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黄泥换米火炕青菜羽绒服 - 铲平西游路 - 水墨清香 - 纯爱同人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纯爱同人 > 铲平西游路 >

第83章黄泥换米火炕青菜羽绒服

第83章黄泥换米火炕青菜羽绒服

最近,长安悄悄流行起了一款衣物,看上去颇有几分蓬松,穿到身上却并不觉得沉重,那家中上了年纪的老爷子老太太穿了就不愿意脱,说什么连骨头缝都被捂暖和了,跟今年出现的火炕和肥皂一样,成为了最流行的过冬神器。

在大雪纷飞的冬日,穿着小棉袄,再烧个小柴火,往炕上那么一歪,喝一口鲜灵灵的小绿叶鸡蛋汤,真是神仙都不换的好日子……就是代价有点大。

徐家的羽绒服不好买,徐家教出的建火炕的匠人不好请,徐家种出来的冬日小菠菜更不好得,想要将三样在短时间内同时备齐,除了需要铜钱还需要运气,不是没人想靠着关系和财权让徐家优先给他们供应,但因为这种人家太多,反倒达成了微妙的平衡。

而徐家借着火炕一事广收帮手,也硬气了一回——管你什么皇亲国戚王侯将相,统统按照下订单的顺序来!这样的硬气倒是让不少人高看一眼,想想自己如果动真格,那就是用美玉碰石,便也不好来硬的,于是徐家这生意竟也安安稳稳的做了下去。

当然,长安其实不乏纨绔子弟,奈何徐家名声极好,在这个时代名声便是护身符,有那实在不甘心的继续打听,才发现徐家也隐隐约约有那满相靠山,原本打的一些念头也只能随风而去。

不过这徐七郎是怎么得那满狐狸的另眼相待的?

“一担黄泥能换小半升米?”

徐墨阳有些惊讶,一升为两斤,按照四分之一的分量来算,再换算一下唐朝和现代的计量单位,也就是一担子黄泥能换上六两米,虽然是掺杂着米糠石子沙尘的,但对春夏便遭了天灾的百姓,这个价钱已经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差事了!

一斤米能煮出两斤饭或者五斤粥,一担子黄泥能换来三斤粥,省着点吃便是一家老小的口粮,有些人口少的人家甚至还能存上一些粮食。

在这个时代,粮食就是命。

“火炕那边不是要做泥砖吗,大家都急着,前些日子的价钱还有高有低,最高的时候一担黄泥能换出一升米,我说的价钱是这些日子慢慢定下的。”

敢在天灾时候还花钱的,至少都是家中有些底子的,用粮布抵钱也并不为难,但火炕实在是太受欢迎,那些学艺的匠人算了账,发现让人做一部分事情,自己空出时间干技术活要比独自做全套挣得更多,这市场可不就渐渐起来了。

这黄泥换米的风声一放出去,长安城可是有不少人都动了心思,在第一个人带着粮食回家以后,大街小巷能走的都空了。

“先吃饭吧,特意炒了个空心菜。”

徐家这段时间就像是紧绷的弦一样,除了星星没有一个是放松的,水培土养的冬季叶子菜长了一茬又一茬,他们却硬是没吃上一口,今天难得清闲下来,秦娘子做了好几个菜,想让徐墨阳多吃上一些,把掉下去的肉都补回来。

“嘎吱嘎吱……”

刚刚从水里摘出来的空心菜,用洁白的猪油炒了,除了盐不需要任何调味料,在冬天便是爽口的佳肴,专门捡出来的细菜梗跟牙齿接触,便发出好听的连绵不断的脆爽声音。

“这个羊肉好吃,我专门动大锅里面捡出来的。”

萝卜炖羊肉这种大菜,就是要大锅大柴大炉灶,大锅炖出来的才是最正宗的滋味,做工的那些人隔一段时间便要吃上一口荤食,秦娘子想了想,索性直接让人扛了头羊回来炖着,等到做熟了便先捡出一碗放过来。

“不够辣。”

徐墨阳的辣椒还在反复培育中,所以炖羊肉的时候只放了花椒老姜陈皮盐,对别人来说可能已经是美味,但对出身在江西一带的徐七郎,还是少了点滋味,不过两人一猴依旧吃的额头冒汗脸颊发红,让大圣半夜被迫看了一场舌尖上的羊肉。

吃完饭,徐墨阳带着星星去睡了个午觉,醒来以后还有些迟钝,索性也不急着去工作了,而是有一搭没一搭的跟秦娘子聊起了天。

“那赵家应该还圆满。”

