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财匮生忧,停饷纾民
第442章财匮生忧,停饷纾民
宣府至北京的官道上,三匹快马正绝尘疾驰。
马背上的驿卒身着青色驿服,腰间挂着“八百里加急”的令牌。
从宣府传来的大胜捷报,只用了一日便走完了四百里路程。
此时的北京城,还没有从一场持续半月的紧张氛围里缓过些劲来。
自宣府叛乱的消息传来,这座大明都城便瞬间有了反应:
内城的米价从每石三钱银子飙涨到五钱,粗布、柴火的价钱也翻了近一倍,粮铺前每日都排着长队,百姓们攥着银子抢购,生怕晚了就没粮吃。
南城的布商、西市的盐商更是慌了神,王记布庄的王掌柜连着三夜没睡,指挥伙计打包布匹,打算往南撤到保定府。
宣府是京城的西北屏障!
这屏障一破,鞑子要是顺着独石堡冲进来,他在北京城里的家当,不都成了别人的囊中之物?”
并且,宣府叛乱的影响不仅在民间,就连城防也骤然收紧。
九门的守军比往日多了三成,盘查行人时连包袱都要打开看。
巡城的校尉带着士兵沿街巡逻,夜里更有打更人高声喊着“小心火烛,谨防奸细”。
整个京城都笼罩在一层不安的阴影里。
“天子守国门”确实能够让九边稳固,但也不是没有坏处。
就譬如现在。
宣府一乱,京城便没了缓冲,真若有敌来犯,便是“天子死社稷”的绝境。
直到那三匹快马奔入德胜门,驿卒高举捷报、声嘶力竭喊出“宣府大捷!逆贼溃败!”的那一刻,这份紧绷才终于被打破。
消息像长了翅膀,半天工夫就传遍了北京城的大街小巷。
和顺居酒肆里,原本闷头喝酒的客人瞬间炸了锅。
穿短打的脚夫放下酒碗,拍着桌子喊:
“我就说嘛!陛下是谁?连建奴都能摁着打,还收拾不了一个王国樑?”
穿长衫的秀才也放下折扇,摇头晃脑道:
“君明则天下安,陛下登基以来,整饬朝纲、严明军纪,此番平叛如此迅速,正是明证!”
角落里坐着的百姓却更关心实际的:“大捷了好啊!这下粮道该通了,米价总该降下来了吧?再不降下来,喝稀粥都没钱了。!”
而此刻的紫禁城里。
朱由校皇帝正俯身案前,批阅着堆积如山的奏疏,案上摊开的一份,正是昨日送来的宣府战报,上面还留着他用朱笔圈改的痕迹。
他身着常服,眼底虽有淡淡的倦意,却依旧目光锐利。
“陛下,宣府大捷的捷报到了!”
殿外传来太监魏朝的声音,带着难掩的喜色。
魏朝捧着捷报,脚步轻快地走进殿内,躬身将捷报递到朱由校面前:
“马世龙、陈策传来的急报,逆贼主力尽丧,宣府叛乱已平!”
朱由校抬起头,脸上没有太多意外,反倒露出一丝“果然如此”的神色。
自宣府叛乱爆发,他第一时间便调蓟镇、辽东、京营之兵合围,又命人稳住山西、大同二镇,断了王国樑的外援,这般周密部署,若还平不了一场边镇叛乱,才是真的失职。
他伸手接过捷报,可当他展开捷报,逐字逐句看完,眉头却微微皱了起来。
捷报里写着“斩贼将王国雄、擒逆党数百”,写着“宣府百姓安居乐业”,却唯独没提“擒获贼首王国樑”。
只说其带着数百残骑北遁,至今未获。
“贼首未除,算什么大胜?”
朱由校低声呢喃,将捷报放在案上。
王国樑一日不落网,北边就一日有隐患。
此人熟悉边镇地形,若逃去草原投靠鞑子,或是纠集残部作乱,迟早是个麻烦。
就在这时。
旁边侍立的太监又递上一份奏疏:
“陛下,蓟镇传来消息,熊廷弼已抵达蓟州,正整顿兵马,预备驰援宣府。”
宣府平定得这般迅速,连他当初部署时都未料到,倒让星夜兼程赶来的熊廷弼成了没用的摆设。
“马世龙、陈策、戚金等人,得重赏。”
朱由校抬眼看向侍立一旁的魏朝,说道:
“马世龙设局诱敌,陈策稳控宣府,戚金追剿残部,各有大功。让兵部按功论赏,不得疏漏。”
“至于那些反贼,处置得分明些。
王国樑的党羽核心,尤其是当初跟着他杀钦差、劫粮道的,一个都不能饶,押解至京,当众处斩,要的就是杀一儆百,让边镇那些心思活络的人看看,谋逆是什么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