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第89章第十篇第88章季风和季风雨
人类对季风的认识
季风是一个古老的气候学概念,通常指近地面层冬、夏盛行风向接近相反且气候特征迥异的
现象。其英文名称为monsoon,来源于阿拉伯文中的词汇mausim。中古时代阿拉伯商人利用
风向的季节变化特点从事航海活动,当时人们对季风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17世
纪后期,随着欧洲商人航海活动的增加,人们对季风的观察更为细致,从而加深
了对季风的认识。1686年哈莱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提出
季风是由太阳对海洋和陆地加热差异形成的。他认为,海陆加热差异导致大气中气压的差异
,这种差异只能通过由高压吹向低压的风来平衡。夏季风由冷洋面吹向暖大陆;冬季正好相
反,由冷大陆吹向暖洋面。后来,哈得莱又对哈莱的季风模型进行了补充和
修正,很好地解释了南亚季风的风向及其变化特征。后来,随着人们对季风研究的不断深入
,一些科学家又提出,大气中的湿过程也是驱动季风的机制之一。空气中的水汽的相变过程
能够储存和重新分配热带和副热带大部分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能,并且有选择地释放这些能量
,从而决定季风降雨的强度和地域。
亚洲除了南亚这个显著的季风区外,东亚地区也是一个比较显著的季风区。我国除新疆、
柴达木盆地中部和西部、藏北高原西部、贺兰山和阴山以北的内蒙地区属大陆性无季风气候
区外,其他地区均属季风区。事实上,早在2500多年前,孔老夫子
就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季风有所论述,只不过那时没有用“季风”这个术语而已
。孔子在其研究《易经》的专著《说卦传》的第三章写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
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此处,山应指高山陆地,泽为海洋、湖泊。如果用现代气象
学的观点来解释孔夫子的“山泽通气”,就是太阳对山和泽的加热差异产生热力环流,这个
环流就是所谓的“通气”;而低层环流,即冬季从陆地吹向海洋或夏季从海洋吹向陆地的
风,就是我们今天观察到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冬、夏季风。孔子在《说卦传》的第五章继续写
到:“齐乎巽,巽东南也。”他将巽卦的方向定义为东南。此处,巽为风,实指东南风,这
正是我国东部地区的夏季风。2500多年前孔子对东亚季风的认识已非常接近300多年前哈莱
对印度季风的认识。
20世纪30年代起,竺可桢先生等我国现代气象学家指出,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特点和成因
不尽相同,东亚季风主要由海陆差异因素引起,而南亚季风则以行星风带的季节变化为
主因。此外,东亚季风按地理纬度又可分为热带季风、副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等。
春风不度玉门关
人们都会背诵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就是这首诗中
的名句。在这里的“春风”,是指气候学中所讲的夏季风,就是从海洋上吹过来的暖湿偏南
气流。“玉门关”处于河西走廊西部的甘肃省敦煌境内,是古代丝绸之路上
的一重镇。
夏季风为什么不能吹到玉门关呢?这和那里特殊的地理环境是有关的。玉门关的四周群山
环绕,地形起伏也很大,高大的山脉和一些大小不同的盆地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气候有
着明显的大陆性特点。西部的帕米尔高原,阻隔了自大西洋来的暖湿气流;南部的
青藏
高原,阻隔了自印度洋来的暖湿气流;而且东南面还有一些著名的山脉(如贺兰山),
也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夏季风。
夏季风来自海洋,不仅温暖,而且潮湿。夏季风吹到的地区降水普遍增多,植物生长比较
茂盛。
可是夏季风的势力较弱,侵入内地的速度又比较慢,影响的时间也较短,特别是在我国北方
夏季风控制的时间就更短了。每年4~5月之间,夏季风到达了我国南部沿海;6月到达
长江流域;直到7月份才推进到华北与东北;到了9月,它又受到北方冬季风的逼迫,所以又
速地撤回到长江以南。在气候学上,把我国境内受到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作季风区;
而把受到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作非季风区。具体的界限大概在我国著名的山脉大兴
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根据这个界限来划分,玉门关恰好处在非季风区内,因此夏季风——春风也就吹不到玉门
关了。因为“春风不度玉门关”,所以那里的空气相当干燥,自然降水也就十分稀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