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因为天气好,水稻育秧从播种到出苗总共只花了7天时间。
一片绿油油的小苗苗在田野上冒出头时,京都殿试出结果了。
太和殿内,最好的十份答卷被呈到景和帝案前,他一一阅览过去,在看到一份籍贯为“江南扬州府许县人”的卷子时眼神停留了一会。
“诸位爱卿,这十份策问可有让你们印象深刻的?”
他问在场的两名翰林院大学士,以及朝臣中才学最出众的六名大臣。
“回陛下,这十份策问才学俱佳,臣等……”他话还没说完,就被旁边的同僚打断了。
“回陛下,滇北冀州莫川的策问以小见大,文风虽朴实却言之有礼,臣认为可当榜眼。”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的翰林大学士道。
刚刚被打断的大学士看了同僚一眼,心中腹诽:让你说你还真说,前十名名次向来由皇帝定夺,何必多这个嘴。
“臣举荐宇文逸为探花,文采斐然,国士之才,”一名礼部大臣道。
旁边另一名工部的大臣暗中鄙夷,举荐一个和左相同个地方来的人存了什么心思当谁看不出来?选拔国之栋梁的事也要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可真令他不耻。
工部大臣嘴角向下撇了撇,然而场上显然不止这一名礼部大臣是左相的人,他之后又有三个赞成举荐宇文逸为探花的大臣。占了半数之多。
“诸位爱卿如此举荐这宇文逸,朕倒是想见一见,”景和帝对身旁的老太监吩咐,“宣这前十名进殿吧。”
“。”老太监快步走出殿外,“宣顾昶,莫川,许博文,宇文逸……十人进殿!”
在外面等待传胪大典的众人闻言齐齐把目光投向站在最前面一排的十人。
一般来说,读卷官们选出最好的十份答卷后,皇帝给他们排个名次,填写黄纸即皇榜,就直接开始传胪大典,宣告三甲进士名次了。
怎么这还有其他情况?
无论众人怎么暗自揣度,前十名心怀忐忑踏进殿内光滑的大理石板,感受到来自上首的目光,齐齐深吸一口气,想着等会皇帝问话,自己要怎么回答才能留下一个好印象。
大殿之上十分安静沉默,听不见一丝一毫的声息,这种安静沉默中带着压抑逼迫的气势。皇帝平和不乏威严的声音响起。
“宇文逸,礼、户、吏部三位大臣对你的策问很是推崇,举荐你为探花,你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十人中个子稍显高挑,眉眼有些稀疏的男子闻言脸上闪过激动之色,很快又被他克制下去了。他暗自咽咽口水,清嗓子之后缓缓道出自己做策问的心得。
“好,好好!”景和帝一声暴喝宛如惊雷,把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不知他是欣赏还是愤怒。“依你之才,当探花太过委屈了。”
他这话一出,宇文逸心头狠狠一跳,那三名举荐宇文逸的大臣心中也是一喜,景和帝却没再说什么,转而询问起其他人。
和一开始答卷被放在最上面的顾昶莫川两人交谈一番求学赶考的经历后,景和帝才问到许博文。
“你是从扬州府许地来?”
“回陛下,是的。”
“听闻那里兴起了一种草纸,在各州十分畅销?”
“回陛下,确有其事。草纸乃是许县的寺庙住持发明,考生之前就居住在寺庙内备考。此次殿试有十几位同期都是与我一同从许县清泉寺出来的。”
“哦,竟有此事?一个小小的许地竟出了十几个人才,了不得了不得哈哈哈!”景和帝眼中亮起光芒,这次大家都看出来他是真高兴了。
林爱卿林爱卿,你可真是朕的宝贝啊,给朕送来这么多人才。景和帝心中暗自赞叹。
之后又问了其余几人的情况,不为了让自己对许博文的属意太抢眼,景和帝掩饰性地表现了下对各地选上来的人才的喜爱,就让他们退下。
“方才管爱卿推举莫川为榜眼,朕瞧着是个可造的实用型人才,便依你所言。”见人退出去后,景和帝对着那名头发花白的翰林大学士道。
大学士不惊不喜,颇淡定:“多谢皇上。”
刚刚举荐宇文逸的礼部大臣却有些急躁了:“皇上看那宇文逸如何?”
“爱卿不是言其为国士之才么,朕看这状元之位就给他了。”
举荐的三名大臣闻言皆惊喜地谢过皇上,夸皇上有纳谏之德。
景和帝摆摆手,并不听这些花里胡哨的废话,转而问,“依诸位爱卿看,这探花之位给谁?”
一直没吭声的一名大臣道:“臣举荐许博文。”
另一名同样从头到尾沉默的大臣附议:“臣也举荐许博文。”
皇帝眼睛里闪过一丝微不可查的赞许。
“许博文这小子长得是挺周正的,浓眉大眼的,的确适合当这探花。”
左相一派的几名大臣见达成自己的目的,也就没有在意探花之位给了谁,纷纷附和赞同。
于是这前十名的名次便定下了,礼部侍郎将名次填写在黄纸上,让人将之张贴布告,便是金榜了。
传胪大典开始,传胪官按一甲、二甲、三甲依次唱名。
一甲进士及第有三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进士有七十七人,三甲同进士一百二十二人。
清泉寺同期出来的十四个人,一甲探花一人,二甲进士5人,三甲同进士8人。
传胪大典后,新进士要在保和殿参加朝考,之后会综合殿试和朝考的名次,分别授予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职位。
一甲三人则不用参加朝考,他们可以立即授职。
朝考后,清泉寺十四人分别有两人入翰林院当庶吉士,其余人等各自在六部任职主事、中书。许博文则入翰林院当编修。
自此这十四人便落在朝野各处,如一颗颗小种子等待时日成长,变成一棵棵参天的大树守望相助,成为大变动后朝堂最得力的支撑者。
与此同时,崇文馆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