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盒中无食,北斋侍寝
第520章盒中无食,北斋侍寝
朱由校凝视着阶下仍跪伏在地的周妙玄,眸色沉沉,思绪已然翻涌至更深之处。
刘一燝或许真的没有直接参与私印逆报、嫁祸构陷的具体谋划,那份供词里的破绽,东厂审讯出的线索,都印证了他的“不知情”。
但要说此事与他毫无干系,朱由校却是半点也不信。
“你以为,复社那群刚成立没多久的酸腐士子,真有本事在京师翻云覆雨?”
朱由校的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人心的洞察力。
“他们根基未稳,既无兵权,又无京中人脉,江南士绅的势力远在南方,在这天子脚下根本掀不起风浪。”
周妙玄抬起头,眼中满是茫然。
她从未想过这些,只当复社众人是凭着一腔“义愤”行事。
“可他们偏偏能在宵禁森严的京师自由往来,能借满春院这等风月场所做掩护,私印逆报,甚至能精准避开五城兵马司的巡逻布防。”
朱由校停下脚步,目光锐利如鹰。
“这背后,若没有京中有权有势之人暗中相助,仅凭他们,岂能做到?”
而这个人,思来想去,最有可能的便是刘一燝。
朱由校的脑海中,已然勾勒出刘一燝的处境与心思:
刘一燝身为内阁次揆,本是东林党骨干,可自他登基以来,推行的种种新政,无不是在收拢皇权、打破旧制。
祖制礼法在朕眼中,从来都不是束缚,只要利于大明、利于百姓,便可改之、破之。
这般行事,早已让恪守旧规的刘一燝心存芥蒂。
更遑论韩爌跪谏风波之后,韩爌被流放琼州,刘一燝便彻底失了圣宠。
内阁大权尽落首辅方从哲之手,新晋的孙如游、李汝华,还有复起的叶向高,瓜分了余下职权,他这个次揆,早已成了徒有虚名的摆设。
大权旁落,壮志难酬,心中的憋闷与不甘,可想而知。
“江南,本是他刘一燝的根基所在。”
朱由校语气中带着一丝嘲讽。
“朕放任王好贤在江南行事,虽说是为了清理那些盘剥百姓、偷税漏税的豪强士绅,却也让他的同乡故旧、门生故吏损失惨重。
他嘴上不说,心中的怨气,怕是早已积满了。”
多重失意交织之下,刘一燝的心思,便不难揣测了。
朱由校看向周妙玄,眼神复杂:
“这些个身居高位的大臣,平日里满口圣贤之道,动辄以社稷为重、以民生为先,可到头来,利益与名欲,往往比圣贤书里的道理更能牵动他们的心。”
刘一燝未必是要背叛大明,他只是想借着复社的手,达成自己的目的。
复社的谋划若是成了,他这个皇帝迫于“天怒人怨”的压力退让半步,放缓新政推行的脚步,他便能以“清流领袖”的姿态站出来,调停朝野、谏阻君父,重掌内阁实权。
若是复社失败,阴谋败露,他刘一燝便是那个“蒙冤受屈”的忠臣,即便身死,也能博一个“直谏死节”的美名,青史留名,流芳百世。
“呵呵……”
朱由校低笑一声,笑声中满是失望与无奈。
“这些人啊,满心满眼都是自己的名与利,都是身后的史书评价,却偏偏忘了,朕推行新政,不是为了集权而集权,是为了让大明的国库充盈,让流离失所的百姓有田种、有饭吃,让边境不再受外敌侵扰!”
他走到殿窗前,目光悠远:
“他们只看到江南士绅破了产,却看不到那些被士绅兼并土地、苛捐杂税逼得家破人亡的百姓。
只想着自己大权旁落、郁郁不得志,却没想过这大明的江山,是靠千千万万的百姓撑起来的!”
周妙玄跪在地上,听着朱由校的话,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她一直以为复社是为了“拨乱反正”,是为了拯救江南百姓,可此刻听陛下剖析,才发觉这背后竟藏着如此复杂的权欲纠葛。
刘一燝那等看似清正的阁老,竟也会为了名与利,暗中纵容甚至支持这等祸乱朝纲的谋划?
朱由校转过身,目光重新落在周妙玄身上,语气恢复了平静。
“你留在朕身边,慢慢看。看看朕是不是你口中的暴君,看看这些满口圣贤的大臣,到底是为了大明,还是为了他们自己。”
周妙玄抬眸,眼神依旧带着几分警惕,像是只受惊后尚未放下戒备的幼鹿。
她望着面前这位年轻的帝王,语气生硬。
“陛下虽饶了小女子性命,却也请日后莫要再害了忠良。”
“忠良?”
朱由校闻言,嗤笑一声,那笑声里带着几分嘲弄。
“你倒说说,在你眼中,何为忠良?谁又当得起‘忠良’二字?”
“忠良者,当忠心社稷、体恤万民、品德高尚之辈!”
周妙玄挺直脊背,眼中闪烁着近乎执拗的光芒。
“虞山先生钱谦益,饱读诗书,心系江南百姓,为复社奔走,只为澄清玉宇,他便是当之无愧的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