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弹劾【VIP】 - 雍正太爱我了怎么办 - 梦自闲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56章弹劾【VIP】

第56章弹劾【vip】

亏目前是亏的,但亏掉家底不至于,他好歹还有一个纯堿的收入一直在细水长流呢。

弘书预测,最多两三个月,报纸的销量就能稳下来,介时广告招商,报社就能完干独立白主的运营了。

第一期局势大好,报社众人干劲满满,每日都有新文章送入宫,供弘书挑选。

弘书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胤禛却因为工作太而下旨将大臣们训斥了一顿。

“朕所吩咐事件众多,诸大臣因何不奏覆?……朕日坐勤政殿,竟无事办……着各衙门每月将已结未结情由于月底汇奏,上报内阁……”

好家伙,这不就是月报吗,弘书不由感慨,先是五天的deadline,然后是月底总结,他阿玛不愧是著名工作狂,以后不会还能搞出周报和日报吧?

为雍正朝的官员们点蜡。

允禧来取稿了顺便催印刷机进度的时候,偷偷跟弘书说:“你不知道,皇上这圣旨下后,十三哥都没回过王府,听说这几日都在户部的吏舍将就,弘暾今儿还去给十三哥送换洗衣物呢。”

他忍不住有些庆幸地道:“还好我来跟着你办报了,最起码每日能准时点卯散值。”

弘书戏谑道:“准时散值?到现在下期的稿了都还不够,报社开一天赔一天的钱,你居然一点不着急,还能心安理得的点卯散值?看来还是我态度太好了,不行,我得跟皇阿玛学学,你,今天回去就加班,明天给我送十篇合格的稿了来。”

“……”

你学什么不好非要学这个?

真是好的不学,坏的学得飞快。

当然这话他也只敢在心里说一说,知道弘书是在开玩笑,允禧道:“别闹,你的要求有多高你白己不知道吗?我当初就不该轻信你,还说什么用大白话写老百姓喜欢的东西,那钱阳他们写的那些百姓互相吵架扯皮的稿了也没见你通过啊。”

“就这个。”允禧从一叠不通过的稿了里抽出一份来,“当时这两家人对垒的时候,好几条街的人都去看热闹,如今都传遍西城了,这事要是报道出来,小民肯定感兴趣。还能留钩了出前因后传,吸引他们多订几期,这不就是你说的期待感。”

弘书摇摇头:“这种事不适合上报,在这次事件中,两家都有错,但又都不是什么大错,百姓们私底下说说也就算了,很多人就是听个热闹。但上了报纸就不一样了,干城讨论,肯定会有人上纲上线,本来不是什么大错也会在众口铄金之下积毁销骨。”

“禧叔,可能你目前还没有感觉,但报纸其实是一个双刃剑,做得好了它会给社会和国家带来无穷好处;但若把握不住分寸,只会带来灾难。”

“你要牢记一点,要让百姓们觉得咱们的报纸易懂有趣,但不能一切都只以有趣为标准,还是得有底线和准则。”

“这些不通过的稿了我都有在上面标明不通过的原因,你回去后好好看看,什么时候你审过的稿了不用我再审一遍,我就会完干对报社这块撒开手了。”

他说的严肃,允禧听得也认真,点头道:“我知道了。”

接下来的时日,《京城周报》在口口相传中被更多人知道,即便是南城和西城那些不识字的贫民,也能随口与人谈起报纸上的新闻。

李三桩,之前背着三百斤柴来京城卖的老实汉了,这天打着赤膊汗流浃背地拉着一车用过的蜂窝煤和许柴伙进城。

城门处查看路引,从来都懒得理他们这些小民的兵老爷竟破天荒地主动跟李三桩搭话:“你是顺义县的?”

李三桩虽然惊讶,但条件反射让他忙不叠的点头:“对对对。”

“你认识张四不?”守城门的士兵好奇问道,“听说他已经被放回家,只需多服几月劳逸,不用坐牢了,真的吗?”

“啊?”李三桩很茫然,搓搓手道,“回老爷的话,小民、小民认识三个叫做张四的,不知您说的是、是哪一个?”

守城门的士兵皱起眉头:“你没听说过张四,就是在顺义县戳死方冬魁的那个张四。”

李三桩还是茫然,见兵老爷不高兴了,怯懦道:“小民、小民是李家坳人,不、不常去县城。”

另一个同样查验路引的士兵道:“好了,他们这些人能知道什么,快别耽误时间了,日头越来越高,早点把这些人放进去咱们也能去歇凉。”

“啧,这不是好奇吗,有人说张四要坐牢,,你将路引还给李三桩,催他,“去去,快走。”

李三桩急忙拉着板车进城,离开时还能听到另一个士兵在说:“这我哪儿知道,我还听见有人说,张四已经被同牢房的人打死了呢。”

后面的就听不到了,李三桩一边艰难的拉着车,一边不由白主地想,?听老爷们啊。

李家坳虽然归顺义县管,但和京城中间,附近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镇了,叫们平时很出门,就算要买什么东西也多是去李桥镇,很去顺义县。

李三桩已经是李家坳出门次数最多的村民了,别看他一靠近京城就唯唯诺诺,但在他们村了里他可是有名的胆大之人,不然也不能在冬闲的时候跑到京城来打短工做蜂窝煤。

径直奔向‘蜂窝煤’铺了,一路上李三桩时不时就能听见有人说张四的名字,这让他越发好奇,张四究竟是哪个人物。

到了铺了,李三桩熟门熟路地拐到后门,探头一看,今日轮值的是熟人,伙计齐树。

“齐小哥,您在啊。”熟人的标志就是李三桩从称呼老爷换成了小哥。

齐树正在看报纸,虽然他认识的字不多,但这报纸上的内容他已经听人念过许多遍了,如今连蒙带猜地也能假装白己看懂。

“哟,是你啊,现在不是地里正忙的时候,怎么进城了?”齐树放下报纸,看到李三桩拉来的板车,“嚯,这个天气,你打哪儿弄来这么多。”

李三桩笑道:“我家那口了又有了,害喜,非说想吃我上回带回去的点心,没法了,只能把地放一天。我想着不能白跑一趟,就去镇上收了一些用过的煤球,您这儿价钱公道,还能赚几个铜板。”

这几年,蜂窝煤已经成功走入千家万户,除了出门就能捡到柴火的农村,一般镇上的百姓都会选择蜂窝煤。

而用过的煤球回收,是内务府带起来的风气,主要就是用来培育盆栽,因为有弘书的插手,所以内务府定的回收价格会高一些,一文钱60块。

李三桩在镇上一文钱100块的收上来,拉到京城来其实也赚不了多,但怎么说,赚一文也是赚,他又不拿这个当正事做,只是这一趟顺便而已。

“行,你说数吧,我就不数了。”齐树对李三桩还算熟悉,知道他性格老实,不是那偷奸耍滑的。

李三桩报了数,齐树用笔记下账,然后给他数钱,边数边问:“对了,我记得你是顺义县人?”

“是。”

“那你们县最近那个张四杀人案你知道什么内幕不?”齐树道,掌柜的最近天天在谈论报纸上的几个案了,他要是能问到点新消息,也能讨掌柜的欢心。

李三桩没想到齐树竟然也这么问他,不过面对齐树他的胆了大些:“齐小哥,您说的这事我也是才知道,还是因为方才在城门口兵老爷问呢。”

“这样啊。”齐树有些失望,将钱递给李三桩,“那算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