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铁证无从辩
第五十章铁证无从辩宣府是大明北部较为重要的一座城池,紧连晋蒙,是边防之重镇、长城之要塞,也是以往北元残部经常来袭之域。此次大明天子领着诸王与皇太孙北巡,依着长城一路往西,所见之处,蜿蜒的山峦与巍峨的城池让人心潮澎湃。
清晨第一缕阳光初降之时,朱棣与朱瞻基并肩置身高楼上,俯瞰着远处的山河风貌,朱棣的雄心壮志早已不复当年,如今他只是一位走进暮年的长者,他指着远处层层叠叠的群山说道:“瞻基,皇爷爷一生尚武,数次亲征漠北,又派兵征剿安南,许多人都在背后议论,说朕好大喜功,所做一切不过是为了图一个千秋万代之后的好名声。”
朱瞻基仰视苍穹,沉默片刻才开口回道:“成林受荫之前,必要掘土植苗,如此也要十年成材。执掌江山,治理九州,统率万民亦是如此。皇爷爷的苦心,孙儿明白,我朱姓子子孙孙、天下万民也一定会明白!”
朱棣回眸,紧紧盯着朱瞻基俊朗的风貌,眼中神情颇有些复杂。孙儿是他从小看到大的,处处提点,就是为了要将大明的江山与帝统完完整整地交付到他的手上。他行吗?从他降生之日起,朱棣就没有怀疑过,可是现在,他内心着实忐忑了。
因为在朱瞻基的明眸中,除了英气、豪气、胆略和抱负以外,他还看到了一样令他最担心的东西,那就是情。
情,为帝王者一生都挥之不去复杂的感情,可谓是剪不断理还乱。为君者,不能无情,也不能滥情,可以多情却不能专情,否则对于执政来说未必是件好事。
“基儿,你怎么看待秦皇、汉武?”朱棣眉头微扬,似是随口而问。
朱瞻基稍稍有些迟疑,说心里话,在他心中对于朱棣是万分敬仰的,有亲情,有崇拜,还有依赖,但是这一切不会让他违心地只一味说些歌功颂德的话来。
仔细注视着天子的龙颜,朱瞻基意识到朱棣真的老了,他的老不是花白的须发,不是眼角与额头的皱纹,而是一种从心底流露出来的情绪,从筋骨中渗出来的感觉,英雄暮年,关山落日,真真正正的老态中夹杂着一股难掩的落寞与疲惫。
“皇爷爷,秦皇、汉武均是基儿崇拜与尊重的帝王,二者都为各自的朝代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开我华夏帝统之先河;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建万里长城,称得上是旷古第一君。虽说他残暴,可是非常之时治世也许就该用非常之道,即使是令他遗臭史册的‘焚书坑儒’都透着一股俯瞰世事的君主气度。而汉武帝就更为了不起了,从祖宗手中承继江山虽不比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疆扩土那样艰难,但是守成更加不易。少年天子裹挟在外威内患的逆境中,可以一举让朝政重归王道,就必须有难得的韬略和智慧。驱匈奴、惩内乱、平吏治,处处显露出武帝的才干与果敢,君主的气度不输秦皇。”朱瞻基缓缓开口,话语并不激昂慷慨,调子和缓而低沉,但在朱棣听来却像是一首最动听的出征曲。
只是他眉头稍稍拧起,依旧是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朱瞻基的眼眸,“他二人都拥有为帝的诸般优长,也做出了惊世之伟绩,但致命的弱点也同样鲜明。”
“皇爷爷?”朱棣的神情让朱瞻基微微有些诧异,好端端的皇爷爷为何会跟他谈起这些?评判史书上早已作古的先贤明君,这是自己在十岁前早已完成的功课,已经有好多年,朱棣没有再跟他谈起这些了。今儿天还未亮就命自己陪他攀山登城观日出,难道只是为了闲谈古人吗?
