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第39章第四篇第38章红色的海——红海
在非洲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有一片颜色鲜红的海,这就是红海。它是印度洋的附属海。
红海像一条张着大口的鳄鱼,从东北向东南,斜卧在那里。它长约2000多公里,最大宽度30
6公里,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北段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通,南端有曼德海峡与亚丁
湾相通。海内的红藻,会发生季节性的大量繁殖,使整个海水变成红褐色,有时连天空、海
岸,都映得红艳艳的,因而叫它红海。实际上,在通常情况下,海
水是蓝绿色的。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红海成为印度洋与地中海间的要道,是一条重要的国际航
线,它使原来绕过好望角的航线,缩短了9000公里。
红海是年轻的海。大约2000万年前,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分开,诞生了红海。现在还可
出,两岸的形状很相似,这是大陆被撕开留下的痕迹。非洲板块与阿拉伯板块间的裂谷,沿
红海中间通过。
高温高盐度
1947年,瑞典的“信天翁”号调查船,曾经来过红海考察,发现了海底裂谷处的几个热源。
来,美国的“阿特兰蒂斯2”号和英国的“发现者”号,也相继到这里调查,证实了这些热
源的存
在,并测得了这里的水温高达56c,盐度高达74~310。而在正常情况下,热带海面的水温
一般最高只有30c,至于深层水温一般只有4c。海水的盐度,一般在35左右。红海海底裂
谷处,水温高出十几倍,盐度高出2~9倍,实在令人吃惊。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反常的情况呢?经科学家的论证认为,由于裂谷不断扩张,地幔的熔岩流
出来,加热了沿裂缝下渗的海水;大量的矿物质和溶解盐类,也趁机溶进海水。在这些热的
海水里面,含有丰富的铁、锰、锌和铅等多金属矿物,人们称它为热液矿床。调查结果公布
之后,引起了世界的瞩目;苏丹政府首先提出对这些海底矿物的所有权的要求。但在2000
米水下,开采这些矿物谈何容易,所以至今仍是纸上谈兵。
红海处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它北部年降雨量只有28毫米,实在可怜得很,南部也只有12
7毫米,真是滴水贵如油。然而,这里的蒸发量大得很,年平均约2100毫米,远远大于降水
量。加上红海周围无河流汇入,使红海水量入不敷出。必须由印度洋的水流来补充;亚丁湾
就成了调节红海水位的“大水库”了。从印度洋进入亚丁湾的水,浩浩荡荡北上,进入干渴
红海,补充它的水源不足。红海的高温、高盐水也不断地经过曼德海峡的底层,流向亚丁湾
,成为印度洋高温、高盐水的重要源头。
海底绿洲
科学家在海底裂谷附近意外地发现了一幅使人眼花缭乱的生物群落图影:热泉喷口周围长满
红嘴虫
,盲目的短颚蟹在附近爬动,海底栖息着大得异乎寻常的褐色蛤和贻贝,海葵像花一样开放
,奇异的蒲公英似的管孔虫用丝把自己系留在喷泉附近。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丛立的白塑料
似的管子,管子约2~3米长,从中伸出血红色的蠕虫。
科学家们对与众不同的蠕虫作了研究。这些蠕虫没有眼睛,没有肠子,也没有肛门。解
剖发现,这些蠕虫是有性繁殖的,很可能是将卵和精子散在水中受精的。它们依靠30多万条
触须来吸收水中的氧气和微小的食物颗粒。
科学家们对于喷泉口的生物氧化作用和生长速度特别感兴趣。试验表明,喷泉口附近的
每年长大4厘米,生长速度比能活百年的深海小蛤快500倍。这些蠕虫和蛤肉的颜色红得令人
吃惊。它们的红颜色是由血红蛋白造成的,它们的血红蛋白对氧有非常高的亲和力,这可
能是对深海缺氧条件的一种适应性。
生物学家们认为,造成深海绿洲这一奇迹的是海底裂谷的热泉。热泉使得附近的水温提
高到12~17摄氏度,在海底高压和温热下,喷泉中的硫酸盐便会变成硫化氢。这种恶臭的化
合物能成为某些细菌新陈代谢的能源。细菌在喷泉口迅速繁殖,多达1立方厘米100万个。大
量繁殖的细菌又成了较大生物如蠕虫甚至蛤得以维护生命的营养,在喷泉口的悬浮食物要比
食饵丰饶的水表还多4倍。这样,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维持了一个特殊的生物链。科学家称
这一程序为“化学合成”。
科学家们在加拉帕戈斯水下裂谷附近2500米深处的海底一共发现了5个这样的绿洲。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