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军工坊初具雏形,重甲兵战场王者
“哐哐哐哐!”
秦营海洋岛军工坊,几人高的大水车推动着连接的铁锤,不知疲倦地砸击在铁砧板上。
冒着青烟、赤红的折叠铁块,被敲得火星直冒,成片炭化的铁屑从铁块上被砸击脱落。
就算是最原始的水力锻锤,也是正儿八经的工业化!
秦逸对此无比痴迷!
“呲!”
在老徐特制配方的淬火油里,极速降温的甲片,被夹了出来。
秦逸拿着还稍显烫、黑不溜秋的铁甲片使劲往地上一扔。
“崩!”
清脆的响声,蹦起来过膝盖,只是鞑子最简单的测试方法。
给鞑子修复过白甲(不上漆擦亮后金属原色),阿哈丹就是这样检验的。
秦逸也不懂大明的测试方法,既然把甲胄当命的鞑子都说行,那就没毛病。
“千总!甲片打好还得钻孔磨边,然后穿上皮索编织成甲……”
锤房里噪音太大,老徐都要扯着嗓子喊,秦逸才能听清楚。
“做好多少了?”
“千总恕罪,还差三套,再有半月俺担保完工交货”。
“不错!不错!”
秦逸很是高兴,相比内镶甲片的布面甲,真正防御到极致的还是铁扎甲。
厚实的铁甲片交错排列,防御力可不是薄薄一块铁片能聘美。
后世所谓的棉甲代替布面甲,布面甲胜于铁扎甲,其实都是屁话,棉甲防铅弹更是扯犊子。
真如说的那么好,鞑子为啥以白甲兵为主力?
说白了,一个时几次大败后,明廷积攒的大批边军甲胄都送给了鞑子。
库存和后造的铁甲供应不足,再加上如布面甲都是暗甲,铁片锈穿了,薄的跟纸片一样,从外面也看不出。
最关键一点,是特么省钱!
在皇帝和朝堂大佬眼里,丘八的命又不值钱。
辽西将门底子厚后还好些,像东江这样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偏师”,如今号称兵马两万八,铁扎甲全加起来也没三千件。
全部都在各个军头的亲兵家丁手里。
实话实说,整个东江不算秦逸这个奇葩穿越者,眼下能战的也就三千余。
冷兵器时代,对临战的兵将来说,一副铁扎甲就是多一条或几条的命。
秦逸捧着银子在旅顺也领不到铁扎甲,怎么办?凉拌!
倾尽全力,甚至之前又从龙冈浦挖了不少铁矿回来,只为打造自家铁甲兵。
全营抽调身材健硕,能披上五十多斤重甲,持重斧、大刀、铁连枷,能连续作战一炷香(半小时)的青壮。
最终层层选拔,硬是凑了两队合格的铁甲兵,两个哨一家一队,当宝贝一样。
重甲总旗的核心就是重甲兵,另两对帮着背重甲,协同作战。
主要还是麾下士兵还没完全达到最佳状态,所以秦逸豁出去粮食,让大伙儿使劲吃。
估计到明年这时候,起码半数甲兵都能披重甲、挥重兵作战。
在火器还没达到持续射击状态,铁甲重兵就是战场上真正的王者。
秦逸自己重新量身打制的铁扎甲,更像是宋代的步人甲,从头到脚铁罐头一样,重达六七十斤。
以他这体力,连续挥斧作战也顶多支撑半小时。
重甲兵要求太高,只能作为战略武器投入最关键的战斗。
那么普通防御的布面甲,就是唯一的选择。
相比锁子甲还要拔丝制铁环,环环相扣编制成甲,布面甲都是大小一致的长方形甲片,用泡钉镶嵌在厚棉布上。
加上明军特有的铁碟盔和虾尾式铁护臂,也算是非常不错的甲胄。
原来的几十件锁子甲都被回收,准备用作未来的骑兵和夜不收装备。
秦逸兴致勃勃地去甲胄库,一件件检查着看似和东江甲胄相似,但铁甲片厚了一倍的布面甲。
“徐叔!辛苦了啊!”
“不敢称辛苦!俺家小瘪犊子上次背后中了一箭,回来对俺横挑鼻子竖挑眼的!”
“哈哈哈哈!这混球,回长山岛我一定训他!”
“那不用!那不用!”
老徐笑得脸上皱纹都开了花,儿子现在是把总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