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古代逃荒8 - 系统,宿主总想走捷径 - 夏末的晴天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24章古代逃荒8

李队长愣了愣,赶紧让人去找铜锣。

没多大一会儿,“哐哐”的锣声响遍了县城。

有胆大的百姓扒着门缝看,见街上巡逻的兵丁穿着整齐,腰杆笔直,跟以前那些歪瓜裂枣不一样,慢慢就有人打开了门。

陈苏走进县太爷的书房,桌子上还摊着没批完的公文。

门外传来李队长的声音,带着点兴奋:“姑娘,有百姓送水来了!”

陈苏走到窗边,街上已经有三三两两的人了,几个老妇提着篮子,正跟站岗的士兵说话,脸上带着怯生生的笑。

清河县的衙役们换了新衣裳,不再是从前那副吊儿郎当的模样,站在县衙门口时腰杆挺得笔直。

陈苏坐在县太爷曾经的公案后,指尖划过一本泛黄的册子——那是从库房角落里翻出的东南省全图,纸页边缘都脆了,却把十七个县城的位置标得清清楚楚,连几条隐蔽的山道都画了出来。

“这图有用。”

陈苏把地图铺开,让李队长和王二凑过来。

她用炭笔在清河县周围圈了三个小点,“先从这三个县下手,粮草从咱们粮仓调,兵器让李木匠加派人手赶制。”

李木匠如今领着三十多个徒弟,在城西空地上搭了棚子,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没日没夜。

陈苏拿出来的铁器图谱派上了用场,不光有长矛短刀,还有改良过的弩箭,射程比寻常弓箭远了三成。

招兵的告示贴出去三天,就来了五百多个青壮。

有附近村子的庄稼汉,有逃难来的灾民,还有几个从前在兵营里当过差的老兵。

陈苏让赵队长严格筛选,能拉弓能负重的留下,再按体格分成小队,每天天不亮就训练,正午顶着日头练阵型,夜里还得跟着识字先生学两个字。

赵裳成了大管家,手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

她把城里没收的空宅子收拾出来,给新来的士兵家属住,还按人口发粮食。

带孩子的女人被安排去纺织坊,用陈苏给的新式纺车织布,织出的布又密又匀,除了给士兵做衣裳,剩下的还能拿到邻县换盐巴。

城外的荒地开垦出了两千多亩,陈苏让人种上了早熟的谷种和耐旱的土豆。

李木匠带着人修的水渠通到了田边,引了山泉水过来,连最老的农夫都直咂舌:“这法子神了,以后再不怕旱了。”

三个月后,清河县彻底变了样。

街道扫得干干净净,两边的铺子重新开了张,卖馒头的蒸笼冒着热气,铁匠铺的火光映红了半条街。

巡逻的士兵走在街上,孩子们会笑着跟他们打招呼,有胆大的还会摸一摸他们腰间的刀鞘。

粮仓堆得满满当当,钱管事的账本上,存粮数后面的零多了三个。

兵营里的士兵已经有两千人,分成十个队,队列走起来能踏得地面发颤。

“可以动手了。”陈苏看着地图上被圈出的三个县,指尖敲了敲桌面。

这次她带了一千士兵,赵队长和王二各领一队,兵分三路。

陈苏没让他们硬打,而是先派人去县城里贴告示——只要县令开仓放粮,交出贪墨的钱财,就留他一条性命。

头一个县的县令是个老滑头,见城外兵临城下,立刻乖乖打开城门,把搜刮来的银子堆在城门口。

陈苏没动他,只让赵队长接管了县衙,留下两百士兵驻守,其余人马接着往下一个县走。

第二个县遇到了点麻烦,县令带着家丁负隅顽抗。

王二性子急,直接让人架起了弩箭,对着县衙的屋顶射了一轮,瓦片碎了一地。

县令吓得从后门跑,没跑两步就被巡逻的士兵逮住了,捆起来扔在粮仓门口示众。

不到一个月,东南省的十七个县城就都插上了陈苏的旗号。

她重新选了人做县令,派去了驻守的士兵和管事,规定赋税减三成,不许欺压百姓,还让各县互相调运粮草,哪县遭了灾,其他县就得接济。

每打下一个县城,陈苏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人修防御塔。

选在县城最高的地方,用砖石砌得又高又厚,塔里能藏人,能瞭望,还能架弩箭。

李木匠改良的图纸越来越精巧,有的塔底还通着暗道,能直接通到城外。

这天,陈苏站在清河县最高的防御塔上,怀里的猫正盯着远处田地里的稻草人。

李队长拿着新画的地图上来,上面用红笔把整个东南省圈了起来:“老大,十七个县的管事都派人送信来了,说百姓们都挺安稳,新种的庄稼也出芽了。”

陈苏接过地图,指尖划过边界线。

塔下传来练兵的喊叫声,远处的田地里有人在插秧,水渠里的水闪着光。

她低头看了看怀里的猫,小家伙打了个哈欠,爪子搭在她的手腕上。

“下一步,”陈苏望着地图外的空白处,声音轻得像风,“该往北走了。”

陈苏所在的漓国的朝堂早已成了个漏风的筛子。

老皇帝躺在龙床上咳得直喘,太医们换了一波又一波,药汤子灌下去无数,却连他能不能熬过这个冬天都不敢打包票。

乾清宫的门槛快被皇子们的靴底磨平了,三皇子拉拢了兵部尚书,五皇子攥着京畿卫的兵权,就连才十三岁的九皇子,都靠着母妃娘家的势力在朝堂上占了个席位。

东南省传来的奏报,起初被三皇子随手扔在案头。

“一群乡野村夫闹事儿,派个总兵去剿了便是。”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