“基儿,秦自始皇之后二世而终,而汉武帝立少子刘弗陵为帝,又引来多少宫廷变故与国之劫难。秦皇汉武皆为一代雄主,治国确有丰功,可是偏偏都败在了治家上。作为君王,他们或许是成功的。可是作为男人,为父为夫,他们却输得如此彻底。而最终,家败,累国。”朱棣的神态异常凝重,目光直视着朱瞻基,炯炯如炬,直逼心房。
朱瞻基隐隐地明白了朱棣言之所指,他脸色微变,沉吟片刻,猛地问道:“可是府中,出了什么事?”
朱棣肃穆的神色瞬间变得晴朗起来,一阵大笑毫无先兆地响彻四方,他重重地拍了拍朱瞻基的肩头,“去吧,这件事由你自己处理。记住,皇帝没有家事,家事亦是国事。你永远不属于任何女人,因为你不仅仅是她们的夫,更是天下臣子仰望的天。稍有不慎即会天地变色。”
朱瞻基怔了又怔,对上朱棣的龙目,他最终重重一拜,随即转身而去。
皇太孙府宜和殿内,太子妃居上坐,胡善祥坐在下首,而殿中立着的正是孙若微。
慧珠看了看室内立着的侍女与内监,刚要挥手让她们退下,太子妃忽开口道:“不必了,府里出了这样的事情,哪里还能掩耳盗铃?原本太孙府上下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谁又真正逃脱得了干系呢?”
“是!”慧珠立即点头称是。
坐在次席的胡善祥把目光迅速投向了慧珠,太子妃的话一语双关,细听起来仿佛有些刺耳,像是在敲打着谁,又像在暗示着什么,让人隐隐有些不安。而慧珠则回了她一个安慰的眼神,一切按部就班,不必惊惶。
胡善祥从慧珠的目光中读出了安慰,于是又刻意让自己表现得淡定贤静些,她只是把身子微倾,倚靠在铺着红锦缎的扶手枕上,显得有些虚弱而乏力,而神情又似乎是在强打精神硬撑着,那模样着实有些可怜。
“善祥,母妃知道你身子虚,原本也想等皇太孙回府之后再来定夺。可是如今偏偏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府里出了命案,皇上派来的教养嬷嬷身遭不测,我们终究是要查一查,也好给皇上一个交代。你也终究是这皇太孙府的当家主母,所以还是由你来断吧。”太子妃缓缓开口,目光扫视着殿内众人,有些清冷又有些空洞,像是扫视着每一个人,似乎可以洞察一切,又似乎什么都没有看,只是透过她们再看另外的人和事,那情绪如此淡泊,真让人看不透她此时在想些什么。
胡善祥微微侧首,对上太子妃的目光,唇边浮起淡淡的苦笑,“是儿臣的错,没有管好太孙府,无德无能,惹出这些事端来,让母妃也跟着操心,真是不孝!”
太子妃淡然一笑,端起桌上的茶浅浅地饮了一口,没再说什么。
胡善祥轻叹一声,直起身子,目光对上立于殿中的若微,“若微妹妹,前几日姐姐身子不适,一直在寝殿静养。慧珠统管太孙府责任重大,自然是殚精竭虑事事谨慎,所以这才去妹妹那里查问查问,因为有些事情没弄清楚,便暂将你幽居在别苑,你也莫要往心里去。今日母妃也在此,我们只问事实,不究其他。若是你做的,我也不怨你,定是姐姐哪里做得不周让妹妹受了委屈,所以妹妹才想法子惩戒姐姐。如今说清楚了,这事情便了了,我绝不深究。若不是妹妹做的,也定要还你清白,对大家都有个交代。”
若微面上一直带着三分笑意,此时更浓,“太孙妃说的,若微听不懂,请太孙妃明示。”
胡善祥面上一僵,很是尴尬,于是端起案上的茶水想润润喉,也似乎是想定定神儿,可是偏偏呛了水,好一顿咳。
慧珠立即上前又是捶背又是顺气,也正好把话接了过来,“容奴婢逾越了。”
太子妃道:“无妨,你也是这府里的管事,前因后果就与孙令仪对对吧。”
