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两思而后行才是明智之举
第39章两思而后行才是明智之举
行动前应该思考几次?两次,三次,还是四次?做人应该非常谨慎,但是谨慎与拘谨不同,过分拘谨便是小气。二十几次的年轻人,不要让思虑限制了行动,也不要让冲动冲垮了理智。所有的事,看着觉得很难,但真正成功的那一刹那,则会显得十分容易。
谨慎中有大学问
行动前应该思考几次?两次,三次,还是四次?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有人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孔子听到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举动后,说:“还应该再思考一次。”对此,南怀瑾先生则认为,孔子是在说:“思考三次,太多了,两次就够了。”
中国有句古话,“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为什么会“三年不成”呢?有人归结为胆小,有人归结为背景不足。其实关键原因往往是思考得太多,太复杂!比如:
第一,“造反”开始如何筹备,谁出钱谁出力?兵器打造了多少,够不够用?先攻哪里,再攻哪里?如果攻不下怎么办?攻不下又分好几种情况,出现每一种不同的情况又怎么办?如果被官兵事先发觉了怎么办?如果家属受到牵连怎么办?粮草辎重的恭维怎么办?如果……
第二,“造反”取得小胜后,如何稳固根基?怎样安排家属随军?如何安抚民心?谁负责哪一块,能不能做好?如果官军来围剿,怎么打?打得过怎么样,打不过又怎么样?如果造反一开始就失败了,怎么脱身?被抓住了又怎么应付……
第三,“造反”成功后成果如何分配?推举谁为首领?每个人各担任什么职务?以后加入的人怎么分配成果?推选什么样的政策?怎么处置抓获的达官贵族?在什么地方定都、可供选择的几个大城市又各有哪些利弊?首领去世后推举谁为下一任领袖、谁来辅佐……
脑海里有太多的“如果”、“怎么办”,八字还没一撇,就恨不得把后面氖灯的事情都计划周详,这样永远也迈不出行动的第一步。
季文子是鲁国的大夫,做事情过分小心、仔细。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再想叫“三思。”孔子知道了他这种做事的态度,便让为他想得太多,为人做事诚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后行”,的确考虑太多了。做事情的时候,考虑一下,再考虑一下,就可以了。如果第三次再考虑,很可能犹豫不决,轻易就放弃了。
做人应该非常谨慎,但是谨慎与拘谨不同,过分拘谨便是小气。“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一副名联,也是很好的格言。
诸葛亮谨慎的个性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非常少有的能完身完名的托孤权臣,避过了历代无数带兵重臣身败名裂的结局,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他恰恰又犯了“慎”的错误。由于国力不强,战争应该“谨慎”发动,要选准时机,平时多积蓄实力,以备待机而发。而诸葛亮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在发动战争上缺乏谨慎,虽然有些是不得已的防卫战,但大多都是其主动兴起的北伐,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劳师动众大减了国力,最后落得病死五丈原的结局。
诸葛亮一生唯“谨慎”,但“谨慎”仍有不到之处,在不该谨慎的战术上裹足不前,延误战机,在应该谨慎的战略上又有些急功近利,或许是为了不辜负先帝白帝城托孤的一片赤诚吧,名心情结,不易跳脱。
谨慎中有大学问,行动前究竟要思考几次,因人而异,因事而定,圣人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个行事的准则,不要让思虑限制了行动,也不要让冲动冲垮了理智。
天下之事,图难于易
难易相成,即难与易,互为成功的原则,其重点在于难易相成的“成”字。
天下没有容易成就的事,但天下事在成功的一刹那,都会显得十分容易,凡事都是看似容易,做来艰难,“图难于易”,正是成功的要诀。
3岁时,莫扎特已经学会弹奏古钢琴,并能记住只听过一次的乐段。
7岁时,波兰钢琴家肖邦创作了《g小调波罗乃兹舞曲》。
10岁时,爱迪生建立起一个实验室,开始他的发明事业。
12岁时,格特鲁德成为女子800米自由泳最年轻的世界纪录创造者。
15岁时,鲍比·费希尔获得“最年轻的国际象棋大师”的称号。
21岁时,珍尼·奥斯汀开始写她的第一部名著《傲慢与偏见》。
22岁时,海伦·凯勒出版了她的自传。
25岁时,查理斯·林德析格首次单人不间断飞越了大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