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旧家事
第112章旧家事
事实上次日一大早周府便派人来接崔浩过府,他刚走没有多久太夫人身边的清璎来唤魏明芳:“太夫人请姑娘过去呢。”清璎也算是太夫人贴身的丫环,在这府里可算是了不得的人物,平素就是那些夫人们也对她客气三分,所以这一声“姑娘”唤得魏明芳毛骨悚然。
按魏明芳早就发现了,从昨天崔浩发疯打人后所有人待她都一同刚来时,带着五分的客气,三分的疏离,还有一分的惧怕,以及一分的鄙夷。
抛开心中的那些烦人的思绪,魏明芳收拾了一下,跟着清璎一步步地来到了荣禧堂。绕过插屏,来到了里面,只见太夫人和二夫人都在座,还有一个年轻的夫人和一个四十来岁的婆子很是面生。魏明芳一进得里面,不等她行礼问安太夫人便笑咪咪地朝她招手,指着那个年轻的夫人说:“这是你师母,快过去拜过。”
纵观自己认识的人里面能承得上自己一声“师傅”的恐怕只有周瑾一人了,这位自然便是周瑾的老婆了。只是,魏明芳没有听说过周瑾娶老婆了啊!
“这是我们四爷刚娶的新夫人,姑娘可能还不晓得。”周夫人身边那个面生的婆子笑着说道。
魏明芳连忙下拜,口唤:“师母。”周瑾老婆立即羞红了脸,袅袅地伸手将魏明芳扶起,羞涩道:“婆母和夫君听说姑娘身上不大好,便差我和黄妈妈来瞧瞧。”说着将魏明芳从头到脚打量一番,问道:“可是舟车劳顿了,又水土不服?”只见这周瑾夫人眉目如画,举止婷娉,吐词娇弱,自成一番风流体态,魏明芳顿觉自惭形秽,忙低了嗓子变作轻言细语地回答:“是呢,不过现在已经好多了。”周瑾老婆微微点头,又将魏明芳看了看,回头看了那黄婆子一眼,黄婆子立即转身从一个丫环的手中接过一个锦盒,奉到魏明芳的面前,周瑾老婆慢调丝里地道:“不过是些寻常的补身药材,你拿去用吧。”然后望向太夫人和二夫人,羞羞涩涩地道:“我们也知崔家不缺这些东西,只是我婆母说了‘崔家的是崔家的,我们拿是我们的心意。’还望太夫人和二夫人莫要见怪。”太夫人笑道:“正是这理,你们也是看中这丫头。”说着又朝魏明芳道:“快去谢过你师母。”魏明芳连忙拜谢,周瑾老婆也连忙将她搀起。
再说了一会子闲话家常,周瑾老婆起身告辞,太夫人忙亲自相送。魏明芳本来趁送周瑾老婆说些话的,却被二夫人“体贴”的拦住了:“你师母疼你怎会计较那些虚礼?你身上不好就去歇着吧。”太夫人也拦,周瑾老婆也只好说:“是呢,快去歇着吧,等养好了身子再过府说话。”如此,魏明芳也不好再坚持,自有迎来送往的婆子、丫环送着她们出去。
正要告退,魏明芳就听太夫人将她唤住,太夫人问二夫人:“老三屋里现在都是些谁当值?针线上的,灶上的可都够使?”二夫人笑着答:“三个‘明’丫头现在还没好呢,我就差了我屋里的姚黄和清水过去,她们针线上倒都还好,等明惠他们好了就齐整了。”太夫人皱了眉,想了想说:“那三个‘明’丫头还是不要了,你另选几个针线好的送去。”二夫人立即称:“是。”太夫人又看向魏明芳说:“你是从小跟着老三的,他院里的事自然是由你把总,只是你刚回府中想必事事未必清楚……”说着一顿,又说:“就让清璎去帮衬你吧。”清璎立即站出列来,立于众人前面,太夫人对她说道:“你以后就改了名字叫明玉吧。”清璎立即蹲身应道:“是。”太夫人又问二夫人:“那个姚黄、清水现在是几等?”二夫人回答:“三等。”太夫人皱了一下眉,想了想说:“那明玉就还是吃二等丫环的例吧。”二夫人笑着应了。
刚改名为明玉的清璎回去收拾了箱笼跟着魏明芳回到“思之”,小环已经在门口候着了,瞧着明玉手挽包袱跟来眼中闪过惊讶,笑道:“清璎姐姐也到了我们院里?”明玉笑道:“我现在叫明玉,以前的名字可不许再叫了。”小环立即笑着应了:“是。”然后又对魏明芳说:“姑娘,夫人差了两个婆子送了些衣料过来,说是给你和三爷裁衣用的,你现在就去看看?”魏明芳想了想,点头:“也好。”
