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藩心归服,天威远播 - 皇明 - 雨落未敢愁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皇明 >

第400章藩心归服,天威远播

第400章藩心归服,天威远播

自朱由校穿越而来,见证了辽东的战火、朝堂的倾轧,更清楚原时空天启、崇祯二帝因教育缺失而导致神州陆沉的悲剧。

如今长女徽媖降生,未来皇子也终将到来,皇子皇女的教育,也就成他心中亟待筹谋的大事。

其实,大明皇子皇女的教育,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的。

明朝初年,朱元璋以铁血手腕定下教育基调,那句“治国以教化为先”并非虚言。

皇子自八岁起便要“出阁”入学,每日从卯时(清晨五点)到酉时(傍晚七点),十二时辰的光阴几乎全耗在课业上。

大本堂内,宋濂、方孝孺等名儒端坐讲台,将《四书五经》的义理、《资治通鉴》的兴衰娓娓道来。

殿外的校场上,皇子们身着劲装,拉弓射箭、策马奔腾,骑射之术半点不落下。

朱元璋要的,是能文能武、懂治国亦知兵戈的继承人。

更难得的是“务实”二字。

太子朱标常随朱元璋批阅奏章,从赈灾疏到军事报,手把手学习如何权衡利弊。

其他皇子如朱棣,年少时便被派往北平就藩,亲历边防事务,见惯了草原的风沙与民生的疾苦。

若有懈怠,惩戒也毫不留情。

《皇明祖训》明晃晃写着“懈怠者杖责”。

曾有皇子晨读迟到,当场被朱元璋罚跪三个时辰,直到将《论语》背诵全篇才予起身。

彼时的皇女教育虽简略,只学《女诫》《内训》,却也以“孝义恭顺”为基,未失本分。

在朱由校看来,这一时期的教育,虽严苛辛苦,却抓住了“培养合格统治者”的核心。

然而,到了明朝中期,帝王教育渐渐变了味。

文官集团以“教化明君”为名,一步步掌控了教育的主导权。

出阁讲学成了固定仪式。

太子需在文华殿开讲,“日讲”(每日授课)与“经筵”(每旬大讲)交替进行。

讲师多是内阁重臣。

张居正教万历帝时,更是以“帝师”自居,将翰林院编订的教材奉为圭臬,容不得半分修改。

课业的高压亦是有增无减。

清晨需将《四书》反复诵读十余遍,直至烂熟于心。

午后短暂的骑射成了唯一的放松,却也需射中靶心才算过关。

书法每日必练百字,寒冬腊月天寒手僵,也只许减至五十字。

休假更是奢侈,全年仅有初一、十五及暴雨暴雪等极端天气才能歇息。

考核之严,更是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万历帝幼时读错一个“勃”字,张居正当场厉声呵斥,吓得小皇帝当场落泪。

此时的教育,早已不是培养“能治国的帝王”,而是文官集团试图将皇子塑造成“符合他们期望的明君”。

温顺、懂礼、依赖文官,却渐渐失了帝王应有的能力。

在这个时候,最让人亮眼的皇帝,反而是没接受过帝王教育的嘉靖皇帝。

当然,明中期,起码还有帝王教育。

到了万历年间,这个帝王教育更是直接崩坏了。

因万历帝与文官集团的“国本之争”,太子朱常洛长期被冷落,“久未就傅”,直到十几岁才勉强出阁,此前连基本的经史知识都匮乏。

而原时空的朱由校,更是少年时无人管教,沉迷木匠活,登基后连奏折都难以读懂。

崇祯帝朱由检虽勤勉,却因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帝王教育,只能登基后自学政务,空有抱负却不懂权衡,最终在内外交困中煤山自缢。

“亡国之因,早埋于教育之失。”

朱由校低声叹息。

他绝不能让历史重演。

朱由校怀中抱着已有身孕的皇后张嫣,眼神却是格外的深邃。

若未来后宫诞下皇子皇女,教育模式必须彻底革新。

他心中已有腹稿。

保留洪武时期的“文武并重”与中期的“严格考核”。

皇子八岁出阁,经史、骑射仍是基础,每日课业不可懈怠。

摒弃文官对教育的绝对掌控,讲师除了名儒,还需加入退役将领(授兵戈之术)、地方清官(讲民生疾苦)、皇商官员太监(论经济利弊)。

废除“只重典籍不重实操”的弊端,皇子十岁起需入阁观政,十五岁后要下地方巡查,去灾区看流民、去边关见士兵,亲身感受“大明江山”,绝非仅是紫禁城的红墙黄瓦。

新增“帝王心术”(教权衡之术、辨忠奸之法)、“天下视野”(讲海外诸国、草原部落)、“基层经验”(学农桑、知赋税)。

他要培养的,是“知民间疾苦、懂天下格局、有决断魄力”的帝王,而非困于文牍、受制于文官的“傀儡”。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