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亲情友情乡情篇(2)
第40章亲情友情乡情篇(2)
缅怀母亲
母亲虽然很平凡却是一个坚强的、了不起的人。在我小的时候,她就对我说:自己的伤痛要自己承担,不要让它影响别人,带给别人的都应该是快乐。在我下乡的三年中,母亲忍受着独生女儿远离身边的痛苦,仍然兢兢业业地工作,虽然背地里流了许多眼泪,却仍旧乐观豁达;尽管心疼着我,却总是鼓励我吃苦耐劳,要正直坦荡地做人,使我养成了独自承担伤痛的习惯。现在我虽不能再亲耳听见她的教诲,但在母亲的墓前,我仍能感受到她那种关怀和亲切。有了成就我可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有了痛苦我可以从母亲那里获得勇气和力量,无论什么事情我都可以向墓中的母亲诉说,就好像母亲也能感受到我的一切。我感觉到与母亲是那样的亲近,似乎她从来也不曾离开过我。
戕残人性的孝礼
按照旧的礼教,被休弃和改嫁的妇女死后,她原先的儿子是不能为她服丧致哀的。孔子的妻子是被孔子休掉的,她死后,儿子伯鱼哭得很伤心,过了丧期还在哭。遵守旧礼教的孔子终于忍不住了,就呵斥儿子说:“你哭得太过分了吧!”伯鱼吓得不敢再哭了。伯鱼早死,他妻子改嫁到了卫国。她死的时候,儿子子思跑到孔氏祖庙大哭。守庙人对他说:“你母亲已经改嫁,不是孔家的人了,你怎能到这里来哭呢?”子思连忙道歉认错,自己又偷偷另找一间屋子,关起门来哭。子思成人后,娶了妻子,生了儿子子上,但他后来也跟祖父一样,休了妻子。被休的妻子死时,子思不准子上为母亲服丧致哀,态度更加严酷。他说:“她是我妻子时,才是我儿子的母亲,现在不是我妻子了,也就不再是我儿子的母亲了。”于是,从子思一代开始,孔氏家族就定下了一条规矩:不得为改嫁的母亲服丧致哀。显然,这条旧的封建规矩是不合情理的。——《礼记》卷二
断杀不孝之子
清初,张晋任职刑部。当时,有个父亲跟身为财主的儿子分居两处,父亲夜晚凿通围墙,钻进儿子的院子。结果,儿子误以为是盗贼,暗中候着,一进屋就把他打死了。儿子取灯一看,原来是父亲。上报官府后,官吏们议论纷纷,说:儿子杀父亲,死囚不应该赦免;但他确实不知是父亲,就不应该得死罪。案子久议不决,呈报到刑部。张晋批下判词说:“杀死盗贼,可以宽恕;忤逆不孝,应该诛杀。现在儿子财富有余,却让父亲穷困到了偷盗的地步,犯的是忤逆不孝之罪,这是明白无疑的了!”最后,不孝的儿子被正法了。——明·张岱《夜航船·识断》
【最新素材】
爱心鞋子
博尔特被誉为“世界最强发动机”,可是他小时候刚到体校时,训练并不刻苦,常常偷懒,别人跑十圈,他只跑三四圈。只要教练不注意,他就会躲在一边和其他人打闹,是体校有名的“害群之马”。教练拿他也没办法,觉得他实在不是练短跑的料。母亲为了博尔特能在体校有出息,就多接裁缝活,一天要做好几件衣服,赚来的钱大部分给博尔特买营养品。
1998年8月21日是博尔特的12岁生日。母亲为了能送他生日礼物,白天去帮别人扛麻袋,晚上还得坐在灯下做裁缝活。她累死累活干了几个月,终于凑够了钱,给博尔特买了一双短跑鞋。
漂亮的跑鞋上绣着一颗红心,那是母亲一针一线地为博尔特缝制的。母亲告诉博尔特:“孩子,这双跑鞋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里面包含了我对你的爱。”
博尔特终于幡然悔悟,知道母亲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浪子回头金不换,博尔特重新回到跑道上,拼命地练啊跑啊,他要用行动回报伟大的母爱。
天道酬勤,2008年北京奥运会,博尔特先后打破100米、200米世界纪录。2009年8月17日,博尔特在柏林世锦赛跑出9秒58的世界纪录,再次震惊世界!
