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安南(下) - 回到明朝当太后 - 雁于飞87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319章 安南(下)

但邹干、李秉、章纶还是提出了异见:“上半年才刚刚设立了五个宣政省,下半年又要新设安南行省,朝廷实在经营不过来。地方官都凑不齐――现在两京各部、地方各省,好多衙门官员配置都空着,人都去支援边疆了!”

其实谁都知道安南行省的设立势在必行,否则南方几个省回朝,还要在安南地盘上打尖,想想就膈应;只是希望借此施压,希望太后在某些问题上让步,比如――广开进贤之门?

汪舜华转过头问礼部尚书叶盛:“我朝国中无人。如今已经野无遗贤,却还是连一个行省的官员都凑不齐,这是你这个礼部尚书教化不力,导致人才断层啊!”

不独叶盛请罪,商辂带着内阁学士都要出班谢罪。

汪舜华很抠大家都知道,但谁都知道她从来不会在教育经费上克扣;每年财政预算,唯一会问到的就是礼部的教育经费够不够,需不需要追加――主要是礼部官员都是翰林院出身,清高不爱谈俗务,这些年财政改善,经费到位了也知足了,不去争取,反倒是太后对奖励、社学乃至图书馆的推进特别上心。

当然,兵部和工部也是烧钱大户,但这两个部门作风比较豪放,肯开口,反而是户部要砍不少。

因此,汪舜华拿人才断档说话,大家都觉得难受――缺官这真的不是人才不够的问题,而是官员选拔方式的问题。

――为了省钱,科举每科只录取200人。

虽然太学生有资格参加吏部铨选。但国子监给各地的名额却没有增多,进口小、出口大,自然数量不断下滑。建极三年两京国子监加起来接近一万,现在都不满千,老的老,小的小,青黄不接;能够入眼的自然也就少了。

叶盛不止一次的奏告:“太祖在兴办学校、开科举的同时,又通过荐举途径选官,时称‘三途并用’。如今太后既重进士,不愿轻授于人,何不恢复旧制?”

――不管了,反正太学生也好、推荐做官也罢,甚至是荫官,都是要考试才能授官的,求您老人家开恩,放宽名额,让我们多多选人,否则真的没人了!

汪舜华此前坚决不同意。除了因为刻经之类的文化工程招了吴与弼这样级别的大儒之外,再没有人能享受破格待遇;只可选取的专业技术人才,也到专业衙门去办事,不会到地方;甚至连荫官都取消了。

但是缺人不等于没有人,否则礼部尚书该撞墙了。

汪舜华道:“如果朝廷真的缺人到这个地步,我看倒是可以放开科举的门槛。”???现在科举就没有门槛好吗?只要你真有才学,甭管你是士农工商出身、还是宗室勋贵,不管你曾经是贱籍,还是所谓的“新同胞”,都可以报考。

――还是说太后准备放宽名额?

叶盛精神一震,薛远还想反对,汪舜华淡淡的说:“不是还有女人吗?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难道如今选不出几个来?”

此话一出,绝对分量十足。

皇帝猛然回头,张大了嘴,看着珠帘后的母亲。

群臣则扑通跪在地上,尤其叶盛,几乎是摔在地上:“太后,您万不可说出这等言语!牝鸡司晨、颠倒阴阳,这是天下的大不幸,是家国破败的征兆啊!”

汪舜华看他们一个个痛哭流涕、声嘶力竭的说着不行,握紧了扶手,到底没有硬扛到底:“没出息!我只是说允许女人参加科举,还没说什么呢,就这么如丧考妣的痛哭流涕,成什么体统?”

叶盛几乎是吼出来的:“太后说着让妇女参加科考,才是不成体统!――太后,您若真的要下达这样的旨意,臣不仅要挂冠而去,还要头悬国门了!”

说着,他摘下帽子,一副慷慨就义的样子;几乎与他同时,朝臣纷纷摘下了帽子,放在手上。

包括首辅商辂,以及其他阁臣。

整齐划一,凌然不可侵犯。

汪舜华冷冷的看完了,这才道:“瞧瞧你们这点志气,比我这个女人都不如,像是我带出来的吗?――别说我就这么一说,就算有朝一日朝廷允许女人参加科举又怎么了?能影响到你们什么?能威胁到你们什么?如今天下有多少父母肯舍得送女儿进学;即便进学,学的也不过是些《女德》《女诫》之类的。难道熟读了这几本书,就能来考科举?这么多十年寒窗的帝国精英,居然还怕几个压根儿没怎么正经念书的女娃娃,生怕被抢了饭碗,好像真的允许女子考试,马上就国将不国了,就要亡国灭种了!那从前那些没有让女人参加考是做官的,兴亡又算谁的?”

