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叮嘱李助 - 大宋执印人 - 长弓禺疆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大宋执印人 >

第67章叮嘱李助

翌日、凌晨。

赵煦正在练功房中,练习着顾应剑法。

赵煦剑法密不透风,寒光四溢。

在练功房一角,童贯与李助站在一起,等待着赵煦练剑。

半刻钟后,赵煦一趟剑法走完,童贯快速上前,送上手巾。

李助紧随其后,跟在李助后面,微笑着说道,“官家,这套剑法,你已经是炉火纯青了。”

赵煦将龙骠和赤霄收好,接过手巾微笑道,“我这剑法也就是假把式。”

擦完汗水,赵煦话锋一转,收起脸上的笑容,正色道,“太玄,想必你已经收到了三省下发的擢升文书?”

“嗯——”

李助郑重的点点头,严肃道,“官家有何要事需要吩咐微臣。”

赵煦坦然道,“朕也不瞒你,朕之所以让你前往京兆,其一是为了震灾。”

“其二,朕要求你在永兴军施行,河湟之政,与李夔一起,将关中土地收归国有。”

“其三,朕要你以工代赈,将京兆皇城修复,河道重新梳理干净,好连通南北,让京兆恢复唐都繁华。”

这一年多,大宋虽然蒸蒸日上,但并不是无灾无难,同样发生了一些灾害,比如登州水患,河北旱灾等等。

若是在这之前,朝堂官员自然是老方法,拨款,拨粮,震灾。

但赵煦有后世的记忆,自然而然的就将以工代赈的方法告知了高太后。

这让高太后增加了不少威望,同时以工代赈的实施,也让朝廷节省了大量的开支,现在整个大宋朝堂上都熟悉以工代赈。

因此,赵煦现在说出来,并未引起什么惊讶。

“官家难道是想迁都京兆?”

李助不傻,从赵煦的话语中有了猜测。

童贯也震惊的看向赵煦。

赵煦没隐瞒,微微颔首道,“你二人都是朕之心腹,朕也不瞒你们,朕确实有迁都的打算。”

“汴梁之地无险可守,虽然繁华,贯通了南北,但却是太过安逸,也有太多的局限性。”

“最为重要的是,汴梁地处中原,承载了大宋百年国运,周围州府,甚至是汴梁的土地,都已经成了各大家族的滞留地。”

“所以,大宋要想破而后立,就必须要迁都。”

“京兆大震,洪水突发,正好将京兆以及周边州府的土地全部打乱。”

“现在是统筹永兴军,将土地收归国有的最好时机。”

“也是重建京兆的好时机。”

“只要京兆重建完成,周边河流贯通南北。”

“那朕只要迁都京兆,汴梁就会失去中枢之位,汴梁的所有土地和东西都会迅速被贬值。”

“到时候,朕才有机会从中原打开一道缺口,从而继续将土地收归国有,从而辐射整个北方和大宋。”

“官家,臣明白了,臣定会趁着这次机会,将永兴军彻底整合,尽全力恢复昔日唐都的繁荣。”李助仔细斟酌过后,郑重承诺。

赵煦将这么重要的事情交付给他,是对他的看重,他自然不会拒绝。

况且,京兆以及受灾的州府百姓,接近百万,用以工代赈之法,想要肃清河道,重建唐宫,并不会太难。

这件事只要完成,对他来说就是大功一件,在史书上定然能够留下浓浓的一笔。

“官家,臣也想为重建长安尽上几分力。”童贯见状,果断出言说道。

赵煦还未开口,李助却是心思一动,沉声说道,“官家,臣此去京兆,必然会受到阻隔。”

“而想要快速将事情达成,那有些事,自然不能从官面上走,只能用些江湖手段。”

“臣虽有些武力,但江湖事却是不方便做。”

“童都知若是有合适之人,不妨让童都知带着人随臣走上一遭,处理些暗中之事,不知官家以为如何?”

李助授官之后,被赵煦特意召见过几次,曾亲眼见过王进教授一群小太监练武。

后面,赵煦更是让他亲自教授了刺杀之术,而童贯也在学习的人当中。

因此,他十分清楚,在童贯手中有这么一批精通刺杀的太监。

“官家,李大人所言极是,宫中的人虽有些武力,但未曾见血,确实应该磨砺一番。”童贯眼前一亮附和道。

赵煦思虑片刻,目光深邃的看向童贯,沉声说道,“童贯,朕知道你的梦想不是在这深宫之中,统率一群太监,护卫在朕身侧。”

“所以,朕决定给你一个机会。”

童贯闻言一愣,面带惊慌,刚想开口解释什么,赵煦却是打断道,“朕给你两个选择,一是放你出宫,效仿李宪由宦官,转为武官,二是你去寻安道全,改头换面后,朕会重新将你纳为武官,从此你也不会受到别人的歧视。”

“官家,臣选择第一种。”童贯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做了决定。

李助愣了一下,他本以为童贯会选择第二种,毕竟顶着宦官这个名头,确实不怎么好听,没曾想童贯会选择第一种。

但是,在他看到赵煦欣慰的笑容后,他清楚,这选择同样是童贯人生的抉择。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