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第22章第二篇第21章农业的天敌——干旱
长时期的缺雨或雨水不足,从而引发水分严重不平衡,造成缺水、作物枯萎、河流流量减少
以及地下水和土壤水分枯竭。当蒸发和蒸腾(土壤中的水分通过植物进入大气)长时期超过降
水量时,即发生干旱。对于世界上的所有地区而言,干旱都是农业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气象上通常将降水量的多少作为干旱的标准。其中,常用的是降水量距平百
分率来表示某地某时段内降水量与常年的偏离程度,并以此衡量干旱是否发生及干旱程度。
在气象部门日常业务中,干旱标准如下表所示。
旱灾记录
1992年我国东部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干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黄淮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伏
秋旱重。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49亿亩,其中成灾面积25亿亩,绝收3800多万亩。
1994年,北方地区春末初夏旱、秋旱;夏季江淮及四川盆地等地持续高温少雨,发生严重伏
旱,其中江淮地区6月下旬至8月中旬总降水量只有100~200毫米,偏少5~8成,四川盆地及
陕南、关中、陇东、陇南等地7月中旬至8月中旬总降水量为50~100毫米,偏少5~7成。该
年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45亿亩,损失粮食262亿公斤。
1997年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干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尤其北方大部地区夏季持续
少雨高温,6~8月降水量一般为150~300毫米,偏少2~4成,华北、西北的部分地区偏少达
5~7成,夏旱最为严重。该年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达5亿多亩,其中成灾面积达3亿亩。黄河
从2月7日起,多次出现断流,至11月21日累计断流共222天,断流河段曾一度达700多公里。
1999年北方大部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北方冬麦区和南方的部分地区发生冬春旱;夏季长江以
北大部地区降水明显偏少,汛期无汛,季降水量一般偏少2-5成,部分地区偏少5-8成,进
入9月以后,华北、西北东部、黄淮部分地区及鄂北等地降水仍持续偏少,致使上述大部地
区发生了大范围的严重夏秋连旱。该年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45亿亩,直接经济损失780亿
元。
2000年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北方大部地区春夏大旱,南方部分地区也发生春旱或伏、秋
旱,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6亿亩,绝收面积12亿亩,其中辽、吉、黑、蒙、冀等省区
旱情最重。天津、长春、济南等300多座县级以上城市缺水。
2001年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尤其北方地区在1999、2000年两年少雨大旱之后,又发生一
次大范围严重干旱。至6月上旬,全国受旱农作物面积达到42亿亩,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
同期最大值,并有4460万人和1450万头牲畜发生临时饮水困难。进入盛夏以后,四川盆地
以东的长江中下游一带持续高温少雨,伏旱严重。秋季,东北、华北、黄淮等地的部分地区
仍有不同程度的干旱。该年全国受旱农作物达57亿亩。
我国干旱的主要特点
干旱是我国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它和其他各种自然灾害一样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战
胜干旱,首先必须认识干旱;只有认识干旱,才能在防旱抗旱中处于主动。
1干旱的严重性
对农业来讲,事实上旱灾要比水灾更为严重,旱灾是我国农业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旱灾的严
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我国干旱受灾面积远大于洪涝受灾面积。根据1950~1990年的资料统计,我国年
平均干旱受灾面积为20851万公顷,洪涝受灾面积8425万公顷。干旱受灾面积占干旱和
涝受灾总面积的712%。1991年江淮地区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但这一年全国旱灾面积仍
高于水灾面积。
第二,干旱发生的次数多于洪涝发生的次数。在1951年至1990年的30年中,全国共发生
干旱300次,洪涝236次,干旱次数占干旱和洪涝总次数的56%。
2干旱的地区性
按干旱发生的原因,干旱可分为土壤干旱、大气干旱和生理干旱三种,其中土壤干旱是
最主要的。而土壤干旱主要是由于降水不足引起的。
我国南方年均降水量达850~1800mm,少数地区达2000mm以上,北方除长白山地区年降水
量达1000mm左右,其他地区年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50mm以下,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内蒙、宁夏
、青海、新疆、甘肃、西藏的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400mm。因此南方干旱程度较轻,
北方干旱程度较重。我国最大的干旱区为黄淮海地区,其干旱发生的次数最多,干旱面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