在接受采访时,主持人问:“你作为世界上比法拉利还强的‘发动机’,不断突破自己的动力是什么?”博尔特回答:“因为我的心是由爱组成的,我爱我的母亲,爱这个世界上关心我的每一个人。”
【阅读链接】
《最不幸的母亲》,[智利]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
祖孙情
【相关题目】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我最尊敬的爷爷
我的奶奶
奶奶,我想对您说
奶奶的背影
难忘那双手
我的亲人
祖孙情
我的外婆
怀念外公
【构思指要】
孕育了几十年浓醇的情感,涉世未深的清新的思绪,两者结合便产生了不同于其他情感的祖孙情。写祖孙情要抓住两点:一是以写情为主,二是突出与别的情不同的情谊。
由于老人比较空闲,常常会将大量的时间、精力倾注于需要关心的孙子身上。老人有老人的特点,其一是唠唠叨叨,给人以啰唆的印象,但其唠叨中常常包含着大半辈子的人生经验。其二是老人与孙子间毕竟隔了代,有些世界观不尽相同,甚至相反,容易引起矛盾。巧用这些矛盾,抓住一切都是为了小孩好这一点,就会表现出真真切切的情感。其三是祖孙间的情谊,大都是单方面的付出,另一方可能会通过某件事或过了一段时间后才会感受到。此外,老人年纪较大,待孙子明白其情感后却无从回报。这类作文要有真情实感,随便虚构就会适得其反,总之,只有抓住祖孙情的特点,才能以情感人。
【成语谚语】
含饴弄孙绳其祖武春露秋霜寻根问祖数典忘祖分甘娱目枝扶叶疏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富不过三代。
【典型事例】
李密陈情
李密,三国时犍为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他身世很惨,刚生下来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四岁时,母亲何氏改嫁。他从小又多病,九岁还不会走路。伶仃孤苦,全靠老祖母刘氏含辛茹苦,抚养成人。后来,他任尚书郎,出使东吴,颇有辩才。蜀、吴、魏三国先后灭亡,晋朝统一,晋武帝司马炎征他为太子洗马,并连连催他应召上京赴任。这时候,祖母刘氏已经96岁,日薄西山,朝不保夕了。李密就上表陈情,托言“乌鸟私情”,暂辞官爵,恳请允许他在家服侍祖母,终养天年。文章写得委婉悱恻,极为动人。晋武帝看了,就不再勉强,赐他奴婢两名,并给他提供赡养祖母的费用。——晋·李密《陈情表》
老祖父与小孙子
从前有个老人,耳聋、眼花、手脚发抖。他坐在桌边吃饭,总是把汤泼到桌面上,有时汤还从嘴里流出来。儿子、媳妇很讨厌他,就用一个小瓦钵装了食物,把老人赶到角落里去吃。有一次,老人发抖的手还没端好小瓦钵,就掉下来打破了。媳妇骂了一通,又给他换了个木碗。老人有个六岁的小孙子,一天,他把一只玩具小木碗擦了擦,放进了橱子里。父亲问他:“放橱里干什么?”他回答说:“留着,等你们老了,好用它给你们吃饭啊!”夫妻俩一听,相互看了一会,哭了起来。他们重新请老祖父坐到桌边,跟儿孙们一起吃饭。——徐兴华,杨福康《实用幼儿故事大全》
李大钊与爷爷
李大钊从小父母双亡,刚满周岁就由60多岁的爷爷李如珍抚养。爷爷用饽饽、高粱米汤,一口一口把小孙孙喂大,这是多么不容易啊!李大钊三四岁时,爷爷就亲自教他认字;六七岁时,爷爷送他进私塾读书;16岁那年,爷爷送他到永平府中学堂求学。李大钊的童年是在爷爷严格管教下度过的。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爷爷对他从来没有半点迁就和疏忽。爷爷说:“小孩就像一棵茂盛的小树,由他自己去长,一点也不管教,那哪行呢!孩子们从小看大,三岁知老。这时候要是不好好管教,以后就来不及了。”爷爷的管教虽严,但只要小孙子学习完了,他就马上变得像慈母似的了。爷爷常常笑着对亲友们说:“我家里,一天有两怕:书本一翻开,孙子见了我就怕;一合上书本,就该是他拾掇我的时候了。”李大钊到永平府中学堂求学的第二年,爷爷得了重病。大钊收到信,马上请假赶回家。他一进村庄就哭,一直哭到家里。当时,正是秋雨绵绵的季节,李大钊几天几夜守护着抚养他长大的爷爷,一刻也不肯离开。83岁的爷爷临终时嘱咐孙子:“我死后不要大发丧,省点钱读书,千万好好读书,不要把书扔掉。”李大钊含悲忍痛安葬了爷爷,又遵照爷爷嘱咐,忙着赶去永平府中学堂读书了。——姚维斗,黄真《李大钊的青年时代》
【阅读链接】
《祖孙俩》,敏歧。
手足情
【相关题目】
手足情
手足情深
写给哥哥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