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征南(下)
汪舜华还是不满意,在她的指导下,胡叔林将其用车载运,成为车炮合一的重型火炮,能登高涉远,山地平原皆宜,见者莫不胆寒。
此后,胡叔林进一步把它小型化,称为小将军炮,形似虎蹲。炮身长66厘米,重18公斤,自前至后有五六道大宽铁箍,口端备有大铁爪铁绊,可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在地面上,以便消减发射后产生的后坐力,克服了原有火炮在发射后因炮身后冲而自伤炮手的危险。此炮便于在山林水网地带机动,可控扼险隘,一发能射上百枚小弹丸或50枚较大的弹丸,散布面大,比乌铁更能有效地杀伤以密集队形进攻之敌。
胡叔林的儿子胡世荣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明朝火器最大的问题是精度不够,胡世荣就设置照星照门,瞄准的时候士兵的眼睛与照门、照星三点一线,对准目标发射。为了提高精度,明朝人使用的铅弹普遍比口径大一分,用凹心铁杆慢慢敲进去,这让可以使弹道更直一些。为了保证发射速度,每一个火器都配备十个子铳,在发射的同时也有专人给打过的子铳装填。十个子铳轮番发射极大提高了效率。
不仅如此,他独立发明了一种大型的霰弹枪,称为“一窝蜂”。发射的时候对准敌人,铅弹齐出势如奔雷,射程可达半里。其平常就用一条皮带连接头尾,由士兵挂在背上。用的时候就架在一个铁尖架子上,铳口抬高二三寸,约十厘米左右。铳尾就用一个木桩子钉在地上,防止后坐力跳起。于谦得到大喜,称:“真乃行营之利器也!”
胡世荣还发明一种大型的火门枪,深受戍边将士喜爱,因此称为边铳。边铳长约五尺,重达十余斤,铳身中间用铁底堵实分成两个铳管,实际上就是把两个火门枪两尾相接拼成了一个火枪。边铳上也设置了照星照门,照星在前后两个铳口上各有一个,照门在中间共用一个。发射的时候,士兵为半跪姿势,右手胳膊夹紧后边铳管,左手托住前边铳管,眼睛和照星照门三点一线瞄准敌人开枪。敌人离得远的话可以估测距离然后稍微抬高铳口,第一枪打完后迅速调转打第二枪,等敌人冲到身前还可以直接作为铁棍使用肉搏,一器二用。
天启元年,副总兵茅元仪编撰了一部《武备志》240卷,被誉为“军事学的百科全书”。
他用55卷的篇幅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军用物资,分营、战、攻、守、水、火、饷、马八类,下设65项细目,涉及到行军设营、作战布阵等各类事项,颇为详备。其中攻守器具、战车舰、船、各种兵器就达600种;火器180多种,有陆战用、有水战用、有飞行器式,也有地雷式。
流行在欧洲的佛朗机炮因为土耳其帝国的阻拦,还没有传进来,但是明朝处士茅,在传统火器的基础上潜心十年,终于在建极十二年发明了类似的铁制后装滑膛加农炮,整炮由三部分组成:炮管、炮腹、子炮。开炮时先将火药弹丸填入子炮中,然后把子炮装入炮腹中,引燃子炮火门进行射击。佛郎机的炮腹相当粗大,一般在炮尾设有转向用的舵杆炮管上有准星和照门。这种炮具有射速快、散热快、容量确定、寿命长等特点;只是子炮与炮腹间缝隙公差大,造成火药气体泄漏,因此射程不够。
汪舜华自然惊喜过望,不仅赏了银百两,还授官六品。同时召集天下能工巧匠进行进一步改良,终于在去年造出了与红衣大炮差不多的火炮。与以往的火炮相比,炮管长,管壁厚,口径大,整体形状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这些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1吨以上。
汪舜华见识了威力,大喜之余,赐名“镇远炮”。
当然,这样的高端装备,又是刚刚出炉的,还没来得及广泛运用,只是给了王越和沐琮各三门;但是有子母炮,还是很有威慑力的。
尤其是连子铳得到了相当普遍的应用。这种武器其实出现在嘉靖年间,由军匠戴志敬献,铳身铁质,后安木柄,自铳膛中部向后装填若干用纸筒包好的火药,火药筒之间的空隙用引线连接,并在铳身开一个圆孔,垂直插入装着铅弹的铁管。第一枚弹丸在铳膛中与火药筒相接触。发射时,先点燃第一节火药筒中的火药,将第一枚弹丸射出。射毕后,第二枚弹丸自动落入铳膛中,第二节火药筒中的火药恰好被第一节火药筒中的药线点燃,将其射出尔后依次进行,自数枚至十几枚,提高了射速。
汪舜华大喜,赏银八十两,让他食七品俸。
戴志再接再厉,经过将近十年的研发,又发明了连珠铳。火药和弹丸均贮于枪托,共28发,以二机轮开闭,扳第一机时,火药及铅弹丸自动落入筒中,第二机随机转动,摩擦燧石,点燃火药发射铅弹丸。它可以连发,且有三点一线,精准度高,射程远,250米外可射穿敌人的重甲。
