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演讲中锤炼好口才(2)
第17章演讲中锤炼好口才(2)
人们都有好奇的天性,一旦有了疑问就非得弄个水落石出。为了激发听众们的兴趣,可以采用悬念手法,制造悬念,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对美国会计协会罗切斯特分会的一次演讲中,演讲顾问唐纳德·罗杰斯通过表达他对听众需要的关心而激发起了他们的兴趣。“我今晚要演讲的题目是‘信息的透露’。确定这个题目之前,我先是查阅了本地的会计年鉴分册和全国会计协会的学术专刊,然后又询问了我的同事亚历克斯·莱文斯顿和戴夫·汉森:‘今晚来听演讲的人都有哪些?他们希望我讲什么?’他们告诉我在座的各位都是些很热心的人,希望我的演讲有趣而富有启发性。
因此,我将告诉大家一些有用的知识,我也同时希望我的演讲简明扼要,并留给大家一定的提问时间。”
4.抓紧人心
看看英国文学家纪伯伦在开始演讲时,是怎样逗引听众大笑的。
“诸位,我年轻的时候,一直住在印度,我常常为某家报馆采访刑事新闻,这工作是非常有趣的,因为它使我有机会认识一些伪造货币、盗窃、杀人犯等等这一类富有冒险精神的天才。(听众大笑)有时我采访到他们被审判的情形后,还要到监狱里去拜访一下我那些正在受罪的朋友。(听众又发出笑声)我记得,有一位因为杀人而被判无期徒刑的人,是个很聪明且善于说话的年轻人,他告诉我他的高见:‘我觉得一个人如果一失足跌入罪恶的深渊里,就非得从此为非作歹不可,最后他会以为只有把其他人都挤到邪路上,才可表现自己的正直。’这句话,正好可以贴切比喻当时的内阁!”(听众的笑声和鼓掌同时并起)
他所讲的并不是编造出来的故事,而是他自己真实的经历,并且用戏谑的口吻,指出他的矛盾。
5.直入式开场
演讲时,大多数情况下,演讲者都是某项领域的专家或权威。因此,如果听众对演讲的主题不熟悉或是知之甚少,那么很有必要在开头部分对听众讲述与主题有关的背景知识,它们不仅是听众理解演讲所必需的,而且还可以体现出主题的重要性。
美国空军少将鲁弗斯·l·比拉普斯在夏努特空军基地的一次宴会上作演讲时,就对“黑人遗产周”的有关背景知识及其对美国空军的重要性作了介绍。
“我很高兴来到此地,同时我也很感谢应邀和在座各位讨论有关美国黑人问题。为保持和增进民族间的理解,美国各州又开始纪念‘黑人遗产周’。在夏努特空军基地,我们庆祝它则可以对美国空军进行完整无缺的教育。
我们民族的主旋律是:‘黑人历史,未来的火炬’。
这个已成为美国人民生活一部分的纪念活动,是弗吉尼亚州纽坎顿市卡特·g·伍德森最先提出并计划的,他现在被誉为美国‘黑人历史之父’。
伍德森先生于1915年成立了‘美国黑人生活和历史协会’。后来,他又于1926年发起了黑人遗产周纪念活动……”
独具匠心的开场白,给人以新颖、奇趣之美,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能控制场上的气氛,为接下来的演讲顺利搭梯架桥。
绝妙的结尾把演讲推向高潮
结尾是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把握得好,就会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把握不好,就会功亏一篑,令人扫兴。
结尾和开头一样,同样最能显示演讲者的演讲艺术,是演讲中最具战略性的一点。俗话说的好:“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演讲的结尾是对整个演讲的总结,它承担着收拢全篇的任务,因此,其意义是非常大的。演讲的结尾既要有文采又坚定有力,既概括全篇又耐人寻味,才能使全篇演讲得以升华,收到良好的效果。
激发高潮是很普遍的结束方法。这通常很难控制,但是如果处理得当,效果就会好得出乎意料。整个演说逐步向上发展,在结尾时达到高峰,句子的份量也愈来愈重。
例如,林肯赞美尼亚加拉瀑布的演说,就是如此。
“这使我们回忆起过去。当哥伦布首次发现这个大陆,当基督在十字架上受苦,当摩西领导以色列人通过红海,甚至当亚当自其造物者手中诞生时,那时候和现在一样,尼亚加拉瀑布早已在此地怒吼。已经绝种但其骨头塞满印第安土墩的巨人族,当年也曾以他们的眼睛凝视着尼亚加拉瀑布,正如我们今天一般。尼亚加拉瀑布与人类的远祖同期,但比第一位人类更久远。今天,它仍和一万年以前一样声势浩大。早已死亡,只有从骨头碎片才能证明它们曾经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史无前例的巨象,也曾经看过尼亚加拉瀑布。在这段漫长无比的时间里,这个瀑布从未静止过一分钟,从未干枯、从未冻上过、从未合眼、从未休息。”
这个结尾给人的感觉是一浪高过一浪,使人心里难以平静。
讲演结尾的要求大致可以归纳成以下三点。
1.总结观点,在深刻印象中结束全篇
当演讲基本完成,听众对你的观点、态度以及讲述的有关知识基本上已经掌握时,就必须考虑结束了。也就是该“收口”了。“收口”是从视觉上、听觉上给听众留下最后的印象,将在听众的大脑屏幕上“定格”。所以,“收口”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听众对整个演讲的印象。精彩的结尾往往能弥补一些不足,可以强化听众的总体印象。只要我们留意一下,便会发现古今中外的演讲家对结尾都是很重视的。
卓别林是著名的喜剧大师,也是出色的演讲家,他在1943年所作的《要为自由而战斗》的演讲中,痛斥了妄图奴役人民的“野兽”,最后他用直接呼告的形式给听众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哈娜,你听见我在说什么吗?不管你在哪里,你抬起头来看哪,哈娜,乌云正在消散,阳光照射进来!我们正离开黑暗,进入光明!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世界——一个更可爱的世界。那里的人将克服他们的贪婪、他们的仇恨、他们的残忍。抬起头来看哪,哈娜,人的灵魂已长了翅膀,他们终于要振翅飞翔了。他们飞到了霓虹里,飞到希望的光影里。抬起头来看呀,哈娜!抬起头来看呀!”
