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权利被架空的小皇帝
……
数日后,
大武皇朝,金銮殿。
清晨的钟鼓声唤醒了沉睡的皇城,文武百官手持玉简,鱼贯而入,
按品级肃立于御阶之下。
龙椅之上,仔细看过去,竟然端坐着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小皇帝萧明轩。
他身着的明黄色龙袍宽大得有些不合身,更衬得他身形单薄,
稚气未脱的脸上努力维持着庄重,
但那双清澈的眼眸深处,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茫然与无措。
帘幕之后,隐隐坐着垂帘听政的太后,
但真正掌控朝堂节奏的,
却是立于御阶之侧,身着绛紫色蟒袍,面白无须,眼神锐利如鹰的大宦官——魏通。
“有本启奏,无本退朝——”
殿头官尖细的嗓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
各部官员出列奏报,
所议之事,从边关军需调配、各地赋税征收,到官员升迁任免,
几乎每一项重要议题,最终的决定权似乎都落在了以魏通为首的几位阁臣及世家代表手中。
他们或引经据典,或陈述利害,彼此间有时争执,有时默契,最终总能达成一个“共识”。
而端坐龙椅的小皇帝,大多时候只是静静地听着,
偶尔在魏通眼神示意或低声提示下,吐出“准奏”、“依议”等简短词语。
他感觉自己更像一个精致的摆设,一个必须端坐于此,为这场权力演出盖章用的印玺。
每一项关乎国计的决策,似乎都与他真实的意志无关。
他清澈的目光扫过下方那些须发皆白、气度威严的臣子,他们恭敬的姿态下,是根深蒂固的门阀利益与错综复杂的派系纽带。
他知道,自己虽名为天子,实则政令难出宫门,早已被这张无形的大网架空。
其中,
就包括了北境云州城大部分家族,联名弹劾节度使征北将军李元吉的奏疏,
来自魏、王、陈三家主家的力量,联合朝中其他对李家势力扩张不满的派系,发起了对李元吉的猛烈弹劾。
尽管皇城李家极力维护,但在“确凿”的罪证和汹涌的舆论压力下,
加之李元吉近期在北境表现确实不佳,好大喜功、损兵折将、激起民怨……
最终,一道由内阁拟定、盖有皇帝玉玺的诏书发出:
“北境节度使、征北将军李元吉,御下不严,举措失当,有负圣恩……着即卸任一切职务,即刻回京述职,另作任用。宁武关防务,暂时待定……”
朝会终于在一种沉闷的气氛中结束。
百官躬身退朝。
小皇帝在內侍的簇拥下,回到御书房。
他屏退了大部分宫人,只留魏通在旁。
书房内安静下来,小皇帝脸上强撑的威严瞬间垮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深的疲惫与委屈。
他走到窗边,望着窗外被宫墙切割成四角的天空,轻轻叹了口气。
魏通无声地走近,脸上带着惯有的、看似恭谨实则疏离的笑容:“陛下,该批阅今日的奏章了。”
案几上,堆积如山的奏章被分门别类。
最重要的那些关于边关战事、官员任免、财政大事的本章,
早已被魏通和几位辅政大臣处理完毕,
只用朱笔写着“已议”、“照准”或“交部再议”,
他甚至连细看内容的机会都没有。
小皇帝闷闷不乐地翻看着,直到他拿起一本来自后宫、内容无关紧要的请安折子,
后面附了一页,是一位位份不高的嫔妃请求内务府为其宫中增设三十个痰盂的请示。
若是平日,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他看都不会多看一样。
但今日,朝堂上的压抑和自身的无力感堆积在心,他看着这微不足道的请求,心中陡然生出一股莫名的邪火与冲动。
他猛地抓起朱笔,看向魏通,带着一丝赌气般的、寻求确认的语气问道:
“魏伴伴,边关大事,军政要务,朕做不得主。
这后宫增设三十个痰盂的小事,朕总可以做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