学问、指点文章为由头,如此方不堕我县令身份,显得自然些。’

他甚至开始在心里默默打腹稿,回忆自己当年也是十里八乡交口称赞的神童,书法、绘画、诗词歌赋无一不精,甚至还曾匿名写过几本风月话本,很是赚了些润笔费补贴家用。

如此一想,底气又足了些。

老余氏请于山在院中槐树下的石凳坐了,又给他倒了碗粗茶。

见于山似乎有些拘谨,老余氏便想找些话头缓解气氛。她转身进屋,拿出一本崭新的线装书来,笑着递给他:

“先生既是宁哥儿的同窗,想必也是读书人。这是宁哥儿胡乱写的话本,先生若是不嫌弃,坐着无聊时可以翻翻解闷。”

于山下意识接过,口中客气道:“老夫人客气了,令孙聪慧过人,所作文章必定是极好的……”

他的话说到一半,戛然而止。

目光落在话本封面上那三个墨迹淋漓、颇具风骨的大字——《哪吒传奇》!

于山的瞳孔骤然收缩!呼吸猛地一窒!

老余氏并未察觉他的异常,还在自顾自笑着说道:“唉,就是老身不识字,这书上写的啥,是一个也看不懂哩。只能听宁哥儿偶尔念念,怪有趣的……”

“等……等等!”于山猛地抬起头,声音因极度震惊而不由自主地拔高,甚至带上了几分颤抖:

“老……老夫人!您方才说……这……这话本……是宁哥儿所写?!可是……可是市面上广为流传的那部《哪吒传奇》?!”

老余氏被他激烈的反应吓了一跳,茫然点头:“是……是啊!就是那个!怎么?先生也看过?”

“轰——!”

仿佛一道惊雷在于山脑海中炸响!

所有的线索在这一刻瞬间贯通!

为何那孩童对《哪吒传奇》的磨喝乐随手便能拿出!

为何他思维敏捷,言谈举止远超同龄人!

为何他能一眼看透衙门里盘根错节的关系,并提出那般精妙的破解之道!

原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