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第24章第二篇第23章美丽的杀手——碧海赤潮
20世纪60年代,日本近海突然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好端端的海面经常变成一片红色,像
是谁把红色染料倒进了海水里一样,使得大海成了红色的世界,异常美丽动人。从未见过如
此海上景色的人们,纷纷前来观赏,心想,这是哪位神仙把天上的红地毯铺到了海里。可是
,好景不长,红色海水出现不久,死鱼死虾的臭味也随风飘过来。人们这才发现这种
美妙的奇景其实是一场灾难,渔民们恍然大悟:呀,我们的生计完蛋了!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经过科学家长时间调查,才找到这背后的凶手,发现这是水体富养化的一种表现,也就是
水中营养物质太多了,其中主要是磷和氮的含量过高,才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科学家们把
这种灾害现象称为“赤潮”。当每立方米水中含磷量超过20毫克、无机氮超过300毫克时,
水体就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了。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实际上,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的,它可因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
和数量不同而呈现出不同颜色。如夜光藻、中缢虫等形成的赤潮是红色的,裸甲藻赤潮则多
呈深褐色、红褐色,角毛藻赤潮一般为棕黄色,绿藻赤潮是绿色的,一些硅藻赤潮一般为棕
黄色。1937年厦门西港所发生的浮动弯角藻和尖刺菱形藻赤潮,水体黄褐而略带绿。因此,
赤潮实际上是各种色潮的统称。
赤潮由于发生地点的不同,有外海型和内湾型之分,有外来型和原发型之别,还有因出
现的生物种类的不同而有单相型、双相型和多相型之异。
人们很早就发现了赤潮现象。中国古籍和西方《圣经》都有记载。达尔文在“贝格尔”号航
海记录(1831~1863)中
记述了巴西、智利海面由角毛藻引起的赤潮。中国在1933年记录了发生在浙江镇海、定海和
台州一带的夜光藻赤潮,这次赤潮造成当地贝类大量死亡。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城市污水和工农业废水大量排放入海,赤潮
现象与日俱增。我国60年代以前,仅记录了4次,70年代记录了20
次,80年代记录了75次,进入90年代,赤潮更是频繁发生,2000年我国近海共发现28次。
赤潮的发生原因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关于赤潮发生的机理虽然至今尚
无定论,但是赤潮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达到一定的密度,否则,尽管其他因子
都适宜,也不会发生赤潮。在正常的理化环境条件下,赤潮生物在浮游生物中所占的比重并
不大,有些鞭毛虫类(或者假藻类)还是一些鱼虾的食物。但是由于特殊的环境条件,使某
些赤潮生物过量繁殖,便形成赤潮。大多数学者认为,赤潮发生与下列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1海水富营养化
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
。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
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赤潮检测的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体均已遭到严重污染,富
营养化。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大大超标。据研究表明,工业废水中含有某些金属可以刺激赤潮
生物的增殖。在海水中加入小于3mg/dm3的铁螯合剂和小于2mg/dm3的锰螯合剂,可使
赤潮
生物卵甲藻和真甲藻达到最高增殖率,相反,在没有铁、锰元素的海水中,即使在最适合的
温度、盐度、ph和基本的营养条件下也不会增加种群的密度。其次一些有机物质也会促使
赤潮生物急剧增殖。如用无机营养盐培养简裸甲藻,生长不明显,但加入酵母提取液时,则
生长显著,加入土壤浸出液和维生素b12时,光亮裸甲藻生长特别好。
2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
20~30c,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c是赤潮发
生的先兆。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
盐度在26~37的范围内均有发生赤潮的可能,但是海水盐度在15~216时,容易形成温跃
和盐跃层。温跃层、盐跃层的存在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条件,易诱发赤潮。由于径流、
涌升
流、水团或海流的交汇作用,使海底层营养盐上升到水上层,造成沿海水域高度富营养化。
营养盐类含量急剧上升,引起硅藻的大量繁殖。这些硅藻过盛,特别是骨条硅藻的密集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