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谢谢母亲
既然知道胡姨娘待客的是女亲,孟南枝便没了顾虑,抬脚跟着许老汉往庄内走。
入庄便是满园的樱桃树,还是她幼时父亲专门带着许老汉从江南寻得树苗,如今树干已经比她两个手腕还要粗壮了。
树中间是一条青石小道,一路铺到中庭。
因为下雨,田庄的佃户都在各家歇息,庄内一片宁静,只是偶有几声鸡鸣犬吠。
庭院坐落在田庄的最里面,院门口种着几株月季,虽值雨季,却也开得正艳。
院门开着,里面传来隐约的交谈声。
“小姐,胡姨娘就在里面。”许老汉停下脚步,并未再往里走。
孟南枝点了点头,示意月芹先进庭院向胡姨娘通报。
胡姨娘很快迎了出来,面色激动还带了丝愧疚,“枝枝,是我未能着人回去通传一声,让你担心还专门来接我。”
月芹是个会办事的,进屋通报时便已经点明了孟南枝是因为担心她才来的。
孟南枝浅笑着上前,挽住胡姨娘的臂弯道:“姨娘这是说的哪里话,我出门未归时,你也不是一直挂念着我嘛。”
胡姨娘对她的付出和关心,她感受得到。
再加上这些年早已磨合成了家人,所以当知道胡姨娘未按时回府,孟南枝才会那般着急地出来寻她。
胡姨娘闻言甚感欣慰,轻拍了拍她的手背,道:“来,快随我进屋,这雨天路滑地,可别冻着了。”
一直到了屋内,胡姨娘才对孟南枝介绍道:“枝枝,这是我姐姐家的小女,姓赵,名唤佩兰。近日家中得了变故,到京中寻到我,我便想把她安置在庄园住一段时间。”
只是,胡姨娘在说到“变故”二字时,眼神明显有些不自然。
孟南枝这才把目光落在跟着胡姨娘身后,一进一出的年轻妇人身上。
这位表侄女比孟南枝预想的要年轻,约模二十六七的样子。
也比孟南枝预想的要漂亮许多,眉若远黛,眸若秋水。
与胡姨娘只有两分相似,却比胡姨娘年轻时还要温婉。
乌发只简单梳了个妇人髻,斜插了一支木簪,穿着朴素,却难掩雅致。
眼尾泛红,应是刚才两人说了伤心事。
随着胡姨娘的话音落地,赵佩兰擦了擦泛红的眼角,非常规矩地屈身行了礼,“佩兰见过孟姑娘。”
孟南枝抬手虚扶了她一把,“不必多礼,既是姨娘的亲戚,那便也是自家人,唤我一声姐姐便是。”
孟南枝见她举止间皆有礼数,与胡家父兄的气质完全不同。
心中暗自点头,并不排斥她住在孟家庄园。
赵佩兰闻言低低地道了声:“佩兰谢过南枝姐。”
孟南枝微微颔首,未再多言。
胡姨娘抬头看了眼天色,道:“既如此,佩兰你且先在这里住下,我会给你安排两个丫鬟过来,有什么事交代丫鬟去做,万不可独自进京,等天放了晴我便着人送你回去。”
赵佩兰闻言睫毛微颤,垂头应下,“是,姨母。”
胡姨娘的语气有点强势,对赵佩兰说的话明显也有些苛刻。
因灾情严重,京都街市内往后会稍加混乱。
孟南枝只当她是担心表侄女安全,并未做过深细想。
胡姨娘又与赵佩兰交代了几句话后,便说道孟南枝一起回孟府。
临走时,许老汉带给孟南枝送上了田庄存放的樱桃果酱,还有些蔬菜瓜果,装了满满一车子。
也就导致回去路上,孟南枝不得不和胡姨娘挤在同一辆马车里。
等他们到了京都的主干道时,果真已经开始看到带着外城口音的百姓,在街市上寻亲问路。
这些外城百姓,眼下还不能称之为流民。
因为他们能入城门,手里自然拿的都有官府的通碟。
不管是乡绅也好,仕族也罢。
多多少少与京都人都是沾亲带故的。
真正称之为流民的百姓,是进不了京都城门的。
也没有那么快能从山城边乞边讨地赶到京都。
想到山城,孟南枝便想到长子,也不知他如今走到了哪里,一路是否安全。
马车再次碾过积水,回到孟府时,天色渐暮,沈砚珩已经散学归来。
待孟南枝和胡姨娘分别换完衣服在厅堂坐下,沈砚珩便迫不及待地从怀里掏出宣纸递给她,“母亲,您来看这是我今日画的地图。”
宣纸铺于桌面,这次沈砚珩画的并不是整个京都,而是只有孟府方圆五里。
对于这方圆五里的每条道路或小巷,都标注了大致长度,甚至在一些关键位置还做了简要的注释说明。
孟南枝仔细端详着,眼中满是赞赏,“珩儿,你这地图画得极为出色,想必是下了不少功夫。”
沈砚珩咧嘴一笑,露出四颗白牙,“母亲,我今日特意向教授请教了许多,查看了禹贡地域图等好多文献,这才完善了这地图,就是我急着给您看,画得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