汪舜华自然是大喜过望,提拔他为正五品。当然在很多官员看来,这种武器实在太过复杂,造价很贵,因此无法装备军队。
汪舜华摇头:“现在都是手工生产,自然造价很贵,等以后大规模生产了,就便宜下来了。再说,我们宁可在装备上多花点银子,这样将士们在战场上也少吃一点苦。”
――明朝官军称火器为“神机”,三大营中就有个神机营。但是对汪舜华来说,这些不过是原始产品,合格都不一定,远远达不到“神”。因此除了神机营配备了最先进的火器,全军上下也开始学习火器的使用――不能马上拿到手没关系,先看图纸,学会用,反正她也只有在军训的时候摸过枪;然后就是各级兵工厂学着造,就算枪成本高,地雷、手榴弹之类的抗战时期的装备难度应该要小很多,炸药包就算了,还弄不清结构,万一在背上炸了,那就悲剧了。
汪舜华对武器了解有限,好歹看了不少战争片,当然有不少是神剧,于是和工匠们探讨过几次,大家觉得很有意思,又兼免除了贱籍,对太后很是感激,因此加倍用心的实验,还真的搞成了,虽然威力肯定要小很多。
现在,沐琮派出了镇远炮、子母炮等高端装备,将士们则拿着各种火器,轰隆隆的炮火之后,罗第的象军部队不少被震死,余者掉头鼠窜,自相踩踏,死者无数。官军这才拔刀追赶,斩首万余。
阿格拉不仅是德里的门户,也是罗第王朝的重镇。历史上莫卧儿帝国曾经两次在这里建都,举世闻名的泰姬陵也在这里,当然现在故事的主角还不知道在哪里。
阿格拉位于印度北方邦西南部,在亚穆纳河西岸。地当东去恒河平原,西接旁遮普平原,南通马尔瓦高原的要冲。
兵败如山倒,既然已经溃不成军,自然慌不择路,数万人溺死在河里。
这时已经四月,正值雨季,官军不管这些,乘胜追击,斩首数万。罗第仓皇逃走,收拢散兵,回到德里,准备闭门不出。哪知道刚进来,沐琮的军队也就赶到了,只得赶紧遣使求和,沐琮根本不听,命令炮火攻城,罗第无奈,听从臣下之计,准备杀了思陆法向明朝请罪。
思陆法猜到了罗第的想法,毕竟大军新败。这里人地两生,即便杀了罗第,估计也要被他的臣下所杀,于是急急慌慌的准备出逃,又被监视的兵士发现,打了一场。
于是明朝在外面打,这边在里面打,里面还没打完,城墙轰塌了,官军涌进来。没办法,捐弃前嫌,赶紧跑路。
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明朝全军上下都看出来了,这阵的不是设伏,而是敌军就这么菜,那就没什么可说的,赶紧捡人头吧!
于是官军以参将苏宁、杜长青留守,沐琮自率五千精兵,一路往南。
在古城瓜廖儿,沐琮擒杀了思陆法,俘获上万;其余人跟着罗第一路难逃,沐琮紧追不舍,远近城邦,望风而降,还有小邦国献上牛马以及各种弓、刀、珠宝缨络,甚至献上地图。
沐琮在北京看到过商人敬献的地图,自然不能和土著敬献的相比。如今看着详尽的地图,喜不自胜,挥师一路南下,所向披靡,尤其跨上德干高原之后,一路只见广阔无垠的平坦耕地,肥沃的黑土,金黄的小麦,雪白的棉花。有那么一瞬,大家简直晃花了眼睛。
但也只能到这里了。
中原地区还在春末,但南亚次大陆的夏季已经来临,尤其德干高原,温度高的惊人――德干高原说是高原,其实平均海拔不过600米;这大片土地,西高东低,两侧为高度不大的东高止山和西高止山,其中最高的西高止山也不过1500米;东高止山更是一片低丘。因为地处低纬度地区,属于典型的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除东西两侧雨量较丰富外,高原内部高温少雨,缺乏高大茂密的森林,而以灌木和高草为主。
印度的气候对于中原人来说本来就热。要知道夏季印度各地气温可高达40℃,德干高原则可高达50℃。
沐琮对印度的热显然缺乏足够的认知,但看着军士相继倒下,而前方路途遥远,沐琮知道必须见好即收,否则真让自己陷入前方的泥淖,搞不好全军覆没。
于是鸣金收兵,退回德里,遣使修好,并向北京报捷。
沐琮的预感没有错,虽然条件不如恒河流域,但德干高原上现在也有人类居住。这是废话。
德干高原其实曾经是德里苏丹国的领地。1347年,德里苏丹第三格王朝图格鲁克王朝时期,原阿富汗的突厥人贵族后裔哈桑趁着帝国内乱,创建了巴赫曼王朝,建都古尔伯加,后来移都比达尔。几代素丹健全国家制度,励精图治,休养生息,减轻赋税,发展农业和商业,到如今沙赫三世在位,国土横跨印度中部,东西均达于海,其势力伸入南北部分地区,进入鼎盛时期。他的宰相马赫穆德・加万从胡马雍开始,已经连续辅佐三代素丹,政绩卓著。
当然,繁花似锦的背后其实也暗流涌动,历史上16年后,地方割据势力崛起,王朝无力控制,各行省总督相继宣布独立,国力日衰。王朝分裂为5个独立小邦,纷争不休,战乱不断。最后莫卧儿帝国入侵,各国逐一沦陷。
但现在巴赫曼王朝还是一个统一的王朝,君臣都沉浸在盛世繁华中。
作者的话:感谢@彩云逐月(书友)的9枚刀片,今天双更,请各位亲继续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