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枢垣星变,玉署抡才
第134章枢垣星变,玉署抡才
皇帝的这一番话,字字如刀,比那腊月里的朔风还要刺骨三分。
众人噤若寒蝉,尤其是方才出了丑的成国公之子朱承宗,此刻更是呼吸急促,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
作为成国公府嫡长子,爵位本是他囊中之物。
可若是陛下当真剥夺了他的继承权,改由其弟朱继祖袭爵.想到此处,朱承宗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上来。
这爵位就是他的命根子,岂能容他人染指?
“臣等定当勤学苦练,绝不辜负陛下期望!“朱承宗率先高声应道,声音里透着几分惶急。
这些被送进宫里的勋贵子弟,原本都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天之骄子。
凭着祖上荫庇,即便整日游手好闲,也能锦衣玉食地过完这一生。
可如今皇帝这一道紧箍咒念下来,谁还敢懈怠?
一时间,众人纷纷发誓:
“末将等必当刻苦操练,绝不让陛下失望!”
“吾等身为将门之后,岂是酒囊饭袋?恳请陛下一月后再来校阅!”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何况一月之期?若届时仍无长进,甘愿褫夺袭爵之权!”
看着这群勋贵子弟惶恐的模样,朱由校嘴角微扬。
不给你们些颜色瞧瞧,还真当这爵位是铁打的不成?
如今大明江山风雨飘摇,你们这些纨绔若再不知进取,迟早都要跟着陪葬!
“那朕就拭目以待。”
皇帝转身对戚金、童仲揆二人吩咐道:“二位爱卿,这些勋贵子弟,就交给你们严加操练了。”
“末将遵旨!”两位将军当即跪地领命。
操练这些勋贵,不是什么好差事。
毕竟这些二世祖,一个个本事不大,脾气却不小。
不过,他们有皇帝撑腰,若是这些人不识趣,给他们吃点苦头,那还是可以的。
朱由校转头又扫了一眼跪伏在雪地里的勋贵们,冷声道:“好生跟着戚将军、童将军学些真本事。就凭你们现在这三脚猫的功夫,也配承袭爵位?叫朕如何敢委以重任?”
说罢,皇帝摆驾回宫。
御辇行至乾清宫前,朱由校忽然开口问道:“袁爱卿可知朕为何要操练这些勋贵子弟?“
一直沉默随行的袁可立略作思忖,谨慎答道:“陛下明鉴,这些勋贵子弟久疏战阵,武艺荒废。即便经过短期操练,恐怕也难当大任。毕竟武艺一道,需要经年累月的苦功。马术、箭法、枪棒、拳脚,乃至兵法韬略,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速成的。况且为将者.”
说到此处,袁可立偷眼观察皇帝神色,见并无不悦,这才继续道:
“为将者不仅要弓马娴熟,更要精通火器布阵、行军扎营、粮草调度等军务。这些勋贵子弟即便练就一身武艺,恐怕也难堪大用。”
朱由校听罢微微颔首:“爱卿所言极是。朕也不指望他们个个都能成为栋梁之才,若能培养出一两个可造之材,便算不枉此心了。至于其他人,只要不再沉溺酒色,能守住祖宗基业,也算对得起朕这番苦心了。”
皇帝原本对这些将门之后还抱有些许期待,今日一见却大失所望。
看来要培养人才,还得从那些七八岁的勋贵子弟着手。
这些人,还没烂透,比矫正这些二世祖的希望,恐怕要大得多。
虽然这是个长远之计,但只要假以时日,未尝不能培养出卫青、霍去病这样的人才。
如果朕的手底下有卫青、霍去病、李靖、白起这种猛将,区区建奴,算得了什么。
“国事维艰,人才难得。”
朱由校轻叹一声,由衷感慨。
“若朝中能多几个如袁卿这般的人才,朕也就省心多了。“
袁可立连忙躬身:“微臣才疏学浅,陛下过誉了。“
进入东暖阁后,朱由校解下披风,在龙椅上坐定,正色道:“爱卿之才,朕心知肚明。“
袁可立在军事方面可以说是全才。
不仅通晓兵法军略,更是难能可贵的,他不是赵括那种纸上谈兵之流。
他是能够将自己的理论付诸实际的人。
历史上,辽东糜烂,袁可立向皇帝上奏七条建议,第二年,便因为辽东明军节节败退,而授命立危疆,节镇抚登莱。
袁可立抚登三载,励精图治,开创东江镇,以戚继光水军先习陆战之法练就五万精锐水师,打造战船四千艘。
他构筑‘百里棋布,鼎足传烽’的海防体系,使登莱成为牵制后金的战略要地。
屯田安民,招抚流亡,沿海商贾云集,舟楫辐辏,终成‘屯幕相望,战舰如林’的兴盛局面,令努尔哈赤不敢西顾,堪称明末难得的治世能臣。
这样的人才,朱由校如何不重用了。
不待袁可立回应,皇帝说道:“京营整顿尚有许多未尽事宜,特别是练兵一事更是重中之重。近来朝臣们纷纷上奏,要朕派遣文官协理军务。朕思来想去,觉得此事非袁卿莫属。”
整顿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