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满城风雨(上)(附小剧场19) - 回到明朝当太后 - 雁于飞87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334章 满城风雨(上)(附小剧场19)

在南方各省努力谱写新篇章的时候,北京也是一片火热。

七月初,出使日本的翰林院编修杨一清回朝复命。

杨一清是去年底出使日本的。

他还没有抵达京都,南阳伯叶思贤率领五千水师,在明朝商人的带领下,顺着冬季风南下,在日本岛西北部温泉津登陆,很快占领石见国。

当年武德充沛的忽必烈曾经两次远征日本,都以失败告终,还留下了“神风”的传说;但是中日两国的历史恩怨纠葛太深,汪舜华上辈子八卦过相关资料,知道元朝之所以失败,一是高丽造的战船太脆,经不起海上风浪;另一个是将领没有航海经验,瞎指挥。

占领朝鲜之后,汪舜华的目光略过了一衣带水的石见国,借着打击倭寇,设立鲸海巡检司,让南阳伯叶思贤提督,除了训练水师,也从天津、南京等地调集战船。这些年来明朝和日本商贸往来,看到南边各国因为并入明朝免了关税,一些日本商人也打起了主意。反正日本国王也要接受明朝册封,不过就是去国号的事。

有他们带路,这次进兵很是顺利;虽然也遇到了大风――日本国季风气候,免不了,但是叶思贤在朝鲜统领水师多年,经验丰富,船只提前入港避风,倒是没受到什么损失。

石见国是山阴道八国中最西的国家。守护大名大内氏,统治力并不强,东边的出云国尼子氏、南边的安艺国毛利氏一直对其虎视眈眈。用火炮开路,守护荒川诠赖投降,明朝很快占领了这个小国。

叶思贤甚至派遣战船到距离京都不远的丹后城海边耀武扬威,炮轰丹后城池。

面对明朝官军咄咄逼人的态势,室町幕府上下自然惊慌失措。应仁之乱还在持续,不仅京都被战火夷为平地,更失去全国的统治权。将军足利义尚虽然已经继位三年,但还是个十二岁的孩子,父亲足利义政在小川御所隐居,朝政由母亲富子掌握。

当年元朝横扫天下,所向披靡,尚且没有登陆日本本岛;结果现在,明朝不费吹灰之力就跑到京都附近摇曳,不害怕才叫见鬼!

哭是没有用的,富子赶紧找到足利义政,商量对策。商量的结果是――先试探一下明朝的意思,如果明朝真的要灭了幕府,恐怕抗拒天兵是没有用的;但是日本毕竟是明太祖钦定的不征之国,永乐初年,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又被册封为日本国王。至于汪澄窃取岛屿,侵略明朝沿海,幕府实在不知,更没有力量去收拾。

幕府的难处,杨一清看在眼里,但皇命在身,还是义正辞严的申讨了日本政府纵容倭寇为患的罪行,并大骂日本国不尊朝廷:永乐九年,足利义持给太宗写信,声称“本国开辟以来,百事皆听诸神”“灵神托人谓曰,我国自古不向外国称臣”“今后无受外国使命。因垂诫子孙,固守勿坠。”

更可恨的是:足利义持断绝了对大明朝的称臣后,对骚扰明朝海岸的倭寇持纵容态度,对明朝要求取缔倭寇的要求置之不理。

最后图穷匕见:奉正朔,接受明朝册封,采用明朝纪年;割地,把日本西部地区割让给明朝;赔款,五百万两白银,用以抚恤军民。

前面的都在幕府可接受范围内,毕竟人都打上门来,不出点血是说不过去的;但后面的还是把富子吓傻了:就在杨一清登陆前,将军官邸花之御所烧了,想重修都没钱,去哪里找五百万银子!

杨一清不无可怜的看着这个女人,到底做出了让步――把石见国及其以西割让给明朝就行,这是临行前太后的吩咐,没有商量的余地。

富子哭倒在地。

杨一清在肚子里埋怨汪舜华小题大做借题发挥故意为难人,但是这么些年沿海人民确实被倭寇祸害的不轻,再说叶思贤一万大军在附近游弋,不拿点干货是真的没法交差,于是劝说富子:“要以南方各国为鉴,若是执意抗拒天兵,只怕南阳伯挥师直指京都,玉石俱焚。”一边又劝说:“石见国本就是西部小国,不尊国王,荒川诠赖又已经投降,其他诸国朝夕也是大明囊中之物,何必犹豫?”然后诱之以利:“你们若不愿意,想必国中自然有人愿意。”

他说的意味深长:“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日本国的敌人不是朝廷,而是你们国内的诸侯。你们的仗已经打了十年,还想这样没完没了的打下去?”