徐墨阳刻意让自己不去关注世间苦楚,只是有些事情,是避也避不过去的。

“有了粮食,便能养得起家了。”

秦娘子没有说直白的说什么卖儿卖女,她家的郎君听不得这种话,她虽然有些不解,却也会在想得起来的时候避讳一二。

“那就好,回头再让人送些柴火来。”

徐墨阳没有得到坏消息,便把这件事情放下,继续跟秦娘子研究起蔬菜的产量问题,别看只是小小一把菜,换回来的粮食跟羽绒服比起来可是一点不少,毕竟买一件羽绒服就能过一个冬天,可蔬菜吃完了就是吃完了。

“知道了。”

秦娘子没有多说什么,徐家的柴火用量向来很大,煮豆浆,煮野菜,卖煎饼,蘑菇培养升温,日常用,现在还加了火炕和蔬菜,每次草木灰都是一桶桶的往外擡,大部分被用来沤肥,小部分给女郎们带回家,有好几个能干的女郎就是为了这个草木灰福利才过来的。

见秦娘子放到心上,徐墨阳也没有多说什么,冬日的蘑菇长势不算很好,他琢磨着回头还得找找原因,现在先试试增温。

***

在平康坊的边角处,住着一户赵姓人家,前些年也是吃穿不愁的,奈何这么多年的兵荒马乱下来,赵家也渐渐败落了,一大家子挤在一个小小的院子里,勉勉强强的过日子。

贞观元年的干旱是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本就不多的粮食被一省再省,家中的男人出去的时候偶走路都打晃,有人试探着提出将儿女送到人牙子那边换粮食,谁都没有同意,可也谁都没有拒绝,挤挤挨挨的屋子里只有令人窒息的沉默。

赵家的邻居听着院子里低低的哭声,也只有一句叹息。

又过了一些时日,赵家依旧是一个没少,只是出门的人脸色越发难看了,而且有消息传出来,说赵家打算将这个院子出手,有人惊讶,有人上门劝说。

“这院子可不能卖啊,卖了根就没了!”

“房子卖了你们住哪里啊,外面的日子不好过。”

“你们真的舍得离开长安城?以后可能就一辈子都见不上面了。”

有那七老八十的长辈找上门,语重心长;有那亲近的邻居,情真意切;也有那定下婚约的人家,小儿女泪眼盈盈。

“大郎他们才是根。”

他们一大家子住在一起,摩擦是难免的,可若是看着妯娌的孩子被插上草标,都是在怀里撒过娇的娃娃,又有哪个真的舍得送出去呢。

若是卖了这房子,好歹还能多撑上一段时日,若是光景一直不见好……赵家的老大不愿意去想那种可能性,只是冲着劝说的人摇头。

也就是在这个当口,徐家那边可以学做火炕的手艺的消息传过来,只要两个冬日的一成报酬不说,十天之内还能垫着吃饭的粮食,只是那边也有要求,名声不好的一律不要,愿意来的还得先被挑选一遍。

赵家没多想,便给全家报上了名,最后通过的只有平时最为健壮的赵二郎,还有脑瓜子最灵活的赵六郎,但好歹省出了两个人的口粮,徐家小郞君心善,还愿意让他们带一半的吃食回来,这些吃食加了水煮成一大锅,赵家好歹能混个水饱。

这么熬了几天,赵五郎便带回了黄泥换米的消息,于是赵家便强撑着走出们,老弱挖土,年轻的男女一步一挪将其拖回,勉强弄了一担子回来,交给赵五郎后,晚上两兄弟归家的时候,手上的篮子里便放了五两的粮食,虽然都是碎米陈粮,但赵家已经欣喜若狂。

挖了几天土以后,最聪明的五郎再次带来一个消息:做羽绒服那边要手脚利落的女工,经过一番激烈的选拔淘汰,赵三郎的妻子周四娘成功入选,以临时工的身份吃到了正式工的福利,过上了一日三餐能吃到七成饱的美好生活。

是的,徐墨阳这边采取的是同工同酬制,女工这边创造的价值跟男性等同时,分到的吃食分量也会相同,底线都是至少当场吃一半,若是吃不完可以带回家。

羽绒服的制作过程并不算难,但是内容很琐碎,羽绒要被反复清洗挑拣,缝合的时候也要密密麻麻的弄上好几层,徐墨阳好多次闻着家禽毛发的味道都想甩手不干,最后还是木着脸继续坚持,等得到制作出成品后,他已经相当的生无可恋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