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友谊与星辰共同闪耀 - 辽宁1950 - 过渡形态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辽宁1950 >

第295章 友谊与星辰共同闪耀

苏联火箭与弹道导弹工程负责人科罗廖夫万万没有想到,联盟的第一发运载火箭竟然不是本国自己生产的,而是从中国换来的。

由于新中国的科技复现工作在本时代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苏联的领导层人物们有些抹不开面,虽然莫斯科会议之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对新中国的国力认知已经被刷新了,但是斯大林他们也不想让自家的脸面掉得太多。于是,联共便和我党提出了一个请求,也就是让苏联也能够在近期发射出一枚人造卫星。

主席和总理倒不是很介意联共领导层的这点小心思,毕竟新中国目前也不需要这些事情作为宣传材料,于是同意了苏联方面的请求。不过本着亲兄弟明算账的原则,这枚交给苏联的运载火箭当然不是免费的。

彼时我党正在紧锣密鼓地搞两弹合一核试验的事情,主席和斯大林商定了这个合作之后,我党便将正在制造中的两枚备用洲际弹道导弹之一改成了运载火箭,并通过铁路送到了苏联境内。苏联航天部门和军备部门的人员在火箭实物被送到莫斯科之后,急不可耐地到现场参观研究,他们有些人曾经在访问我国的时候就见过了洲际导弹,不过都是不能直接上手去摸的。这枚被称为“友谊号”的运载火箭虽然已经经过改造,不能当成洲际导弹用,但也是非常珍贵的实物样本了。

苏联方面从解放军护送队伍这里接收了火箭之后,立刻送到了他们在南部地区修建的临时发射场,科罗廖夫也带着他的一干同事们跟着来了发射场这里。当他们站在火箭的面前测量数据,研究其基本构造的时候,有几个人向科罗廖夫提出的新的建议。

“科罗廖夫同志,我们真的要直接用掉这枚火箭吗?如果能拆分研究的话,一定会收获更多有用的信息。”一名研究员有些惋惜地问道。

“中国同志们要求我们尽快使用掉这枚火箭,上级也是这样想的,我们恐怕是没有时间拆开来研究了。”科罗廖夫摇了摇头说,“不过你可以放心,中国同志们会给我们送来新的实物样品,我们已经签订了合作协定,用不着担心,最多就是晚一些得到拆分的零件而已。”

出于某些考虑,我党在交付这枚运载火箭的时候,已经要求联共尽快用掉,毕竟这东西也算是领先时代六七年的高科技了,现在中苏两国之间的合作还没有进展到那里,我党也怕苏联领导层搞出什么冒进行为。之后两国航天事业将会有更深的合作,不过到时候大约也没人在意上太空要用哪一国生产的火箭了。

科罗廖夫他们围着这枚被平放在支架上面的运载火箭转了几圈,仔细观察了这枚火箭的外观。虽然是临时改装的,不过我党在发货之前也已经把外面这层油漆重新刷了一遍,并在火箭的顶部用俄文和中文刷上了“友谊号”三个字。

“听说就这么一枚火箭,能让我们发射一颗重型卫星,可惜没有事先准备啊。”

“是啊,这么珍贵的机会,结果只是送一颗象征性的卫星上去,多少有些浪费。”

“行了,我们之后也不是没有机会,这一次虽然使用了中国同志们生产的火箭,但我们要争取下一次能用上自己的......”

研究员们在考察这枚火箭的时候聊到了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事情,由于这个项目是几个月前临时敲定的,苏联的科研部门不得不紧急搞一个人造卫星出来。这么短的时间里,就算有中国方面的技术援助也不可能搞一个通讯卫星之类的功能性卫星,所幸联共高层也不要求他们搞出什么有实用意义的东西,只要发射上去之后能够自证是苏联生产的东西就好了。

于是乎,苏联的这枚“红星一号”人造卫星,只是一个大功率的无线电发射装置,可以在太空中向全世界循环播放国际歌以及几首苏联国内有代表性的乐曲。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们在装配卫星的时候还叫上我国的技术人员帮忙检查,以免装上火箭后射不上去或者搞出什么适配性的问题。

“应该说,这也算是我们一次宝贵的经验,毕竟以后还会和中国的同志们有很多的合作事项,这次的发射任务算是一种磨合吧,我们以后也要习惯技术落后的状态。”科罗廖夫检查完火箭之后,开始和自己的同事们开会,鼓舞一下众人的士气。

“我们自己的火箭和弹道导弹项目还是会稳步推进,从外面吸收来的资料固然有很大的帮助,但我们自己搞不懂的话也没法帮上中国同志的忙。我们可不是只会吃软饭,大家有没有信心?”

“当然有!”苏联研究员们热情地进行回应。

当他们在发射场调试火箭、安装人造卫星的时候,新中国成功进行了两弹合一核试验,让全世界都大为震惊。苏联领导层因此决定,趁着我国实验成功的舆论影响尚未消退,在七月底的时候发射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便加强对西方的舆论攻势。

科罗廖夫等人没有反对领导层的意见,这次的发射工作其实非常简单,就算最后火箭出了问题也怪不到他们的头上。除此之外,火箭发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他们都能收集到,这些都是珍贵的一手资料,和中国方面共享的资料有很大的不同。

于是乎,莫斯科时间1951年7月20日当天凌晨,苏联的“红星一号”人造卫星被安装到了“友谊号”运载火箭上。火箭的燃料舱中开始注入同样从中国运来的液体燃料,苏联的各家报社都聚集到了这处临时的发射场地,准备报道这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事件。联共宣传部门早在之前就已经在国际上进行造势,宣布了苏联航天事业将取得重大进展,在这个年代里,任何有关太空的新闻都具有很高的宣传价值。

同样到发射场进行报道的中国媒体人员在正式开始工作前围在一起闲聊,他们中的几个人有拍摄国内航天发射任务的经验。

“真不像我们那个时候,每年打几十发火箭,小火箭连新闻都上不了的。”

“那没办法,二十一世纪,地球轨道上全都是人造卫星,还有一堆的太空垃圾。现在这年代就连扔个石头上太空也能上新闻,可惜我们国内都已经发射了上去那么多卫星了,上级也不想报道。”

“估计要以后有什么重大进展才会报道了,说不定登陆月球之类的?”

“你这么说就有意思了,我看啊,按照现在这情况,用不了二十年肯定能有中国人登上月球,然后说不定二十一世纪之前就能去火星。”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