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别哭 - 出宫前夜,沦为暴君掌中物 - 素律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454章别哭

盛和帝的话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大殿上轰的一声炸开了锅。

短暂的躁动之后,文武百官全都跪了下去,恳请皇上三思。

“皇上春秋鼎盛,只是生了一场病而已,怎能就此禅位,三皇子固然聪慧过人,毕竟年纪尚小,阅历不足,恐担不起整个国家的重任,皇上即便要禅位,也请再缓几年,等殿下长到十四五岁再让不迟。”

佑安自个也朝着盛和帝跪了下去:“父皇,臣工们所言极是,儿臣年幼,担不起如此重任,父皇好好将养身子,病总会好的,儿臣……”

“平身,都平身。”盛和帝打断了佑安的话,抬手命众人起身,“朕自个的身体自个有数,若非实在撑不下去,也不会作此打算。

朕知晓诸位爱卿所思所虑皆是为江山社稷着想,因此才特地召诸位前来,当面将三皇子托付给你们所有人。”

他顿了顿,转头对孙良言示意。

孙良言上前两步,向殿外高喊:“宣司礼监掌印徐清盏,平西大将军沈长安,内阁首辅李守正,吏部尚书王慎之,都察院左都御史周崇礼进殿!”

众臣皆是一惊。

先前只顾着各种猜测,竟未留意这几人不在殿中,此时听得皇上单独宣这几人上殿,不约而同想到一种可能,全都转头向殿外看去。

门外人影闪过,徐清盏一身大红绣金蟒袍走在最前面,其余四人跟在他身后,不疾不徐地迈步进了大殿,目不斜视地走到了御阶之下,向着龙椅上的盛和帝大礼参拜。

盛和帝坐直了身子,第一时间看向沈长安,声音虽虚弱,却字字清晰,不容置喙:

“沈家世代忠君护主,沈长安十三岁起随父出征,为国征战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后又放弃爵位继承权,远赴甘州戍边,替朕看顾皇后与公主近十年。

如今朕圣体违和,朝局动荡,沈长安又不辞艰辛,拼死护三皇子平安回宫,并肩负起辅佐幼主的重任,忠肝义胆,可昭日月。

朕念其忠心,感其情义,即日起加封沈长安为安国公,赐丹书铁券,世袭罔替,并任命其为五军都督,掌管天下兵马。”

此言一出,刚安静片刻的大殿再起波澜。

盛和帝不理会其他人的反应,径直对上沈长安的目光,郑重道:“沈长安,朕封你为安国公,这个‘安’字,既要你安天下,也要你安朝堂,安朕心,你可明白?”

沈长安挺直腰身,抱拳朗声道:“臣明白皇上的苦心,臣定当铭记皇上教诲,不负皇上重托,竭力守护大邺江山无虞,朝堂安稳。”

“好,有你这话,朕便安心。”盛和帝举目望向殿中众臣,紧接着又道:“三皇子年幼,内廷外朝,都需要有人辅佐引导,朕经多番思虑考量,决定在三皇子成年亲政之前,由皇后江氏陪同他临朝听政。

并任命沈长安,徐清盏,李守正,王慎之,周崇礼五位爱卿为顾命大臣,由他们五人协同皇后,共辅幼主,裁决军国大事。”

他缓了口气,面色凝重道:“诸位爱卿,此乃朕之所托,亦是天下之所系,望尔等文武百官倾力相助,同舟共济,以安社稷,莫负朕心,莫负苍生。”

恳切又悲壮的声音在金銮殿上回荡,满朝文武虽早有所料,仍不免感到震惊。

皇后和司礼监代表内廷,其余四人代表外朝,王慎之统领文臣,沈长安统领武官,同时又有都察院行监督之责,司礼监和内阁也能相互制衡。

这个辅政班子,简直无可挑剔,可见皇上用心良苦,思虑周全,绝非仓促之间做出的决定。

有些人震惊的同时,也在暗中捏了一把汗,庆幸自己立场坚定,没有接受某个皇室宗亲的示好。

就凭皇上这算无遗策的头脑,杀伐果决的手段,现有的皇室宗亲,没一个是他的对手。

否则的话,那些人也不会只敢在背后搞小动作,连一个敢站出来振臂一呼的人都没有。

众人各怀心思的时候,五位顾命大臣已经率先撩袍跪拜于地,齐齐拱手应是:“臣等领旨,臣等必竭股肱之力,忠君为国,以报天恩!”

众人忙收了心思,俯地叩首,齐声应和:“臣等必竭股肱之力,忠君为国,以报天恩。”

“好,好,好!”盛和帝欣慰点头,微微侧身看向一直站在他左手边的晚余,“皇后江氏贤良淑德,深明大义,于国于家,功不可没,日后既要主持后宫事宜,又要辅佐幼主临朝,辛苦操劳可想而知,当受百官敬拜。”

此言一出,殿内空气为之一凝。

沈长安与徐清盏率先整理衣冠,引领众臣向晚余大礼参拜。

“臣等拜见皇后娘娘!”

“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山呼海啸般的朝拜声在金銮殿响起,晚余站在丹陛之上,恍惚间仿佛听见了命运嘲弄的回响。

曾几何时,这母仪天下的尊荣是她最沉重的枷锁,旁人对她的每一次朝拜,都像是在提醒她,永远逃不出这座黄金牢笼。

而今,她又重新站在这里,接受所有人的跪拜,像一个越狱的逃犯,千里迢迢回来自首,心甘情愿地被关回了笼子里。

从这一刻起,她不再是西北善堂的余娘子,而是即将垂帘听政的皇后,将来还会是皇太后。

那道她拼尽全力挣脱的枷锁,终究又以另一种形式,重新落回了她肩上。

她垂眸看着匍匐在地,对她恭敬垂首的群臣,不知这恭敬之下,又藏着多少不甘与算计。

她转动目光,又看到沈长安坚定如山的身影,看到徐清盏眼中无声的支持,更看到身旁的佑安悄悄挺起了稚嫩的腰板。

原来,这就是命运给她安排的归处吗?

“众卿免礼平身!”

她展开双臂,宽大的明黄袍袖如画卷铺开,抬起的眼眸中是波澜不惊的威仪。

“储君年幼,国赖长君,本宫既受皇命,虽才德浅薄却不敢辞,愿与五位顾命大臣共扶社稷,直至幼主亲政。

惟望诸公恪尽职守,同心同德,以固国本,以安天下。”

话音落,殿中一片肃然。

随即,众臣齐声应答:"臣等谨遵娘娘懿旨!"

待殿中气氛稍缓,盛和帝又牵起梨月的手,声音也温和了几分:“这是朕的二公主梨月,因她自幼在嘉峪关长大,恰好她长姐的封号也是以嘉字开头,朕便封她为嘉峪公主,将甘州至嘉峪关的土地赐作她的封地,以弥补她这些年流落在外的委屈。”

殿中又起了一阵躁动,群臣面面相觑,神色各异。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