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宝岛台湾,不征之国
第498章宝岛台湾,不征之国
台湾南部,一座初具规模的城郭正迎着海风矗立。
夯土筑就的城墙尚未包砖,露出深褐色的土层,被南海的咸风浸得紧实。
杉木搭建的城楼虽不似中原城池那般巍峨,却也飞檐翘角,上悬“台南城”三字木匾,字迹遒劲。
这便是天津水师在台湾的根基。
虽称“城”,实则更像一座军垒,城内营房、粮仓、军械库沿中轴线排布,士兵们往来穿梭,或擦拭兵器,或搬运粮草,尘土与海风交织,透着几分忙碌与简陋。
城外的台南港,正是这片营垒的命脉所在。
湛蓝的海面波光粼粼,海风卷起白浪拍打着码头,百余艘战船如巨龙般停泊在港内,帆樯如林,遮天蔽日。
最惹眼的是六艘福船。
两艘一等福船体长逾三十丈,船首绘着狰狞的兽面,黑沉沉的炮口从船舷两侧探出,船身被桐油反复涂刷,泛着暗红色的光泽,每艘可载三百余将士,是水师的主力。
四艘二等福船稍小,却也武装齐整,船尾悬挂着“大明天津水师”的杏黄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此外,各式海沧船、苍山船错落其间,有的正卸下从大陆运来的粮草,有的则在船工的吆喝声中检修船底,整个港口一派繁忙,尽显水师的威慑力。
此刻,天津水师总兵毛文龙在营中,只是他人看起来有些疲惫。
自去年入冬以来,他便率主力驻扎于此,日日翘首以盼荷兰舰队的踪影。
澎湖列岛乃台湾门户,更是大明东南海疆的屏障,荷兰人觊觎澎湖已久,他深知此战在所难免。
可左等右盼数月,红毛夷的帆影始终未现,无奈之下,他只得留下游击将军邓世忠率偏师驻守澎湖,叮嘱其“若敌来犯,据险而守,切勿冒进,待主力回援再战”,自己则带着亲兵深入台湾腹地,一边绘制舆图,一边探查岛上的风土人情与资源分布。
要经略台湾,光靠战船不够,需得摸清这片土地的脉络,方能长治久安。
说起这座被中原称为“夷洲”“琉求”的宝岛,其与大陆的纠葛,早已跨越千年。
早在三国吴黄龙二年,孙权为拓宽疆域、掠夺人口,便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余水军,乘着楼船横渡海峡,远赴夷洲。
彼时海峡风浪滔天,船队历经月余才抵岸,却遭遇原住民的顽强抵抗,加之瘴气弥漫,士兵死伤大半,最终仅掳回数千土著,空手而归。
孙权见此行得不偿失,盛怒之下竟将卫温、诸葛直问斩,此后近四百年,中原王朝再未染指这片海域。
时光流转至隋大业三年,隋炀帝杨广遣朱宽、何蛮入海探寻“流求”,次年又派陈棱率军万余进攻,虽俘虏数千人而还,却因岛上气候恶劣、补给困难,未能建立据点,此后中原与台湾的联系再度中断。
直到南宋绍兴年间,朝廷为防范倭寇,首次在澎湖列岛驻军设防,将其纳入福建晋江县管辖。
元朝承袭宋制,于至元年间设立澎湖巡检司,统辖澎湖诸岛,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台湾海峡地区设立正式行政机构。
可惜,元朝多次派遣使者赴台湾本岛招抚原住民部落,却因语言不通、部落分散,始终未能将管辖范围延伸至台湾岛,最终不了了之。
明初洪武十七年,朱元璋为推行海禁政策,下令将沿海岛屿居民尽数内迁,澎湖巡检司亦随之废除。
此后近两百年间,澎湖沦为荒岛,成为海盗与倭寇的盘踞之地。
而台湾本岛,则被朱元璋列入“不征之国”名录,严令子孙不得擅自征讨。
这两百余年里,明朝官方与台湾本岛几乎断绝了所有联系,唯有民间的零星贸易,在海禁的夹缝中悄然存续。
然而.
海禁愈严,走私愈盛。
福建、浙江、广东沿海的海商们,因官府严禁海外贸易,生计无着,只得铤而走险,组建武装船队,往来于中日之间,做起了走私生意。
他们将生丝、瓷器从大陆运出,在日本换取白银、硫磺,再转头销往东南亚,利润丰厚。
为躲避明朝水师的缉捕,这些海商纷纷将据点设在东海的孤岛上。
台湾岛因其地处中日贸易航线中段,港湾隐蔽,资源丰富,自然成了绝佳的藏身之所。
一时间,台湾西海岸的大员、北港等地,成了海盗的聚集地,汉人、日本人、东南亚商人在此交汇,形成了一个混乱却繁荣的贸易市场。
然而,台湾岛并非海盗的天下。
岛上的原住民部落,早已在此繁衍生息数千年,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
在南部,西拉雅族占据着台南、高雄一带的平原与海岸,他们以渔猎为生,更擅长饲养鹿群,鹿皮是其最珍贵的贸易商品。
每逢汉人商船靠岸,西拉雅族的族人便背着鹿皮前来交换,用一张鹿皮换一把铁刀,或棉布,双方虽语言不通,却也能通过手势达成交易。
他们以“社”为单位聚居,多个社组成松散的联盟,被称之为“大肚王国”,虽无统一的君主,却能在对外事务上协同行动,与海盗、商人保持着既合作又警惕的关系。
中部的洪雅族,则扎根于台中平原,他们开垦梯田,种植粟米、芋头,过着半农半猎的生活。
由于远离海岸,他们与外来者的接触较少,更多时候是在山林间穿梭,守护着自己的土地与猎物。
而北部的凯达格兰族,堪称天生的航海家。
他们居于淡水、基隆一带,熟悉台湾海峡的风浪与洋流,常常驾着独木舟出海捕鱼,甚至远航至琉球、日本南部,与当地商人交换货物。
他们的航海技术,连许多汉人海盗都自叹不如,因此常被雇佣为向导,在中日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些原住民部落,虽未形成统一的政权,却凭借对地形的熟悉、独特的生存智慧,在汉人海盗、日本商人的夹缝中站稳了脚跟。
他们是台湾岛的基石,也是毛文龙在绘制地图时,不得不重点考量的力量。
要经略台湾,不仅要抵御荷兰人的入侵,更要处理好与原住民的关系,唯有如此,这座宝岛才能真正成为大明东南海疆的屏障。
在这些日子的努力之下,台湾的详细舆图,也是被他画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