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第82章第九篇第81章旧上海故事
从霞飞路到淮海路
淮海路是上海著名商业街,其主干淮海中路原名霞飞路,在20世纪30年代即以幽美、繁
华和富有异国情调而享誉中外。淮海路始筑于1900年,曾数易其名。淮海东路初名宁波路。
淮海西路初名乔敦路,30年代改陆家路。淮海中路东段初名西江路,西段曾名法华路、宝昌
路;至1915年6月更名霞飞路,并在1922年3月法国将军霞飞来沪访问时举行揭碑仪式。汪伪
时期曾改霞飞路为泰山路和庐山路。1945年10月又改为林森路。1950年5月25日,市人民政
府公告更为今名,以纪念淮海战役。
1精心设计的住宅区
20世纪以前,今日上海淮海路地区散布着诸如赵家宅(今普安路
口东北)、顾家宅(今重庆南路口西南)、盛家宅(今瑞金二路口两侧)、钱家宅(今陕西
路口环周)、曹家宅(今乌鲁木齐中路口西北)等村落。自19世纪70年代中叶起,在法租界
旧区影响下,赵家宅附近开始出现单层旧式石库门住宅。西江路辟筑后,两侧逐渐兴建各式
欧陆建筑,逐步取代零星散布的传统村落农舍。
2高雅商街的崛起
在辟筑的头十年末,在八仙桥附近,即宝昌路的东端,率先出现了一些小型的洋货洋酒
店,并呈向西发展的趋势。20世纪20年代,随着大批俄侨定居上海法租界,霞飞路中段俄侨
社区逐渐形成,开始出现大批俄侨商店。如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餐厅(1933年10月易主,改名
阿尔
卡扎尔咖啡餐厅),不仅是上海开设最早的花园餐厅之一,规模更居法租界之首,仅一个花
园,即可置咖啡桌百余张。至30年代中期,全路俄侨商店已有五六百家。
在俄侨的带动下,各国商人纷至沓来,到30年代中期,数十家非俄侨外商企业出现在霞飞路
上。华资商店也日渐增多了。
3文风浓郁的路段
1896年,清津海关道、太常寺少卿盛宣怀于今淮海西路华山路西南创设南洋公
学,是今淮海路地区最早的文化机构,也是迄今最重要的学校,此即后来的交通大学。1903
年,美籍苏格兰人李佳白将基督教文化团体尚贤堂从北京迁沪,设址西江路狼山路(今淮海
中路马当路),成为今淮海路上最早的文化团体。
此后,教育、医卫、学术、图书、文艺、出版等各类文化机构团体,随路而兴,陆续迁设。
1912年,复旦公学在淮海路地区经历了初创时期。1933年,由实业家叶鸿英捐资,黄炎培等
创设的鸿英图书馆,设址今淮海中路1413号,藏书15万册,其中3777册1813万件建国前
报剪报资料,极为珍贵,1956年调划中共中央宣传部。1938年迁设今淮海中路1729号的中比
镭锭治疗医院,是1931年创设的治疗癌症专科医院。1954年更名上海肿瘤医院,1960年他迁
。1939年11月8日,上海戏剧学校创设于马浪路41号a,梅兰芳、张君秋、谭
富英、马连良、萧长华、黄桂秋等特约讲课授艺。该校只办一届,但186名正字辈学员,却
都是中国京昆剧发展的中坚,影响极大。
上海弄堂
“薏米杏仁莲心粥!”“玫瑰白糖伦敦糕!”“虾肉馄饨面!”“五香茶叶蛋!”这
是鲁迅
先生在《弄堂生意古今谈》中怀念20年代他初到上海时,闸北一带弄堂内外叫卖零食的声音
。他认为那些口号既漂亮又具艺术性,使人“一听到就有馋涎欲滴之慨”。
“弄堂”是上海人对里弄的俗称,“里弄房子”就是弄堂建筑。在弄堂里除了有叫卖零
食点心之外,还有叫卖青菜、豆腐、瓜菜、鸡蛋的,时而还有活鸡活鸭;每隔几天还有把服
务送上门的修理棕绷、补皮鞋与弹棉花胎之类。它的优点是这里的生活富于邻里感,邻居相
互帮助,亲如一家。缺点是,“对于靠笔墨为生的人们,却有一点害处,假如你还没有练到
‘心如古井’,就可以被闹得整天整夜写不出什么东西来”。
弄堂与弄堂房子是上海开埠后的土产。英国人发现要发挥上海成为都市的潜力,仅仅靠
那些为数不多的外侨(1865年在法租界
的外侨为460人,英租界可能多一些)是不行的。那时恰逢太平军进入江南(1853年
),大量富有与中产阶级的中国难民要求移入,于是租界当局顺水推舟,向中国居民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