这话一说,下面还抽噎着,不说话。

汪舜华问商辂:“你是首辅,也是三元,读过《三国志》吗?”

商辂不明白什么意思,只得老实回答:“读过。”

汪舜华道:“《三国志》里有个故事。当年汉中之战,曹刘两军焦灼,诸葛亮问杨洪是否增援,杨洪怎么说的?”

到底盛名之下无虚士,商辂开口:“杨洪说:‘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汪舜华点头:“说得好,为了汉中,刘备集团能够下定‘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决心,背水一战,虎口拔牙,与强敌抗衡;可是如今,面对到嘴的广袤国土,我们朝中的大臣,却没有一点敢啃硬骨头的气度和决心,居然要放弃――比起刘备诸葛亮,真是令人汗颜。亏得晚生了千年,赶上了四海一统的好时候,否则,估计也不过就是苟安一隅、求田问舍的货色。刘备在百尺高楼上躺着,也就只配在地上卧着。就这样,也好意思标榜学习诸葛亮,有没有问过诸葛亮的感受?”

这话真的太伤人,群臣都低下头,不敢说话。

叶盛不得不硬着头皮站出来,保证会加大人才培养选拔力度,确保能够满足朝廷用人的需求。

汪舜华叹了口气:“好吧。不过还是那句话,宁缺毋滥,我是要能办事的,别给我整事。”

但是眼前的燃眉之急是要解的,否则连官都凑不齐才是真的笑话;汪舜华也就同意适当增加各省进入国子监的名额。监生以入学途径可分为荫监、举监、贡监、例监四类。荫监包括官生和恩生两种。官生是指按父祖官品蒙恩入监,现在没有了;恩生是父祖以身殉国,故蒙恩入监,这个偶尔会有,但是不多。举监就是下第举人入监,这个数量也越来越少,因为举人要参加了吏部铨选,才能到国子监就学,这部分基本就是老弱病残了。贡监是地方府州县学向国子监贡送的生员,也称“贡生”。按照规定,每年府学推荐2人,州学推荐3人,县学每年推荐1人,此前全国159府,240州,1144县,以此国子监招人不过2200人。

如今同意各府每年入贡3人,县学入贡2人,那么每年可以新增1300人左右,虽然达不到预期,还是可以稍微减少用人荒了。

只是叶盛想到刚才汪舜华的提议,实在高兴不起来。

气氛一时很尴尬,翰林院侍讲刘大夏站出来进言,还是说老的“不毛之地,得不偿失”之类的。

汪舜华等他说完了,看向皇帝:“你记住,这种人只能使用,不能重用。”

刘大夏愣了一下。

汪舜华语气很平静:“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不谋一世者,不可谋一时。”

她站起身来:“你们刚才说的,都有道理,但都不是放弃安南的理由。越南地形狭长,海域面积广阔,陆上和清宁等省接壤,海上与吕宋等国隔海相望,如果以此为据点,进则可作为经营南洋的前阵,退则可以大大加强和南洋的交流。没有安南,却要说保住南方各省,那是痴人说梦!――大明能经营南方,也就不在乎多一个安南!就算是为了保证海路畅通无阻,安南也必须在我掌握之中。”

事情就这样定下来,用太宗年间的建制,并根据现有的建制进行调整,设立行省,管辖十五个府,二百一十个县。所有人员,从内地优秀的官吏和太学生中招考;由吏部会同礼部办理。

此外,在其要地设十一卫、三所,三市舶司。

气氛有点低沉,汪舜华看着“正大光明”,沉吟了一下,突然问:“为什么要叫交趾?”

一直沉默不语的商辂出来解释:“‘交趾’来源于《礼・王制》曰:‘南方曰蛮,雕题交趾’,雕题是纹脸,交趾注曰足相向,就是盘腿。《后汉书》称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n’。”

汪舜华笑道:“都说蛮夷‘畏威而不怀德’,可是黄福在交趾18年,爱民如子,临走之时,万人送别;甚至矢石交战之际,还礼送出境,至今感念其德。可见安南人并非不知感恩的蛮夷,恰好具备中国人爱憎分明的品格。我看,也不要再叫‘交趾’了;入了中国,就用中国的名字,改名叫‘怀德’吧;下面府县的名字,该调整的就调整。我们要以战止战,更要以德服人。别拿自己的同胞当蛮夷,否则也就别怪人家仇雠相对。”

快过年了,大家都很忙。忙着年终总结,忙着争取明年财政预算,还要忙着怀德省创设的各种工作,更要忙着吵架。

这真的是繁忙而充实的一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