东西都放在正屋东侧外间,魏明芳一进门便看到了堆在桌上高高的几摞,红黄青蓝紫五彩缤纷,都是些质地上成的好料子,姚黄和清水正在整理。见得魏明芳进来连忙放下手中的料子齐迎了过来,看到明玉微微一愣,魏明芳趁机介绍:“这是明玉,太夫人刚拨到我们院里的。”二人自然知道这明玉比自己高上一等,连忙拜见,明玉也不托大笑着跟她俩还礼,几人说话着闹成一团,说着这些衣料该帮些什么衣裳。
这时明玉扯着一块牙白色的料子,展在身前问魏明芳:“也不知道姑娘喜欢什么样的款式?要不就用这件做个裾裙?”又扯起一匹松花色道:“这个做件半臂,绣上‘闹枝俏’肯定好看。”魏明芳也知道自己的衣服在这里是显得寒酸了些,便说:“我初来乍到,也不知道京里时兴什么,就有劳几位姐姐们帮我拿主意了。”又说,“三爷的也要几位多废心。”
“这个好说。”明玉和姚黄、清水都很高兴,三人展着一匹匹的布说着各色的款式和花样。
几个人说笑着就商量好了几身款式,明玉是一个手巧的,立即着手裁了,分给了大小丫环去做。
等到晚上上了灯崔浩才回来,明玉上来侍候,魏明芳趁机将她说了,崔浩听到她叫明玉眉头不由得就皱了一下,不过到底也没有怎样。
明玉很会看眼色,端了茶水露了脸就退下了,留魏明芳和崔浩说话。
说起来,回府里这几天两个人还真没有好好说个话呢。崔浩见魏明芳精神不错,便与她说起崔、周两府诸事。
按照魏明芳看到的,崔家也算是富贵荣华之家了,只是却不知崔家其实也是“新贵”。并不是什么“世家”、“大族”,不过是在王莽新政才起的一户读书人家,从崔浩这辈儿往上倒不到五代也是贩夫躬耕之辈,经过几代经延到如今也算是有些名头的家族了,但是比起周家那样的“大世家”还是差得远了些。
崔家本也不是京城人士,祖籍青州,旁支亲族都在青州老家,崔浩父祖这一支算是嫡系。只是这一支人丁实在是不旺,崔浩的祖辈就只有一人,生了崔浩的父亲和大伯两个儿子,崔浩大伯是庶子。而到了崔浩这一辈倒是好了些,崔浩大伯一口气生了五个儿子,而崔浩他们这房却也有崔浩和继母所生的八爷两子。比起他们父祖辈简直可以称得上人丁兴旺来形容。崔浩大伯早年从武,现居兵部侍郎之要职,而崔浩父亲走的是正经科举路子,现居礼部郎中。一个正三品,一个正五品,再加上祖辈积攒下来的些阴恩,崔家在京城也有了些立足的根本。
但是这些比起显赫的周家来就显得可怜了。
周家世居京都,据说是西汉名将周亚夫的后人,也不知道在哪一辈起就弃了武从了文,王莽得势前就已经是京都最具名气的书香之家。后来王莽篡汉周家人不屑与之为伍,齐齐地退了朝堂,寻了一块儿清静之地闭门读闲书去了,直到中兴帝出世他们才又出来。
说起周家重出山林,便不得不提一人,中兴帝的那个传奇的东后娘娘。当年周家隐世之地便是东后娘娘起家的衡州,周家见东后娘娘虽是女子,却也胸襟开阔,实心用事,便起了辅佐之心。经过一番相互试探,周家终成了东后嫡系。后来东后娘娘和中兴帝闹翻,周家几近全族倾没,就在那个时间周瑾与几位同辈新秀被赶出了家门,其实也是周家保存家族实力的一种方式。
如今周家当家的是周瑾之父,名唤周孝林,时任东阁大学士,虽是只有五品的衔儿,却是皇帝的近臣。
而周瑾,这会儿在翰林院挂值侍读学士,实为太子师,两个月前刚娶了吏部员外郎袁普程嫡次女为妻。别看袁普程虽只是一个从五品的官值,但他的妻子身份却不简单,乃是东后娘娘所生长子的妻姐。东后故去,中兴帝常常感怀,对东后旧属常施以恩德和重用,袁普程自然也算是天子眷顾之人。而周瑾,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了。
京城里事就是比乡野之地热闹,魏明芳听了崔浩的话后不由得咂舌:“难怪你昨日说老爷听说你拜了周先生为师会那么高兴了。”崔浩深以为然,笑道:“今天父亲还跟我说些让我以后提携些家里的哥哥弟弟们的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