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封翎羽归来
颜明焕另行安排,堂府一众被押往流放之地,没人听堂夫人哭天抢地,颜清一行经过精心准备之后也启程前往天枢城。
因为多了御林军,队伍可谓声势浩大。
四月的天气,气温已经很暖和,已经九个月大的颜宁枫虽然不像别的小孩那般吵闹,但也变得调皮了很多,受两位奶娘照顾得周到,整一只粉嫩嫩胖嘟嘟的,像个瓷娃娃似的惹人喜爱。
魏殊寒和颜清夫夫更是对小家伙疼爱有加,只要有时间从不忘记抱儿子,有了小家伙随行,一路上欢声笑语也多了起来。
在启程的当天,恰好接到应离的来信,应离在信中告诉他们,帝君在前些日子派使者带着手谕前往南瀚城,让长安王世子继承长安王爵位并召回封翎羽。
封翎羽虽然是长安王长子,但因为是庶出,所以不会继承长安王的爵位。
封翎羽归来,颜清要将当年长安王让他转交的信交给他,看看信里的内容,事关魏家的一切就该正式了断了。
其实,不管长安王给封翎羽的信中有什么,都已经不重要了,事情真相已经大白,认真计较的话,那封信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只不过是在信守一个承诺罢了。
因为队伍太大,加上还护送魏家灵位,行程速度比平时慢了一倍有余,所以,当他们回到天枢城的时候,已经是四月下旬了。
颜清拥有了自己的府邸,就在老丞相府邸一巷之隔的地方,丞相府的门匾也是老丞相亲手送上的,挂在门楣上,看着那苍劲的字迹便能感受到嘱托和责任。
入主新家自然有诸多琐事要忙,加上每日访客络绎不绝,哪怕有应离等人帮忙,正式安顿好也已经是三天之后。
颜清打点好府上事宜便正式归朝,身着朝服手持相印,从此之后,他便是天枢国的丞相了,为百姓谋求福利,为君主排忧解难,让天枢国盛世长荣。
碰巧的是,封翎羽也在颜清正式归朝的当天回到帝都,封镜逸因此一同给他们设了接风宴。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三年,封翎羽已经十三岁了,经历了生离死别的大事,十三岁的少年身体拔高了许多,削瘦俊逸,举手投足气度不凡,还多了几分同龄人没有的稳重。
当然,其他人也在成长,尤其是封长林,十八岁的年纪,长身玉立,自持内敛,为人处世都成熟了很多,处理政事周旋朝堂已经驾轻就熟。
跟十一岁的混世魔王封毅和八岁天真可爱的封云宴封云熙相比,封长林和封翎羽都已经是通明事理的兄长了。
完全可以预见,封翎羽日后定然也是一个跟摄政王封长林一样靠谱的人,有两人辅佐封云宴,加上颜清等人的加持,封镜逸完全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宾主尽欢的宴席上,封镜逸认真的跟封翎羽说了他离开帝都三年的变化。
特别是关于封长林成为摄政王、魏殊寒和魏家、颜清和应离、以及明亲王府的事情,封翎羽心智成熟了不少,对于封镜逸的特别叮嘱一一谨记于心。
颜清等人还想着怎么找机会将长安王的信交给封翎羽,不想第二天封翎羽就跟应离一同出宫到将军府和丞相府上拜访。
封翎羽也是封镜逸治国计划中看重的人之一,自然不反对他跟颜清等人联络关系,甚至是喜闻乐见的态度。
来到丞相府上,不需要颜清找借口提及,封翎羽就先将一封长安王妃的亲笔信交到了他的手中,并谦和诚恳的说道:
“母妃说,父王曾一时糊涂犯了大错,幸得魏将军和颜丞相的帮助,才让长安王府不受牵连得以安定,翎儿在此代替长安王府多谢魏将军和丞相大人。”
说罢朝他们深深鞠了一躬:
“往后还请两位大人多加指教,翎儿愿意鞠躬尽瘁来弥补父王所犯的错误。”
守孝三年,他从母妃那里得知了父王大逆不道的野心,还有掩饰在皇室无上光华之下的阴谋诡计勾心斗角,往日纯真不再,日后只能步步为营。
魏殊寒眉宇微蹙,上前将他扶起来:
“翎殿下言重了。”
虽然事实如此,但这样的事情压在一个半大孩子的身上,着实太重了点。
颜清暗自点了点头上前来温和道:
“翎殿下深明大义,王妃教导有方,有些事殿下心中明白就好,日后便不用再提了。”
不得不说,长安王妃也是个沉得住气的人,当年长安王薨逝,明亲王和双子什么情况也没有探到,还以为她也是一无所知呢。
“多谢两位大人,”封翎羽点了点头,又转身面向应离认真行礼:
“也请父后从今往后能多多教导翎儿,翎儿一定用心谨记不辜负父皇父后的期望。”
应离双手压在他的肩膀上:
“翎儿懂得就好。”
今天往后,长安王府要是一直安安分分,这件事就会烂在他们这些知情人的肚子里了。
几人又问了一些关于长安王府和王妃的事情,权当问候,才打开长安王妃的亲笔信。
长安王妃信上所说的话跟封翎羽刚才所述相差不多,都是对魏殊寒和颜家表示感激,也客观的证实了长安王勾结明亲王和异邦养私兵的事情。
如果他们没有查清真相的话,这是指正明亲王等人的有力证据,可惜现在不重要了。
颜清把信看完后也让封翎羽过目,随后将当年长安王交代转交的信拿出来交给他。
封翎羽当着他们的面把长安王留的信拆开,让人意外的是,信中只有一张纸,纸上只有一句话:
祸起萧墙人言可畏,君要臣死,臣奈何?
模棱两可又简短的一句话,让人感觉被长安王摆了一道,但是结果已经如愿以偿,颜清等人便没有懊恼。
将简短的一句话来回看了几遍,看似话中前一段说的是明亲王,后一段写的是魏家,可字里行间却透着自身身不由己的无奈。
显然,这句话不仅说的是明亲王和魏家,也是在说长安王自己,甚至整个朝堂皇室。
历朝历代,不知道多少忠臣良将因为‘祸起萧墙君要臣死’含恨而终。
封翎羽虽然无法完全理解长安王信中的话,但也懂得七八分,眼神暗了暗用力抿起嘴巴沉默不语。
事到如今,长安王府能平安不受滋扰已经是受了上天眷顾,他还有什么好说的,看看现在的明亲王府,只盼着这件事能及早过去,好让母妃和弟弟妹妹们能安安心心的在封地生活下去。
他往后效命君前,忠心耿耿恪守君臣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