2.戛然而止,意味深长
演讲到达高潮时,听众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这时果断收尾,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美国作家约翰·沃尔夫曾说过:“演讲最好在听众兴趣未尽时戛然而止。”
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国务卿裴特瑞克·亨利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的演讲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结尾的:“我们的同胞已经身在疆场上,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战斗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亨利以“不自由,毋宁死”6个字戛然而止,使全场愕然,随后即响起“拿起武器”的呼声,“不自由,毋宁死”则成了美国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伟大誓言。
3.借用名言警句结尾
在所有的结尾方法中,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名言警句做结尾,那是最理想不过的。它将表现出你的独特风格,产生美的感受。
世界扶轮社社长哈里·劳德先生以这种方式结束他的演说:“各位回国之后,你们之中某些人会寄给我一张明信片。如果你不寄给我,我也会寄一张给你。你们一眼就可看出那是我寄去的,因为那上面没有贴邮票。但我会在上面写些东西:春去夏来,秋去冬来,万物枯荣都有它的道理。但有一件东西永远如朝露般清新,那就是我对你永远不变的爱意与感情。”
这首短诗很配合他演说的气势,因此,这段结尾对他来说,是极为合适的。
培养应变和控场能力
在演讲当中,常会遇到不同的情况,这就要求演讲者学会控制会场的氛围,具备调配互动的能力。演讲者要想取得良好的演说效果,还应该具有应变和控场能力。即善于临场察颜观色,以便把握住听众的心理变化、兴趣要求,及时修正、补充自己的演讲内容,为演讲成功打下良好基础。
著名演讲家刘景斓讲述了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多年前在三峡演讲,那个地方会场非常简陋,糟糕到什么程度呢?下大雨,那个楼底下开始漏雨了。有人提出后面开始淋雨了,也就是说有20个人的那块区域,人们根本没法听演讲。这个时候,我首先把大家调整到前面,后面呢?采取一些方法,把漏雨的地方加以修补。
还有一次在西郊宾馆,现场50多人,突然停电了,夏天7月份,天气非常炎热,没有空调了。大家很担心,这么多人,万一有什么状况怎么办?
我开始大声讲了。“在座的各位,停电是考验一个人自我情绪控制的最佳时机。从现在开始,我们开始计时,训练每个人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坐在这里不要动,做深呼吸,然后开始思考,这一天我们学到了什么东西,并且不用在灯光下面,找一页空白的纸,把它写下来。”20来分钟以后,电突然来了,每个人打开纸发现,写了好几页,又学习,又成长,又体验。
对于现场出现的突发事件,大多是我们事前没有预料到的,这就需要演讲者临场发挥,避免尴尬局面。
美国大律师赫尔有次为当事人辩护,不小心摔倒在台角,衣服撕开了口,帽子也掉了。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律师的不幸,本来听众应该安静,寄予同情,可下面却爆发出笑声、掌声和口哨声。这时,赫尔很镇静地走到中间,微笑着向着听众:
“对不起,各位,此时此刻,我太激动了。一是为我的当事人;二是为了大家,激动使得我手足无措。衣服破了不要紧,帽子掉了不要紧,只要真理在心中。”
律师面对听众的嘲讽,不是针锋相对,而是及时化解。话一出口,台下掌声乍响,此时的掌声是发自内心的。
那么,一个成功的演讲者需要哪些应变与控场能力呢?
1.控制感情,掌握分寸
当发生意外情况时,要镇静,要有好的心理素质,能控制感情,掌握分寸。不要在讲台上惊慌失措,更不要因急躁而冲动行事。
2.从容答题,妙语解脱
演讲时,常有听众提出较尖锐的问题,欲“把你逼上绝路”,这时候该怎么办呢?要学会从容地回答听众提出的问题,特别是那些乍看起来十分棘手的问题。有的人采取压制的方法,发火批评,喊“别吵了,安静下来”,这样只会使自己陷入窘境。有的人则采用以诚相待、妙语解脱的办法,变被动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