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征南(上) - 回到明朝当太后 - 雁于飞87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293章 征南(上)

此时的朝廷很忙,各种意义上的。

就在西北一片混战的同时,南方地区也在进行一场战争。

不同的是,战争本身其实不完全是明朝挑起来的。

而这场战争带来的后果,则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

明朝在西南地区和中南半岛设置了三宣六慰。三宣指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六慰指车里宣慰司、缅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孟养宣慰司、老挝宣慰司。

汪舜华这种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的人,自然是看着这么些土司很膈应;但也仅只如此。受科技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制约,明朝没有能力直接治理边疆地区,能够实现羁縻统治,在地图上有这么块地方,就该谢先帝英明了。

好在老天爷可能对把她踢到这里有点不安,于是赐给她一个不亚于卫霍的天才将领沐琮,还嫌不够,又赐给她李靖苏定方级别的王越、韩雍等将领,甚至还有如同平阳昭公主、秦良玉一样的女将齐如玉。

建极七年,明朝三路大军齐发,彻底平息了不服约束的土司,剩下的都不过是苟延残喘。但这也仅仅是针对云贵川的土司;传统的三宣六慰,朝廷仍然无暇顾及。

建极十四年,沐琮前来云南镇守。汲取了辽东朝鲜和安南屡犯边境甚至滋扰百姓的教训,他决心彻底肃清三宣六慰,将其正式纳入版图,变羁縻臣属为府县治理。

为此,他向汪舜华奏表:“缅甸等地,元时版图已入中国,国初置缅甸宣慰使司,并置古剌、底马撒等宣慰使司,俱隶云南都司。尽大金沙江内外,皆受朝命。中国自古视藩服之地,只取羁縻臣属之义,无利土地之心;有征服之武功,无建设之政治。迨乎衰季,则并武功而无之。”

――现在凭借国力优势还可以让他们臣服,但一旦国力衰弱呢,他们还会甘心俯首称臣,而不是反过来咬一口?

沐琮的提议,自然得到了汪舜华的高度赞同。翻了地图才知道,三宣六慰居然包括缅甸全境、泰国北部、老挝北部、印度东部,向西是印度,和越南也隔得不远。

虽然只是臣属,四舍五入也算领土了。

这样的宝地,一定要拽在手里的。

得到了汪太后的许可,沐琮就开始摩拳擦掌。

他的目光首先锁定了麓川。

麓川其实就是傣族联盟国家勐卯龙,是傣族先民在云贵高原西南部、缅甸中北部建立的政权。后来归顺元朝,设为金齿宣抚司。六位傣族首领担任六路的世袭总管,对傣族各部征收重税、与缅人在金齿展开多次激战,傣族各部民不聊生。

明军占领云南后,麓川首领思伦法被册封为世袭宣慰使,成为属国。他死后,其子思行法继位,麓川势力渐衰,各地傣族头人纷纷脱麓川自立。明朝采取多封众建、以夷制夷的方略,乘机册封这些头人,分割出木邦(缅甸掸邦北)、孟养(缅甸克钦邦)、孟定(临沧耿马)、大侯(临沧云县)、南甸(德宏梁河)五土州府和潞江(保山潞江坝)、湾甸(保山昌宁)、孟连(临沧孟连)、者乐甸(普洱镇沅)五长官司,使其辖地仅剩勐卯、陇川等地。

思行法让位于其弟思任法,经过多年的养精蓄锐,欲恢复祖地。1440年,多次击败明军的进攻,占领干崖、南甸、腾越(腾冲)、潞江、永昌(保山)等地。于是有了明朝四次大规模的平叛。

经过十多年的战争,明朝严重损耗了国力,尤其北方防线空虚,加上隐帝和王振这对猪队友,给了瓦剌可趁之机,在土木堡留下了明朝永远的伤痛;同时,麓川实力也受到了严重削弱。

沐琮的曾祖沐英、祖父沐晟、父亲沐斌,都曾经在征讨麓川的战役中立下了赫赫军功;如今沐琮不仅要承袭祖辈的光荣,还要为土木之变的将士报仇雪恨。

这场战役肯定不会轻松。

正统年间,朝廷派出了蒋贵、王骥等著名将领,前后出动数十万大军,仍未彻底平息叛乱,最终以盟约形式结束。

但是沐琮不信邪。

正统十三年,王骥率十三万大军征麓川。激战中,思机法只身脱逃潜入阿瓦,其子思陆法率部投降。明军怕当地气候炎热难以久留。于是,准许思氏留居孟养。

思氏占据孟养,以图再次恢复麓川政权,趁着明廷忙着平息内乱和大力发展经济,通过开发孟拱的翡翠,不断积聚巨额财富,并招募汉人做谋士,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与此同时,他和木邦宣慰司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木邦西部是著名的玉石产地,盛产当代最受欢迎的翡翠。

