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恰到好处的批评是“甜”的 - 20岁要懂的100条人生哲理 - 黄芳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70章恰到好处的批评是“甜”的

第70章恰到好处的批评是“甜”的

恰到好处的批评是甜的,这样可以给对方一定的余地。会做工作的人,在对别人进行批评教育时,总是三言两语,见好就收。不懂得此理的人,总是不肯善罢甘休,非把对方批得“体无完肤”,结果过犹不及,把善意的帮助导向了恶意的破坏。批评是一门艺术,既要恰到好处地指出别人的弊病,展现你的高度,还要让对方接受,理解你的好意。

用最好的方式批评别人

在生活中,年轻人总是心直口快,看到别人做错了事情,总是喜欢当众批评他人,事后才知道让彼此陷入一种尴尬的境遇。看见别人有错误不是不能批评指正,但是一定要注意方式,比如说学会幽默迂回地批评别人。

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宋太祖在臣子张思先面前说过大话:“因你这次为君为国作出如此重大的贡献,我决意让你官拜司徒。”

张思先左等右等总不见任命下来,可是又不好当面质询,这会让皇帝面子上不好看,也可能此事就吹了,左思右想,只能幽默一下,来个皆大欢喜。

有一天,张思先故意骑一匹奇瘦之马从太祖面前经过,并惊慌下马向皇帝请安。皇帝问道:“你这马匹为何如此之瘦?是不是你不好好喂它?”张思先答:“一天三斗。”太祖又问:“吃得这么多,为何还如此之瘦?”张答:“我答应给它一天三斗粮,可是我没给它吃那么多。”二人大笑不止。

太祖是个聪明人,马上有所领悟,第二天,就下旨任命张思先为司徒长史。

《三国演义》中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曹操的儿子曹植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很受曹操的宠爱。因此曹操便想废除长子曹丕的世子地位,而改立曹植为世子。这一天,曹操叫来谋士贾诩,屏退左右向他讨个主意。

贾诩心中是不赞成改立世子的,可直截了当地否定曹操的心愿当然不行。贾诩听完曹操的述说后,一直默默不语,也没有回答曹操的询问。曹操见他半天不说话,便问道:“和你说了半天,你却不回答我的问题,这是为什么?”贾诩慢悠悠地回答说:“臣下在想一件事,因而未能及时回答您的问题。”曹操又问:“你在想什么事?”

贾诩沉思半晌,回答道:“我在想袁绍、刘表父子的事呀!”袁绍和刘表都是东汉末年称霸一方的豪强,袁绍因为非常喜欢小儿子袁尚,便让他代替长子袁谭做了世子。袁绍死后,袁尚、袁谭各树一帜,互相争斗,最后都被曹操一一灭掉了。刘表也很喜欢小儿子刘琮,后来便废掉了长子刘琦,让刘琮做了继承人,最后也被曹操灭掉了。贾诩特意点出这两个废长立幼而最终又被曹操所灭的人来,意在表明废长立幼终不可取,非常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劝谏。

曹操听了贾诩的话,立即明白了其中的深意,哈哈一笑,从此再也不提改立世子的事了。

生活中批评也处处存在,但一定要注意方式。英国大文豪毛姆在其名著《人性枷锁》一书中说过一句经典名言:“身居高位之人,即使请你批评指教,他所真正要的还是赞美。”因为这是人性所在。因此,为了达到同一目的,你要学会含蓄幽默的方式,让对方是感悟而非刺痛,这样才能皆大欢喜。

所以,二十几岁的我们要懂得:批评不是赤裸裸的,一定要用最好的方式,让他人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恰当正确的批评才能让人欣然接受。

批评他人要准备好台阶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曝光,就会感到难堪或恼怒。因此,在交际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触及对方所避讳的敏感区,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必要时可委婉地暗示对方你已知道他的错处或隐私,便可对他造成一定的压力。但不可过分,点到为止。

既能使当事者体面地“下台阶”,又尽量不使在场的旁人觉察,这才是最巧妙的“台阶”。

在广州一家著名的大酒店,一位外宾在吃完最后一道茶点后,顺手把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西装内衣口袋里。服务小姐不露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捧着一个装有一双景泰蓝食筷的绸面小匣子说:“我发现先生在用餐时,对我国的景泰蓝食筷颇有爱不释手之意。非常感谢你对这种精细工艺品的喜爱。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经餐厅主管批准,我代表酒店,将这双图案最为精美并且经过严格消毒处理的景泰蓝食筷送给你,并按照酒店的‘优惠价格’记在你的账簿上,你看好吗?”那位外宾当然明白这些话的弦外之音,在表示了谢意之后,说自己多喝了两杯白兰地,脑袋有点发晕,误将食筷插入内衣口袋里,并且聪明地借此“台阶”,说:“既然这种食筷不消毒就不好使用,我就‘以旧换新’吧!哈哈哈。”说着取出内衣口袋里的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上,接过服务小姐给他的小匣,不失风度地向付账处走去。

如果服务员想让这位外宾“出洋相”真是太容易了,但她没有那样做,而是委婉地暗示对方的错处。懂得说话艺术的人往往会这样不动声色地让对方摆脱窘境。

有时遇到意外情况使对方陷入尴尬境地,这时,外圆内方的人在给对方提供“台阶”的同时,往往会采取一些妥善措施,及时给对方的面子增添一些光彩,使对方感激不尽。

1953年,周恩来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慰问驻旅大的前苏军。在我方举行的招待宴会上,一名前苏军中尉在翻译总理的讲话时,译错了一个地方,我方代表团的一位同志当场做了纠正。这使总理感到很意外,也使在场的前苏联驻军司令大为恼火,因为部下在这种场合发生失误使司令有些丢面子。他马上走过去,要撕下中尉的肩章和领章,宴会厅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这时,周总理及时地为对方提供了一个“台阶”,他温和地说:“两国语言要做到恰到好处地翻译是很不容易的,也可能是我讲得不够完善。”并慢慢重述了被译错了的那段话,让翻译听清,翻译准确地翻译出来,从而缓解了紧张的气氛。总理讲完话在同前苏军将领、英雄模范干杯时,还特意同那位翻译单独干杯。前苏驻军司令和其他将领看到这一景象,眼里都含着热泪,那位翻译也被感动得举着酒杯久久不放。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而不接受批评,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可见,批评在工作中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领导的批评言辞不当,不注意批评的技巧和方法,往往就会导致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因此,要想收到良好的批评效果,就需要掌握批评的技巧和方法。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批评的方法:

1.在批评别人之前先作自我批评

毛泽东在1962年的一篇发言中一方面严厉批评党内压制民主的恶劣现象,一方面也坦率地对近几年工作中的错误承担责任。他说:“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其他同志也有责任,但是第一个负责的应当是我。”在毛泽东的带动下,其他主要的中央领导也在会上作了诚恳的自我批评,会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先作自我批评的方法,能够减轻下属的心理负担和抗拒心理,使他们能够接受批评,冷静地审视自己的错误。

2.运用抑扬结合法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