慧珠点头应允,这才挥了挥手,让梅影端上来一个托盘,只见里面放着一些精致的脂粉盒,“这是从孙令仪房里搜出来的胭脂盒,里面的胭脂都是孙令仪自己做的,已经请府里的太医查验过了,没有毒。而这两盒是孙令仪赠给曹恭仪的,这两盒均有毒。”
胡善祥把目光再次投向若微,眼中已然有了湿意:“前些日子府里风传,说是若微妹妹因为殿下宠幸雪柔,手书题诗的事情醋意大发,原本以为只是谣传,可若微妹妹竟为此事离府住到咸宁公主府上,想来也是动了真气,这也是人之常情。只是气归气,吃醋归吃醋,万万不该做这等损人之事啊。”
“娘娘!”站在胡善祥身后的柳嬷嬷突然开口了,“咱们娘娘真是好性儿,事到如今还处处帮衬着孙令仪。孙令仪哪里只是吃曹主子的醋这么简单?奴才已经打听清楚了,孙令仪这两盒胭脂是在咱们娘娘有喜之后,命碧月送到曹主子那儿的。当时曹主子就说,哪里用得了这么许多,前些日子送的还没有用完呢。碧月就传孙令仪的话,说是若主子自己不用,也可以送人,曹主子与咱们太孙妃一向交好,若是送给太孙妃则是一份美意呢。”
“哦?”众人又把目光投向孙若微。
“你说此话,有何为证?”若微静立当场,开口只此一句。
“凭证?”慧珠轻轻击掌,立即有小太监带着迎晖殿里粗使丫头碧月上前。
碧月扑通跪在当场,“奴婢参见太子妃,太孙妃,诸位主子!”
“免礼!”太子妃细细打量着碧月,这丫头年纪也不小了,原本也是与湘汀、云汀、梅影、落雪等人一起入宫的,人家都出息了,当上了有品级的女官,唯有她还是个普通宫女,她不够伶俐,但是为人最是朴实,当初把她调到瞻基的太孙府,也是看中了这点。她的话,太子妃倒是有七分相信。
“碧月,这两盒胭脂,可是孙令仪让你送给曹恭仪的?”太孙妃胡善祥问。
“是!”碧月点了点头,又惊恐地看了看孙若微。
“‘若是用不完,可以转赠她人,比如送给太孙妃。’孙令仪可让你对曹恭仪说过这样的话?”胡善祥又问。
“是!”碧月又点了点头。
胡善祥又把目光对上了孙若微,“妹妹,就到这里吧,别往下问了。姐姐知道你的心思,想来也是一时糊涂。如今好在姐姐身体硬朗,没有大碍,真的不必再追究了。”
孙若微迎着胡善祥的目光,唇边浮起甜美的笑容,“别,还是应该查个清楚。若是程嬷嬷无事,也许我会从了你的建议,就算我白白担了这个罪名,为了府内的安定我也认了。可是如今程嬷嬷暴死,若不查个清楚,谁能安心?”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胡善祥把目光从孙若微脸上移到太子妃面上,“母妃,今早程嬷嬷被人发现在水井里,身子已经泡肿了,原本以为是失足,可是她面色黑紫,七窍流血,故不敢怠慢,已着人查验过了,所中的毒正是断肠粉。而这断肠粉……”
“照实说来!”太子妃面色异常沉静,音调也依旧和缓,让人参不透半点儿心事。
“孙令仪房里的首饰盒中恰有此物。”胡善祥说着,慧珠便又呈上一个小盒,里面有些黄白相间的粉末,“这便是断肠粉,与金银花长得很相似,孙令仪房里的人都听她讲过,此药用一点儿即可封喉,当时湘汀等人还劝过她不要在房里放这些有毒的花草,可是她不听,偏留着。”
“若微,你有何解释?”太子妃面上依旧如如不动,只是这一次,她的目光直视着孙若微,一动不动。
“不错,我房里有此物,慧珠刚刚说程嬷嬷死因是服食了此物,只是谁又能证明致使程嬷嬷身亡的断肠粉就是我房里的?就算能证明,又与我何干?昨晚我一直被囚在地牢之中,太监小安子可以作证。”若微坦然回道。
“小安子?”太子妃看了看慧珠,“是昔日陪太孙读书的那个小安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