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阅读的习惯(1)
第4章阅读的习惯(1)
生活是一本书,我们要学会阅读。阅读这个习惯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
它可以增长你的知识,但同时也会让你接触到更多你所不熟悉的领域。想象一下,用一个圆圈来代表你所知的任意一个领域内的知识。圆圈之内是你掌握的知识。圆圈之外是你不了解的知识。圆圈的边缘线代表你所不知道的领域。随着这个圆圈的变大,它的面积也在变大,周长也在增长。你会意识到当你学到的知识越多时,你还需去学习的东西也会变得越多。
随着圆圈边缘线的扩大,你对你所不了解的领域会有一个更好的理解,你就能更有选择性地决定接下去学习什么。你的意识得到了提升。你可以动用你在圆圈之内学到的知识来预测圆圈边缘线上你最想要去学习的新知识所属的范围。这就像是一个学习如何去学习的过程。
谈到个人成长,这个领域中的许多问题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我们觉得自己正面对着某个特地的问题,但它常常并不是实际需要我们去解决的问题。
例如,你可能感到缺少动力,但阅读励志书并尝试自我激励可能对你一点帮助也没有。事实上,这可能会使你感到更加消极。真正的问题可能是糟糕的饮食或缺少锻炼。或者是缺少社交而导致轻度抑郁症。或者是因为你处于一个消极的环境之中而加深了负面的行为。或者可能是因为对你的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又或者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你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原因,通常都不是问题的真正起因。举例来说,不健康的饮食或缺少锻炼,通常都不是肥胖的真正起因。它们通常只是一个更严重的问题的附加症状。你可能阅读了一些饮食与锻炼书籍,但你并没有学以致用。是更深层次的原因迷惑了你的头脑——这才是你要去解决的真正的问题。
你从阅读中所获得的实际知识并不是阅读的主要益处。阅读的真正益处并不来自于你读了哪些书,而是来自于阅读这个习惯。当你每周阅读一本新书,你就为你的大脑创造了持续接收新知识的条件。你的思维会保持新鲜与敏锐。新的想法总会在你头脑中喷薄而出。每天你都会想出更多的主意,这样一来你的大脑就必须得找出一个能够将它们吸收进你现有的知识体系的方法。经常阅读可以活跃你的大脑神经,能让你的思维变得更加犀利。
古人喜欢读书,他们常说说“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之类的话。
清代的曾国藩就喜欢读书。
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十二、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读书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做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
咸丰八年(1858年)曾国藩在军务繁忙之际,犹定申、酉、戌、亥四个时辰温旧书,读新书,偿外债(指诗文债、字债),写笔记。同治元年(1862年),他任两江总督,白天忙于军政事务,夜里仍温读诗文。他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初一起写日记,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二止从未间断,数十年如一日。
他不仅勤于读书,而且善于读书,深得要领,曾说:“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其见解可谓精辟至极。曾国藩读书注重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另外他很重视做读书笔记,除经史外,常随手摘记,使得他的读书精深有用。曾国藩曾说:“凡奇僻之字,雅故之训,不手抄则不能记。”
宋代的朱熹也喜欢读书。
他曾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他的《四时读书乐》非常有名,全是写他读书的内容。
《春》
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夏》
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晖。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谂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秋》
昨夜前庭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
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冬》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木落水尽千岩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除了写诗,朱熹还写文章。他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