富子总算听明白了――明朝并没有占据整个日本的打算,既然只是要石见国,那并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事;相反如果得到明朝的支持,自然可以安心扫除那些野心勃勃的大名,重新建立强大的幕府。

既然如此,双方终于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中达成了共识。

杨一清带着幕府使臣回到北京,向汪舜华汇报此行的经过。

虽然顺利完成了差事,但朝臣们显然并不满意――并不是认为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相反这样咄咄逼人,实在有失天朝的体面。

如果说安南等国和明朝还是山水相连,日本国隔着茫茫大海,在海峡对面弄块飞地,实在没有必要。

当年伍子胥是怎么进谏夫差的:“越在腹心,今得志于齐,犹石田,无所用。且《盘庚之诰》有‘颠越勿遗,商之以兴’。”

吴国就算能够战胜齐国又如何?风俗不同,语言不通,好比是得到一块全是石头的田地,没啥用处;相反吴越山水相连,习性相近,消灭越国,稍加经营,吴国就会兴旺。

而今天,朝廷多路出击,早已不堪重负,尤其南方各省,山水相通,又盛产粮食,正需苦心经营;何苦致力于日本区区之地?

朝堂上,商辂带头出班进言,字字恳切。

殊不知汪舜华关上门来,也对着地图在暗暗叹息:商辂说的在理。

不是不想好好跟小鬼子算账,实在是因为――不划算。

抛开国内的反对不谈;日本自来是个独立国家,有很强的民族意识,即便明朝官军威武不可战胜,顺利占据整个日本,也会面对日本人民的激烈反抗。

当然这也不是重点。重点是,日本不是南方各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可以一年三熟,是天然的粮仓,足以让她垂涎三尺;也不是北方,地大物博,可以让她念念不忘。

甚至名声在外的石见银山,真的占领了,恐怕现在正在纷争的大名们会立刻团结起来,枪口对外。

与其深陷泥淖,不如坐山观虎斗。

――日本产银又如何?明朝的丝绸茶叶瓷器都是赚取外汇的硬通货!只要双方经贸往来,日本国的银子就会源源不断的流入;到那时候,反倒可以挑唆日本人相互拼斗。

巨量的人口,微薄的产出,不但不能给明朝带来利益,反而要投入海量的人力物力去稳定局势。

尤其某段时间一直宣传这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现在明朝各方面刚刚迈上正轨,可以想见在科学技术方面即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革命可期,让日本人搭上这趟便车,好好地学明朝的先进技术,然后回去发展自己,将来名正言顺的驱逐明朝?

在北方尚未平定,大航海时代即将到来,世界大部分地区谁属未定的时候,为一个日本浪费如此巨大的政治经济资源,不值得。

面前一大片森林,为什么要为一棵歪脖子树上耗死?

但是石见国毕竟和朝鲜隔海相望,而且现在经贸发展,朝廷确实需要大笔的银子,能守住自然是最好,即便守不住,放弃也来得及。

汪舜华想到网络论坛上的调调,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充其量也就是村庄械斗的水平。

那就试试吧。

当然,汪舜华也不是没有为将来做某些准备。

还是那句话:中国是大海,是大洋,只要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就没有人能拿中国怎么样。

比起真刀真枪的和鬼子硬干,现在最重要的反而是提升明朝人民的反日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这个一衣带水的东瀛小国不是乖儿子,恰好相反,是一头饿狼,随时可能咬你一口。

汪舜华甚至想过让杨一清整一份田中奏疏上来交差,但是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杨一清是标准的儒家子弟,让他造假,恐怕有点难,毕竟他没看过剧本,只会认为自己想要妄动刀兵故意栽赃陷害,不仅不从命反而把事情捅到朝堂上,那可有的瞧了。

这个时候,就别节外生枝,给自己找事了。

杨一清向君臣汇报了在日本国的见闻,首先就是名分问题:“太宗册封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但国王另有其人,如今名唤成仁,在位已经十四年,换了三个年号,如今是文明八年,足利家族仅以将军自居。如今的将军足利义尚年仅十二岁,其父足利义政隐居避世,朝政由其母富子暂摄。”

这就很尴尬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