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大祭之日
淅沥沥——
天公不作美,依旧粗狂的下着大雨,仿佛老天都在为大宋失一明君,而感到惋惜。
呜呜——
皇仪殿内外,哭声一片,整个皇城都弥漫着层层阴云。
有人真情流露,也有人虚情假意。
今日是大丧之日,文武百官个个身着素衣,来到大殿内叩拜赵顼。
赵煦作为赵顼长子,当朝太子,跪坐在灵前。
赵煦面容憔悴,衣衫有些污渍,只是四十九天的时间,赵煦又瘦了不少。
不过,这形象在百官眼中,却是满是赞许。
半个月前,赵煦灵前昏迷,百官本以为,赵煦会拖到大丧之日,才会出现。
没想到,只是第二日,赵煦苏醒之后,就直接来到皇仪殿为父守灵,每日冰食熬夜,以病体硬撑了到现在。
这让赵煦在他们心中,有了很深的好感。
大宋因为赵匡胤黄袍加身,得位不正,不敢讲忠义,只能论孝道。
因此,在儒家的帮忙下,大宋的孝道,可谓是发挥到了极致。
赵煦不顾身体,为父守灵,在百官和世人眼中,赵煦有了仁君之风,自然是心生好感。
毕竟,前一个仁君,可是以仁为庙号的仁宗。
仁宗一朝,宋的经济膨胀到了巅峰,对外战争也是互有胜败,文武留名者众多。
而宋之一朝,因为受到文武差异的影响,大部分官员,更好名。
赵煦本就因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善待下人,而得以受封太子。
所以,赵煦现在以病体为父守灵,在百官眼中,就是仁孝之举。
百官心中所想,赵煦有所猜测。
但是他并未在意,因为他清楚,现在的名头只是虚妄,因为他即使登临大宝,也没有任何权势,只是一个傀儡。
所以,他现在要做的就是积累实力。
而积累实力,就需要人才。
此时,赵煦虽然面容憔悴,不发一言,在百官看来,是悲伤过度。
实际上,赵煦是在暗中观察,来祭拜的百官。
神宗的大丧,遵循帝制,各级、各地官员,都会有人来朝拜。
但是,边地官员,有些需要固守边地。
因此,进京朝拜的要么是家中子嗣,要么就是手下的得力人手。
其中,有走向没落的天波杨家,也有正直辉煌巅峰时的西北三家。
有大宋第一将门曹家,门生故吏遍布朝堂的韩家与向家。
同样,也有正直壮年,日后入中枢为相的章惇、蔡卞、蔡京等人。
不过,有三人却是引起了赵煦的兴致。
这三人一文两武,文人是苏轼,那个被称为诗神,有唐宋八大家之称的东坡居士。
苏轼年近五旬,或许是因为常年被流放,又或是急切赶路,苏轼的头发花白,有些杂乱不堪,整个人有些风尘仆仆。
赵煦之所以关注苏轼,其实也是在他的记忆中,苏轼留下的锦绣篇章,成了不少学生的噩梦。
并且,苏轼为官虽政治智慧差一些,但眼光却是不差,而且苏轼也不像他的弟弟苏辙一般,是位投降派。
因此,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苏轼都可以为之一用。
至于两位武人,赵煦的兴趣更浓。
这其中一位武人是刘法,刘法现在年岁不大,应该刚及冠不久,长大高大威猛,但面白无须,还有些稚嫩。
按着太监念到的名录,刘法此番进京,是受到米赟的指派,代替米赟来为神宗悼念。
另一位武人。
不,应该说是太监。
这太监名叫童贯,是唱名太监。
童贯彪形燕额、黑肥,躯干极大,甚至嘴上还有点胡子,目光炯炯有神,完全看不出来是个太监。
赵煦之所以认出童贯,还是因为赵煦认出了童湜。
童湜是高太后的亲信太监之一,内侍省都知,在这皇城之内也算是是一号人物。
而童贯恰好是童湜的养子。
并且,从今天的情况来看,在今天之后,童贯搞不好就会留在他身边。
毕竟,这祭祀名单的唱名者,可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