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改稻为桑的迷局 - 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 星辰玖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326章改稻为桑的迷局

第326章改稻为桑的迷局

这海外生意怎么做呢?

万历细细想了想,随即问道:“现在你们主要跑哪些地方的生意?”

这个能欺君吗?

欺君那就是找死啊!

李旦老老实实的道:“现在我们主要跑的是东瀛、安南、吕宋、暹罗、三佛齐,其中吕宋被西班牙人占领了,我们跑去是跟西班牙人做生意。”

这些地方的生意如果都能抢了,那估计都不止三千万两一年了。

万历微微点了点头,随即问道:“那你们主要卖些什么货物?”

这个问题倒是没什么,我都说了跟倭寇做生意了,万岁爷都没生气,买卖什么东西那自然更没有问题。

李旦细细介绍道:“我们卖的主要是生丝、丝绸、布匹、瓷器、茶叶、药剂、漆器、铁器、白糖等,另外我们还从南洋进购香料、香檀木、珍珠、象牙、砂糖等货物销到大明和东瀛。”

生丝和丝绸?

万历颇有些好奇道:“你把生丝和丝绸摆在最前面,这是因为生丝和丝绸需求量最大吗?”

李旦连连点头道:“是啊,万岁爷,每年我们能拉出去多少生丝和丝绸人家就要多少。

生丝和丝绸的利润也高得惊人,我们大明的生丝进价是五六钱一斤,贩卖到东瀛就是五六两一斤,如果织成了上好的丝绸,那利润更是能达到二十倍以上。

我们每年贩十多万斤生丝到东瀛就能赚五六十万两,葡萄牙人也进购广州府那边的生丝贩卖到东瀛去,他们一年也能赚五六十万两。

丝绸在我们大明编织的人工成本大概也就是两三钱一匹,织丝绸一匹耗的生丝也就是一斤左右,但是,织好之后贩卖到东瀛就能卖到十五六两一匹。”

这生丝和丝绸竟然这么赚钱!

对了,某部戏里好像有改稻为桑的情节。

万历想了想,又问道:“如果一亩地全种上桑树能出多少斤生丝?”

李旦细细介绍道:“这个没有定数,按唐甄《惰贫》中记载,一亩之桑获丝八斤,按叶世倬《劝业桑田告示》中记载,凡好田种麦谷,每亩丰年纵收二石,不过值银一两,若使种桑叶,每亩采叶饲蚕可收水丝九斤,值钱五六两。”

这一亩就算八斤,哪怕按五钱一斤收购,那也是一亩地四两银子,而一亩地出产二石粮按南直隶的粮价那也就值一两银子,改稻为桑真可行吗?

生丝的利润这么高,为什么不把能种桑树的地全都种上桑树呢?

如果历史上真有改稻为桑这一出,那嘉靖就被严党给耍了!

嘉靖就不去了解生丝的产量和织一匹丝绸需要多少生丝,严党说需要将太湖周边九县之地全部改稻为桑才能凑足五十万匹丝绸,这纯粹就是为了兼并田地。

如果按一亩八斤生丝产八匹丝绸来算,五十万匹丝绸就只需将七万亩耕地改稻为桑就行,太湖周边不管哪一个县最少都是几十万亩的耕地啊!

严党就是想借此来兼并田地,太湖周边九县的耕地加起来估计七百万亩都不止,只需七万亩,他们要九县之地,这不是兼并田地是什么?

这点从严党开出的田地价格也能看出来。

他们竟然开出了六七石粮一亩的超低价!

太湖周边的田地,丰年那是五十石左右一亩,一般年份都要超过四十石一亩,就算是灾年那也是三十多石一亩,他们竟然只出六七石!

嘉靖如果真同意改了,那严党就赚翻了。

所以改稻为桑就是严党精心策划的一个骗局,目的压根就不是为了产丝绸,而是为了拿着圣旨去兼并田地!

他们如果把太湖周边九县的田地全兼并了,那边的老百姓就没了地种粮食,他们还能借机抬高粮价,老百姓辛辛苦苦种桑养蚕织丝绸赚的钱全部会被他们吃干抹净!

严党这个局着实是恶毒。

不过,话又说回来,生丝的利润这么高,为什么不改稻为桑呢?

这个还是跟粮食有关,那部戏里就提了,如果太湖周边九县改稻为桑,那每年得运七百万到九百万石的粮食过去。

如果按漕运一石损耗两石左右来算,哪怕运过去的粮食都是一两银子两石收购来的,加上损耗每年也要花费一千多万两。

这还只是小头,按一年七百万到九百万石的粮食来看,太湖周边九县的人口就是七十万到九十万左右,而按明初大致每人十余亩地来算,不管现在那里的田地被兼并成什么样了,但七百万到九百万亩的田地还是在那里跑不了。

这么算起来,那边全部改稻为桑的话,光是生丝就能产六千万斤左右,哪怕按五钱一斤收购,那都是三千万两。    如果再织成丝绸又要一千多万两的工钱。

也就是说,哪怕严党不是骗嘉靖的,他们是真想把太湖周边九县的田地全部改稻为桑,那每年最少要投入五六千万两!

生丝和丝绸能卖出这么多钱来吗?

哪怕真能卖出五六千万两来,利润也是零,一年白忙活。

如果想要赚钱,哪怕把销往海外的丝绸降到二两银子一匹,那也是一亿多两!

这就是开玩笑了,光是生丝和丝绸就卖一亿多两,全世界一年估计都产不出这么多的白银来啊。

所以,改稻为桑就是个大骗局,想都不要去想。

万历细细想了想,又问道:“现在主要哪些地方产生丝?”

李旦琢磨道:“现在生丝产的最多的地方就是以太湖为中心的浙直地区,接下来就是巴蜀,然后就是广州府一带。”

巴蜀还是第二,太好了,只要巴蜀适合种桑养蚕,那压根就不用改稻为桑。

万历琢磨了一下,又问道:“你觉得大明现在一年能产多少生丝,大概估计一下就行。”

这个怎么估算呢?

李旦细细想了想,这才小心道:“万岁爷,官营的三大织造一年能出丝绸三十万匹,而被我们和葡萄牙人贩卖出去的生丝一年都不止三十万斤。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