翡翠的畅销带来了滚滚财源,自然国内外的眼光也就聚集到这里。建极十年,正式设立孟密宣抚司。但是孟密土司的腰包鼓起来,胆子也大起来,趁着明朝忙着北方边患,大肆吞并邻邦孟兴威,抢夺了大片土地。

于是,建极十六年初,沐琮亲率兵马八万攻打孟密,孟养以协助明军为名,派出军队渡过伊洛瓦底江,夺取了蛮莫等十三地。

云南是沐家的福地,也是根据地。

90多年前,沐琮的曾祖身率三十万大军进入云南,消灭了盘踞云南的残元梁王势力和割据数百年的大理段氏,而后剿灭多个土司,平定了杨苴叛乱和麓川叛乱,让云南真正成为中国版图上的一部分。

孟密毕竟是个小地方,升格才几年,实力不强;但毕竟蓄谋已久,加上有钱,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又大肆传播消息说明朝要实行改土归流――十几年前就传过,这里没有进行,但云贵地区不少土司没了。

不管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邻近的缅甸宣慰司、底兀剌宣慰司、大古剌宣慰司开始蠢蠢欲动。这三个宣慰司地处中南半岛,占据了后代缅甸的大部分地区,实力相当雄厚。他们联合起来,拼凑起一支三十万人的部队。

缅甸宣慰司辖地即缅甸阿瓦王朝,东至木邦宣慰使司界,南至南海,西至戛里界,北至陇川宣抚司界。自司治东北至布政司三十八程,转达于京师。宣德五年,缅甸宣慰莽得刺贡方物,自是始以莽为姓。

底兀剌宣慰司则已经从明朝官方文献中消失了数十年。这个太宗在永乐二十二年三月设置的土司,在宣德五年五月朝贡后,就不见记载。但是这些年却得到了明朝前所未有的关注――盛产稻米,不是一般的盛产。这里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土地肥沃,雨量充沛,与泰国、越南,并称世界三大稻谷产区,自然也是目前明朝大米进口的重要来源。海南台湾开发出来是需要时间的,甚至是需要拿人命往里填,因此最初商人们就嗅到了这里。

而且这里地理相当特殊,以前是云南布政使司、交趾布政使司通往缅甸各司的中心。凡北往阿瓦,西至蒲甘,东赴景迈,南往白古,均以冬乌为交通要道,各地贾客云集,商业繁盛。

大古剌宣慰司也设立于永乐年间,在永乐初年频频入京朝贡,直到正德年间仍然存在;只是后来因兄弟相争损耗了元气,被缅甸所灭。

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然后,遇到了沐琮。

联军十万主力象兵在沐琮的满天炮火下根本没有还手之力――他挑选一万轻骑前往援救,设置三行火炮劲弩。联军驱赶百象,身披甲衣,肩扛栏盾,左右挟着大竹筒,筒中装设标枪,锐气十足。

沐琮将军队分成三路,即将开战,下令:“今后退者死。”官军乘风大呼,炮弩齐发,声音震天动地,大象掉头而跑。好歹联军也不全是酒囊饭袋,有个武将剌昔殊死决战,左军稍有退却。

沐琮登高望见,拔出佩剑,命令左右将左军将领首级砍来。参将见一人握剑奔下,心中恐惧,奋力大呼,突入阵中。

大军乘机冲杀,斩首四万余人,生获象四十头;联军将帅各遭数十箭,伏在象背上死去;大象被大炮的强大火力震慑住,狼狈逃窜,一时人如潮涌,象似山崩,人象自相践踏,死者不知凡几。

毕竟是主场,联军还想逃入工事,进行顽抗。然而明军以火炮粉碎了工事的关键部位,攻破营寨,随后放火焚烧,联军彻底崩溃奔逃。

沐琮趁势掩杀。

不久,走投无路的孟密土司被部下割了脑袋邀功请罪;然而沐琮并没有停止进军的脚步,三路人马分兵齐发,火炮当先,然后是骑兵冲杀,短短一个月,麓川、缅甸、底兀剌、大古剌相继平定。

也就是在底兀剌等地,让沐琮坚定了要把这里纳入版图的决心;跟着他的官军同样目眩神驰――以前只说天朝上国,然而直到这里,才真的是谷物堆积如山。

一年三熟的大平原,雨热丰沛,简直是天然的大粮仓。至于台风洪水?在粮食面前,算什么。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