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三路生辰纲都被劫了
张之黎听萧珣这么说,也明白了几分:“嗯……生辰纲的钱太多了,难保劫后那些海盗不见财起意。”
“这正是我最担心的。”萧珣缓缓吐出一口气,盯着案上的北地调度图,“所以不能全指望他们。”
张之黎挑了挑眉:“可就算你信得过自己的人,那批礼也不是一车一马那么简单。”
他从袖中摸出一张蜡纸描图,铺于案上:“张令宪这批礼,按押三路,分藏于二十四艘漕船与十二架驿车中。江路七驿、水路换船四次,每段换护军,调令交叉。属下的人评估过——几乎是把一块金子切成四份,用八只锁箱锁起来,再扔进不同的井。”
“难度这么大,估计也会很危险吧。”张之黎叹了口气,“有必要冒险吗?虽说这笔生辰纲的钱很多,但如果损失太多的人也不可行。”
“当然不仅仅是为了钱。”萧珣耸了耸肩膀,“更重要的是削弱齐逆对张令宪的信任,这样才能有机会当监军啊。”
“你能改变张令宪的生辰纲的行走路线吗?”张之黎建议道,“如果到了我熟悉的地方,甚至不用通过海老大,我自己就能带人搞定。”
“本来生辰纲就分三路走,海路一条,陆路两条。”萧珣思考了一会儿,“我能调配随粮线的哨探与站点,并在某几段路线上,有足够的裁量权。”
“你打算在运粮途中做手脚?”
“不是整批,是分段。”萧珣屈指敲了敲案上的地图,“张令宪的生辰纲分三路运送,有一路走漕北段,正与我粮道重叠。我要调粮的理由很简单——前线催粮急。”
他顿了顿,指向“沙头渡”与“浔城驿”之间:“这段水陆交界,地势复杂,又有一个废弃驿站。若我以‘军需滞后’为由调粮车绕行,再临时封港一日……只要生辰纲那批船刚好在这里与我们重叠——就有机会‘走失’。”
张之黎眼神一凝,低声:“你要他们,自己‘走’上这条路。”
“对,”萧珣点头,“只有他们自己被迫选择如此,我们方才不露破绽。”
“可你又不能直接接触他们。”张之黎提醒道,“那批生辰纲由张令宪亲信押送,若不是他自己人的话,连搭讪的由头都没有,反而会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不不不,运送的人知道这身上的干系,他们自己就是惊弓之鸟了。”萧珣掏出了锦囊,“黎叔,你马上出发,按照我锦囊里面的计划行事,王耀威会在锦衣卫那边配合你的。”
“好,事不宜迟,我这就走。”
夜色沉沉,北地细雨如线,沙头渡口的驿站门前挂着封条,一纸调令已封港三日。
张之黎倚着窗沿,眼看第三辆漕车在伪装军卒的护送下绕入指定山路。他转头看向随行的旧部,低声问:“他们信了吗?”
“信了。”旧部低声答,“粮道催急,他们以为这支车队是截调紧急口粮,全程未查封车。”
“那就好。”张之黎唇角浮出冷笑,“照计划,两炷香后,引他们误入乌岭南崖。”
“明白。”旧部退下。
乌岭山道,位于沙头渡与浔城驿之间,属南崖支脉。此地山石嶙峋,林密谷深,崎岖狭路如蛇蜿蜒,遇雨极滑,自古便是驿道绕避之地。
是夜,乌岭密林之上风声如怒。山雨自子时而至,草叶蓄水倾泄,道旁积流成涧。张之黎披斗篷立于岭口高石,低声问:“前头安排妥了吗?”
随行旧部点头,压低嗓音:“提前五日便派人装成林巡,把那段驿路上的枯石清理干净了,还在转弯外侧的山腰凿了小凹,埋了两坛火油,一旦马车失衡……便会翻入崖底。”
张之黎点头,又看了看山下——一缕微弱灯火正由东南而来。
那是“被错调”的三辆漕车,在一队伪装成边军的护送队引导下,缓缓驶入乌岭南坡。
车头一名副押军面露迟疑:“这条路……不是常走的漕线。”
护送人头也不回,只抬手晃了晃:“江口封港,沙头滞粮,快马来调文了,催令绕道,前头便是旧驿,那边人手全备。”
“可……这路太偏了。”
“前线催粮,你想抗命?”
副押脸色一白,不敢再言,只得策马前行。
三车入山,蹄声泥响。马匹早在渡口前被人喂了温麻草,如今已隐现躁动之态,沿崖边踽踽前行,尤显不安。至一道折弯急坡,前车忽地一颠——
“啪!”车轴断裂。
这一声脆响直坠山谷,紧接着便是整车倾斜之声。
副押惊呼:“快避开——”
话音未落,前车猛地向崖侧翻去,后车受惊,马匹受牵也冲撞翻侧,木架折裂、铁箱撞开,连带两名押送兵跌入崖底。
山腰草木间,早潜伏下张之黎布下的两名暗哨,悄然点燃火折。转瞬间,一串微光顺着事先埋藏的引线奔出——
“轰”的一声轻爆,火油瞬间泼洒于车身与周边箱体,引燃松柴碎布,崖底烈焰乍起。
火光腾空时,山风呼啸,几片焦黑残木翻滚而出,一截裹着铁皮的箱盖碎片,随着烧断的缆绳滑入崖下溪流,沉入水底。
远处看去,只似山道事故,一场天雨夜翻,兵疲马乏之下的意外落崖。
张之黎遥望山火,脸色不动,只轻声道:“撤。”
“尸首需不需——”
“不必,他们会说是天灾。”张之黎拿出了锦囊看了看,“抓紧把第二条路线的也搞定吧。”
漕队第二路十六车生辰纲,已行至第四驿换马,烈日当空,兵卒汗湿甲胄,嘴唇发干,皆觉口干舌燥。驿前树下早候着一支“预派军需补给队”,旗号上绘着“兵部临调”,押队的是个四十余岁的中年军官,额头贴纱,笑声爽朗:
“将军远行,前线来文说路上苦热,特命我等提前送水送食,勿误军粮之路!”
车队主押是一位总旗军官,面色焦躁,但见对方佩印缀带、文书俱全,也不疑他有诈。他喝了口解暑汤,只觉甘甜微苦,入口清凉,一时间疲乏竟消了大半。
“此水好!”总旗连连点头,下令将军中众人逐一分水、喂马。
这一碗汤,乃是由萧府药室所配,平常调筋和气,却在其中添了三味:绞藤、伏竹花与烘黄参皮,三者合用,不伤性命,却可令人晕沉三时之久。
不多时,驿前广场上果然安静下来。
先是两个车夫歪坐于木轮边,手中缰绳滑落,头点如捣蒜,随即整列军队便如稻穗伏地,一排排沉睡。连带值守士卒、带队主押,也皆昏倒在暑气蒸腾之下,面上虽安宁,实则陷入蒙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