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春风
“嗨呀,这才过了多久时间,怎么又要换新钱啦?”
上海市的一条弄堂里,几个颇有些年纪的大妈正围在一起做针线活儿。
“就是就是,小刘,新政府这个钱到底靠不靠谱啊,作不作数?”
两个年级相对较大一些的大妈一边用双手熟练地穿针引线,一边向坐在对面的相对年轻的刘小兰提问,她的丈夫在政府机关里面工作,因此弄堂里的大家有关于政策的问题都会和她问。
“没事没事,咱们共产党新政府的钱什么时候不好使啊?再说了,新钱看起来就比旧钱精美得多,兑换比例也是明明白白的,你们还是担心的话,大不了接着用旧钱,反正一时半会儿这旧钱也还能用。”
生活在上海的群众大约是新中国消息最灵通的群体之一了,上海市作为辽宁省穿越之前新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新中国在之后的发展重点,各种新闻传递到这里的速度绝对不慢。
由于上海市相对集中了全国的大量财富,因此中央有关更换新版人民币的决定,上海也是执行的重点。辽宁省虽然在一段时期内和国内其他地方有不一样的物价和消费水平,但是使用同一种货币是势在必行的措施。
不过现在距离建国也就刚刚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上海市民们从原本的金圆券换到第一版人民币还没过多久就要接着换“第六版人民币”,多少有些让人回想起当年法币和金圆券的故事。
“那就先换一点看看好了,这么快就换新钱,真是吓死人咯。”
“哎,共产党那不比国民党靠谱多啦?你看看去年那次,粮食棉花涨成啥样了不也给压下来了,换一套新钱而已,不会有事情啦。”
听到刘小兰的回答之后,另一个大妈好像也突然想起什么来似的,对着她问道:“我问你一下子哈,最近在传的那个什么统购统销是咋回事,是不是以后不能随便买粮食了?”
“这事情你从哪里听来的啊,我反正是没有听说过呦。”
“你真不知道?隔壁弄堂里的老胡早就在传了,说是现在全国物资紧,政府要在农村统一买余粮,再运到城里按人头卖,每家每户都不准多买!”
“等我那口子回来了我再问问他,你先别乱传这种话。”
“怕啥,说两句又不会给抓了去,你自己说的,共产党的新政府和国民党不一样的啦。”
说到这里,刚才发话的一个大妈又开口道:“你真别说,咱们年初的时候,城里不就抓了不少国民党的特务?凡事小心点总没有错的。”
虽然在结束朝鲜战争之后,我党威胁美国政府签订了赔偿条约,获取了大量的粮食,不过这些物资我党大部分都作为低息贷款拿给正处于窘境之中的日本共产党政权,剩下的一小部分对于全国而言聊胜于无。加上辽宁省穿越后的储备物资和物流能力,全国上下差不多刚刚到了能吃饱的情况,所以生活物资管控是势在必行的。
不过比起原历史上的规划,现在的物资管控会宽松不少,持续时间也不会长达四十年了。大约到一五计划结束的时候,全国上下基本能保证粮食随便买,食用油、盐和棉布也能结束限购状态。比起这些最基本的生活物资,在之后为全国人民提供足够的副食品和家庭消费品才是我党的主要任务。
刘小兰搞定手里面的织物后,收拾起东西和其他人道了别,然后回到自家屋子里准备今天的午饭。她和丈夫两个人都有工作,丈夫是机关干部,她自己是某国营纺织厂的员工,一个家庭拿两份不小的收入,生活已经有稳中向好的迹象。
她的丈夫胡利民所在的单位有传出过不少北方出大事的消息,不过具体是什么样的大事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刘小兰工作的纺织厂倒是迎来过一批北边辽宁省过来考察的专家,说是要帮他们的厂子搞技术升级。车间主任在和他们开会的时候有提到厂子在之后会扩建的消息,说不定会变成上海最大的纺织厂之一。
“能涨点工资就最好了。”刘小兰一边切菜一边自言自语着。
虽然公公婆婆在战乱年代不幸地相继过世,夫妻二人的生活压力并不算大,倒不如说有两份薪水的双职工家庭是可以活得挺富裕的,不过他们到现在还没有生孩子,年纪大一些的街坊邻居难免会关心他们有没有这个打算。刘小兰夫妻二人自然是打算生孩子的,不过他们合计过,现在生孩子总不能比他们自己小时候过得差,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还不是那么稳定,他们打算等过个一两年的再生小孩,同时也能为养孩子多攒点钱。
事实上,最近一段时间里,刘小兰发现市场上的物价好像变得更便宜了,不仅是粮食和布匹,其他能买到的东西基本都有一点点的降价。
午饭还没做好的时候,丈夫胡利民就回到了家里,和往常不一样的是,身穿朴素的中山装的胡利民今天还提着个布袋子回了家,明明早上的时候是没有的。
“你那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